豬八戒在旁邊,不明白這倆人說什麼。但沙僧對這個情況看得很透,他跟孫悟空心有靈犀,知道是怎麼回事。沙僧心裏最擔心的是什麼呢?擔心師傅留在這兒不走了,不去西天取經了,我們這一趟跟著他就白來了。沙僧心裏最高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西天取經,完成任務。就好比一個學生上了大學了,就要把那文憑拿著。這是他最高的訴求。所以他老老實實、一心一意,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絕不希望西天取經路程上出現什麼大的變故。所以說,沙僧在人情世故方麵非常老練,一看就基本明白是怎麼回事。有時候甚至比孫悟空還明白,因為他比孫悟空冷靜。孫悟空有時候難免衝動。比方說路過火焰洞那回,紅孩兒把唐僧抓去了。孫悟空問土地爺後,知道這孩子的母親是鐵扇公主,父親是牛魔王,孫悟空一下子就樂壞了。因為五百年前,牛魔王跟他拜過把子,彼此是兄弟。所以,孫悟空立刻就要去見紅孩兒。沙僧這時候勸他:“大師兄啊,常言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們五百年沒來往了,他肯跟你認親嗎?”這反映了沙和尚對人情世故的準確判斷。親戚不往來就不是親戚了。孫悟空不聽,結果去了讓紅孩兒三昧真火一通燒,差點兒把老命丟了。這件事就反映了沙僧的人情練達。
別看沙僧忠厚老實,編起瞎話來也是一套一套的;在需要他說瞎話的時候,他絕對是實力派演員。在寶象國那一章,唐僧被黃袍怪給抓進去了。黃袍怪的壓寨夫人叫百花羞公主,是寶象國國王的女兒。她偷偷把唐僧給放了,還給唐僧一封信,請求唐僧去見她父王,讓父王派人來救她。唐僧到了寶象國,跟國王說了這事。國王問誰肯鬥黃袍怪,把公主救出來?豬八戒、沙和尚去了。由於他倆能耐不大,沙和尚被抓起來了。這時候,黃袍怪的一個小妾跟黃袍怪說那唐僧是百花羞公主放的。危難時刻,沙和尚站起來說:“此事與公主無幹。”妖怪問:“那你為何前來索要公主?”他回答說:“因為看見了寶象國公主的畫影圖形,我師傅才知道你的夫人就是公主,這才向國王說起。國王懇求我們前來營救公主,她何曾有什麼書信呢?”
沙僧這麼幹為啥?為的是保存有生力量。把壓寨夫人保住了,對自己不也有好處嗎?回頭,百花羞公主又把沙和尚給放了。在利益較量的複雜局麵之下,沙和尚頭腦很清楚,立馬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你讓我演戲,我說來就來。所以沙和尚絕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忠厚老實,他鬼心眼兒相當多。但是我們首先得承認,沙和尚不是壞人,他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為了取經這個小團隊的利益。
他的旁邊有個能耐大的孫悟空,所以沙和尚想,所有事都歸孫猴子扛著好了,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沙僧基本上不負什麼責任;但是對待所有的事,他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忙這件事完成,不要出什麼問題。關於這一點“通天河”那一章表現得非常典型。鯉魚精把唐僧沉到湖底了,要怎麼把他弄上來呢?孫悟空說論水性,你們一個天蓬元帥、一個卷簾大將,都比我好,你們下去吧。沙和尚不敢下去,提議說我們把妖怪引上來,然後你解決他。你看他把這個重大責任往孫悟空身上一推,他不負責任。
就是說,他認為,身邊這人能耐大,那對不起,好多事我決不出頭。其實像這樣的人,咱們身邊有的是,比方說在單位裏頭幹個什麼事,好多事情他怕擔責任:反正單位有能耐比自己大的,讓他來,我跟到後頭,給他幹點兒雜活。這樣的人把自己位置擺得非常正,往往在單位裏人緣非常好,為什麼?他不搶人風頭,不遭人嫉恨。而這樣的人,利益他一點兒都不少得。你看有事他不往前搶,得好處的時候,他雖不是得那頭一份的,但是在跟到你後頭撈好處,他一點兒也不甘人後。比如說人參果那回。孫悟空在樹上往下弄,豬八戒在下邊接,沙和尚沒去。孫悟空說大夥兒吃吧,沙和尚問怎麼來的?孫悟空說偷來的。沙和尚聞言不吱聲了,吃了一個。偷的時候,他不在,可吃的時候,大夥兒一人一個,他一點兒也沒少得。而且他比豬八戒強,豬八戒囫圇吞下去,不知道人參果是什麼滋味。這體現了“利不少得、害不傷身”的處世原則。而且沙和尚也不是一味地縮頭,真該自己出頭的時候,也不推托。為了得到這個取經“文憑”,重回天庭,他不允許別人阻攔。他腦袋裏想的不是取經要怎麼怎麼的,而是最後修成正果之後,自己能重列仙班。一道上,他兢兢業業,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最終把這個善果維持住,別壞了自己的好事。誰要是攔著這個,沙和尚可就不縮頭了。尤其是孫悟空不在的時候。如果某件事影響了取經大計,沙和尚就會出頭。比方說六耳獼猴變成孫悟空模樣把度牒文書搶走了,豬八戒說他去找“大師哥”把東西要回來,這時候沙和尚不縮頭了,出頭了,“不行不行,你別去,我去”。
