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僅僅是圍著唐僧“取經團”外部展開的,作者把唐僧內部的小團隊的事情策劃得更加周詳。比如說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的關係。孫悟空能耐最大,可是不好管,這跟我們現實中的情況是一樣的,人才非常管用,但是不好用;奴才不怎麼管用,但是好用。孫悟空能耐大,脾氣還暴,所以觀音菩薩設計了一條很毒辣的計策。她弄出一個帽子,送給唐僧用來控製孫猴。孫悟空好動,把帽子從包裹裏翻出來了,說這帽子挺好看。唐僧騙他說這是小時候的衣物,於是孫悟空就戴上了。這一戴壞了,唐僧這邊一念緊箍咒,孫悟空就疼得滿地打滾,自此之後不得不死心塌地聽唐僧的。以至於後來有了一個笑話,唐僧早上起來了,一睜眼睛發現悟空躺在地上死了。唐僧問是怎麼死的?豬八戒說,都怨師父你,你說了一晚上夢話,念了一晚上緊箍咒,把大師兄活活給念死了。
所以,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這個緊箍咒。孫悟空把倆強盜給打死了,唐僧不願意了,叨叨說了一大通,就跟《大話西遊》裏羅家英似的磨嘰。不怪周星馳把唐僧弄得磨磨嘰嘰的,那確實是唐僧的真性情。他說,這如何是好,這兩個賊人雖然犯下一些罪過,可罪不至死,你打退他也就罷了,怎麼還能要他性命呢?阿彌陀佛,我佛慈悲,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這在鬧市之中,你若打殺了,豈不要見官嗎?你承受罪過了,卻把我也連累了,這便如何是好……你看他磨嘰半天是為了啥?為了把真心話說出來。意思是曠野之中你把人殺了,沒人知道也就行了,咱們可以逃脫法律製裁了;要在鬧市打死人,那不惹事了嗎?再者,你打死人你得自己擔著,我是你師父,怎麼把我也連累進去?你看,唐僧完全是為了自己,很虛偽。磨嘰那麼些,他是為了把自己的真心話隱藏起來。
唐僧跟孫悟空之間這種關係,其實是控製與反控製的一種關係。就像團隊裏邊,這個領導是個庸才、是個外行,偏偏要領導內行孫悟空。這時他掐著孫悟空的要害。比方說領導決定你評職稱、決定你分房子,那麼,他哪怕是個混蛋,你也沒辦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你得曲意逢迎著領導。那麼在這個時候,領導不光是要用你,還要用人控製你,形成製衡。誰啊?豬八戒就是一個製衡點。在我們身邊的不少單位裏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有豬八戒這樣的人,有孫悟空這樣的人。領導有時候為什麼要重用豬八戒這樣的人呢?就是為了要製衡孫悟空這樣的能人。咱們一些製度從來不去約束這種小人,反而專門約束著這種能人,最後把能人都收拾成小人拉倒。所以唐僧師徒這種關係,精妙地反映了中國幾千年下來文化當中的劣根性,尤其是團隊和官場當中的劣根性。《西遊記》裏通過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的關係,把這方麵的情況反映得非常精妙。
當然,唐僧身上固然毛病非常多,比如膽小、怯懦、是非不分,有時候過於執著,還難免有點虛偽,但唐僧有一點是別人無法企及的——他是主心骨兒。為什麼他是主心骨?因為他的取經信念從來不曾動搖,尤其是麵臨著女色誘惑的時候。《西遊記》裏有意思的地方,基本都跟這有關。四聖試禪心時,四個菩薩化裝成半老徐娘和三閨女來試他們;後來又有女兒國國王、玉兔精看上唐僧了,百般引誘,想跟唐僧好,但是唐僧沒動搖。說沒有動搖,也不完全是。
“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這是當年是李玲玉唱的,唱得非常好聽,很有印度風情。對玉兔精,唐僧肯定沒動心。他心裏頭有個指標:這尋常的妖精能跟我好嗎?人妖怎可相提並論?我是什麼來曆,你什麼來曆!我既是“富二代”又是“官二代”,你算什麼玩意兒!所以唐僧心裏有界限,那些尋常女妖怪引誘他,唐僧是根本不會動心的。可是遇到地位同樣尊貴的,比如女兒國國王,這時候唐僧動不動心?人家不光是富二代、官二代,人家還是國王,長得是風情萬種。《西遊記》裏的女兒國國王說:“禦弟哥哥,你看看我,你看我長得漂亮不漂亮。”唐僧都不敢睜眼睛,額頭直冒汗。為什麼?因為一睜眼睛,他怕自己把持不住!唐僧擺脫女色誘惑的過程,給我們帶來很多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