涉及取經大計的時候,沙和尚一點兒也不含糊。當然他不知道那個六耳獼猴是假孫悟空,但這反映了沙和尚該出頭的時候,不會退縮。沙和尚這一路沒功勞也有苦勞,神通廣大的佛祖把什麼都算計到心裏。最後,唐僧被封為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鬥戰聖佛,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龍馬位列八部天龍。
沙和尚被封為了金身羅漢,不是了不起的事,跟孫悟空的鬥戰聖佛的檔次差不少呢!金身羅漢在大乘佛教裏是屬於修行檔次比較低的。封你羅漢了,你還得在人世間修行。經過一段時間後,你才能成佛。為什麼佛祖這麼安排?這是因為沙和尚心裏頭小算計太多,小算盤扒拉得太精,塵心未淨,六根不淨。他還得再修煉一段時間,才能達到佛的境界。佛祖對沙和尚的定位是非常準的。在佛祖心目當中,沙和尚身上還有很多人世間不夠幹淨的東西。而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有的是沙僧這樣的人,表麵上老實忠厚,其實心裏頭很有算計。但這樣的人不害人,他隻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人忠厚老實,就可以隨便欺負他,就可以侵犯他的利益。如果真侵犯到他的利益,他反撲一下,聰明的人不見得受得了。這就是沙和尚的厲害之處。
《西遊記》之龍馬精神
唐僧總共收了幾個徒弟?很多人會說,那還用說嗎?人家師徒四人,當然是收了三個徒弟。如果你這麼回答,那麼你忽略了一個人——白龍馬。唐僧騎著的白龍馬,是西海龍王敖閏的三太子敖烈,他也是唐僧的徒弟。可是好多讀《西遊記》的朋友往往忽略了這個白龍馬。因為別的人在取經路上都是主力,唯有他是個腳力。他一路馱著唐僧,兢兢業業走到底。我不知道您算沒算過,這個白龍馬跟唐僧跟的時間最長!有人說不對,不是孫悟空先被收服的嗎?沒錯!可是孫悟空又是出去化齋,又是去搬救兵,甚至還賭氣回過花果山幾次。要是真講誰跟唐僧時間長,就是這白龍馬。可以說,一路上的是是非非,它看得最多。如此重要的角色,吳承恩潑墨並不多,這是為什麼?白龍馬跟那幾個比,性格方麵不是很鮮明。在《西遊記》裏,真正以白龍馬為主角的章節不過三回,但是這三處寫白龍馬寫得非常鮮活。咱不妨把白龍馬的身世從頭給大家梳理一下。
白龍馬的爸爸是西海龍王敖閏,白龍馬本名叫敖烈。當時,他就要結婚了,玉皇大帝還給了他一顆夜明珠當賀禮。可是沒想到新婚之夜,這白龍馬——當時還是小白龍敖烈——發現了件事,自己的新婚妻子跟九頭蛇有染。小白龍氣壞了,火燒新婚洞房,結果把那顆夜明珠給燒了。這違反了天條。玉皇大帝一看,這還了得,小白龍得問斬。幸虧觀音菩薩出麵救了小白龍。我們看,《西遊記》裏觀音菩薩最忙,一有什麼事她先冒出來。她不是代表她自個兒,而是代表著佛祖,她是西天如來的第一執行官。這時候她站出來說,“免他一死吧”,罰他到蛇盤山等取經之人,伺候取經之人一路上西天取經。他不認識唐僧、孫悟空,結果把唐僧騎的那白馬給吃了。
孫悟空要打他,要把他弄死,觀音菩薩又來了,讓小白龍變成白龍馬,一道馱著唐僧。於是小白龍鋸角退鱗,變成馬了,不再是龍了。我們看,這一幕非常有象征意義。《西遊記》是以佛教為核心的,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的,釋迦牟尼俗家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是淨飯王的王子。他甘願出家,最後成佛。白龍馬經曆代表著佛祖的經曆。放棄王子的身份一心求佛。而在我們中國傳說中,龍和馬都屬於超凡入聖人物的坐騎。假如說馬是凡間坐騎,龍就是天上的坐騎。白龍化成白龍馬代表了開始懺悔前世罪孽,是唐僧等人走向西天取經道路的一個正式開始。
白龍馬這個形象很有象征意義,書裏對它雖然著墨不多,卻寫得很出彩。比如說在打黃袍怪那章,白龍馬化裝成侍女,在酒席前舞劍,試圖刺殺黃袍怪。豬八戒說要散夥,白龍馬當時轉成馬的形狀,伸嘴就咬住豬八戒的袍子。這說明白龍馬雖然默默地馱著唐僧,但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各是什麼樣的人,它都看在眼裏。他對這些人的性格有清楚認識。所以,在打黃袍怪的過程中,白龍馬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西天取經取得成功了之後,白龍馬受封,位列八部天龍。金庸先生寫了本書,叫《天龍八部》。什麼是“天龍”?佛教世界裏有八種二等神仙,頭一等為天,二等為龍,往下是乾達婆、夜叉……八部天龍論銜不比沙僧的金身羅漢和豬八戒的淨壇使者差多少。當然這比不了孫悟空的鬥戰聖佛。但總的來說,白龍馬是功德圓滿的。
西天取經代表著那個時代叛逆者回歸正統的過程。豬八戒調戲嫦娥,沙僧打碎琉璃盞,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的前世金禪子不敬佛法,白龍馬把玉皇大帝給的夜明珠燒了,都有毛病。他們為了贖前世的罪孽,才來西天取經。而且他們彼此形成了一種互補。按中國傳統五行看,唐僧屬火,孫悟空屬金,豬八戒屬木,沙僧屬土,白龍馬屬水。這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一層管一層。而你別忘了水克火,白龍馬是管著唐僧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沒有白龍馬這一路的兢兢業業,唐僧不定是什麼樣了。小白龍化成白龍馬,馱著唐僧西天取經,這是佛祖的安排。你從階層上來看,唐僧代表著佛和人,孫悟空代表著妖怪,豬八戒跟沙僧代表著天上的神仙,白龍馬是龍宮的代表。他們代表了從天上到地下的各個階層,代表大家共同參與到西天取經這項事業。
同時,大家不要忘了,白龍馬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我們說人修佛、修道,最難克服的是什麼?不是九九八十一難,而是自己內心的妖魔,比方說偷懶、好色。這些由意念產生的一些無望之念是什麼呢?中國人管它叫心猿意馬。孫悟空——猿猴,心猿;白龍馬——意馬。也就是說,它們代表著西天取經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克服的種種來自自身內心的一些觀念、一些影響取經信念的東西。所以白龍馬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西遊記》裏的龍王形象都很窩囊,不像聽上去那麼威風。在《西遊記》裏,他們跟土地爺一樣。土地爺管地,龍王爺管水。孫悟空到了一個地方,不知道這是哪兒,就把棒子往地上敲幾下,喊“土地、土地”。那小土地佬就趕緊出來,一口一個“大聖”,顯得很卑微。孫悟空從菩提老祖那兒得道回來,四個老猴說,你得到龍宮裏找寶貝去。孫悟空念著避水訣就來到龍宮了。東海龍王敖廣不認識孫悟空,可一看他能進到水裏,也不敢怠慢,趕緊“上仙、上仙”地叫著,也顯得很卑微。孫悟空在他家大鬧,給叉子嫌輕,給方天畫戟嫌不好看,最後把定海神針弄去了。敖廣還把西海龍王、北海龍王、南海龍王找來了,又給了孫悟空一雙靴子,一頂素金冠和一件黃金鎖子甲。孫悟空連吃帶搶,四海龍王沒轍,隻能到天上找玉皇大帝說理去。這就說明幾個龍王能耐不大。
這幾個龍王,孫悟空基本上隨叫隨到。行雲布雨你哥兒幾個得來;紅孩兒吐三昧真火,他們又被孫悟空叫來了。書裏還出來過幾個井龍王,水平更差。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在市場上買了一條鯉魚,他把這條魚放了。這條魚是紅江龍王化身,他變成魚後,被人抓住,拿到市場上去賣。你可以想見,他連他自己都保護不了,他的這能耐能有多大。在烏雞國,豬八戒下井馱烏雞國國王屍首上來。井裏有個井龍王。八戒說要他馱可以,不過井龍王得給他點兒燒埋錢。可是這個井龍王家徒四壁,什麼玩意兒都沒有。那不是裝窮,那是真窮。
有人說,龍是中國圖騰,能耐大。《西遊記》裏的龍,應該說是從印度佛教傳過來的龍的形象。在印度佛教中龍王根本不算數,最厲害的是金翅膀大鵬鳥。金翅大鵬鳥每天得吃一條大龍,五百條小龍。那個時候,龍其實是蛇。大龍就是大蟒蛇,小龍就是小蛇。
所以說,《西遊記》裏的龍是佛教裏的龍,屬於一種普通的動物,比豬、猴強不到哪兒去,成仙得道了以後也不過是守一方水土的小官吏而已。所以,西遊記裏麵的神仙才能如此蔑視龍王,不拿龍王當回事兒。但是中國傳統的龍王可不是這樣,他們管行雲布雨。僅這條就夠厲害的。全國各地都能看到龍王廟。一到旱了,人就到龍王那兒求雨。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龍往往是權威,也是暴力的一種象征。但是每年到了春節,不少地方會耍龍燈。這意思是,我受你一年的氣了,得把你這老家夥好好耍耍。這是發泄一下心裏不平衡的感覺。這就是中國人寄托在龍身上的一種非常微妙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