當然,《西遊記》中的唐僧這個人物是吳承恩筆下虛構的人物,他跟現實當中跑到西天取經那個玄奘法師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豬八戒:取經路上的凡夫俗子
《西遊記》明顯地缺乏《水滸傳》《三國演義》那種宏大的時代背景,也沒有《紅樓夢》剖析男女之情、剖析社會百態那麼深入,它隻是一部魔幻小說。那麼,為什麼它能夠列入四大古典名著中呢?這是有它深刻道理的。
這裏邊的人物,看似是神仙妖怪,實際就是現實世界的人,就是我們身邊的人。這部小說對中國封建社會裏的各種醜陋現象,應該說是影射得非常深。
孫悟空代表著我們身邊的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精神、天不怕地不怕的有極大能耐的人,他可以跟命運掰一下手腕。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孫悟空這個境界,或者說沒有他那種能耐,我們更多的人是豬八戒,是沙和尚,是唐僧,是白龍馬。這些配角烘托著主角把當時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情百態描摹得真實無比,使《西遊記》這部小說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映射現實的感覺。這是《西遊記》能夠身列四大古典名著的重要原因。
豬八戒在《西遊記》裏,有一半的使命是為了映襯孫悟空,比方說孫悟空精明,豬八戒就顯得有點兒蠢笨;孫悟空一往無前,豬八戒有時候有點兒退縮,好打退堂鼓。豬八戒的好多性格特點是針對孫悟空而存在的。說白了,是為了孫悟空而創作了一個豬八戒。
有人說豬八戒結合了神、人、豬的特點。豬的最主要的特點是貪吃。《西遊記》裏說豬八戒是磚砌的喉嚨,什麼東西進去了,不加咀嚼就吞下去了。他的另一個毛病就屬於男人的特點了——一見到漂亮的女的,豬八戒就走不動道,因此也誤了不少事。你看“四聖試禪心”那一段,四個菩薩為了試他們到底有沒有去西天取經的毅力,化裝成三個閨女和一個半老徐娘。三個閨女都不喜歡豬八戒,豬八戒就跟半老徐娘說,她們不招我,您就招了我吧。這把菩薩氣得夠嗆:你連丈母娘都要了。貪色使這個人物形象非常真實,展露了人的真實欲望。
另外,他貪財。《除妖烏雞國》裏有一段,說孫悟空騙豬八戒。孫悟空說井裏頭有寶貝,你下去取到了就歸你。孫悟空是騙他下去,把那井水裏國王的屍首給背上來。豬八戒一下去,碰到井裏頭的井龍王,才知道猴哥所說的“寶貝”是具屍首。無奈之下,他跟井龍王要喪葬費,書裏叫“燒埋銀”。這些細節反映了豬八戒貪財。
豬八戒貪財、貪色、貪吃。可是如果他光是貪,那豬八戒的形象就不可愛了。在貪之外,豬八戒還有一樣,呆!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傻了吧唧的,胸無城府,還有點兒發愣。書中反映他呆的地方非常多,“豬八戒背媳婦”最為典型。孫悟空捉弄他,他不知道,還叫“娘子”呢。還有,唐僧派他到前邊探探路,去打聽這是什麼山、什麼洞,有沒有妖怪?豬八戒偷懶,睡著了。醒了之後,他琢磨回去怎麼說瞎話,嘴裏嘀咕?“前麵有個石頭山,山上有個石頭洞”。就這麼兩句,他還得背兩遍,怕說錯了,結果孫悟空在旁邊都聽見了。
吳承恩為什麼要這麼寫?這是他很高妙的地方。假如說,豬八戒是呆而不貪,這人就不可愛了,成二傻子了;他要是貪而不呆,就更加不可愛了,純粹變成個壞人了。書中明顯是把豬八戒當作有缺點的普通人來塑造的。他不是個壞人,是好人,但有很多小毛病。他貪,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呆,還不是完全傻透氣,能琢磨自己利益,但這利益他得不到。書中設置了很多妙趣橫生的喜劇情景。既貪且呆是豬八戒這個喜劇形象得以立足的最重要的原因。
貪和呆反襯出豬八戒最可愛的地方;而貪和呆,也體現了豬八戒性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真。他非常真實,甚至純真得像孩子一樣。你看像豬八戒的貪跟小孩似的,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想睡。對很多事情他不加掩飾,該怎麼著就怎麼著。他有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羞恥,什麼是榮耀。他身上非常可愛的一麵,就體現在這個童真上。
話又說回來,豬八戒畢竟是神,因此,他還有神的一麵。他是天蓬元帥下凡,能耐不小。豬八戒的能耐體現在哪兒?在有些地方,他的小聰明體現得非常到位,他的想法你都想不到。比方說在過河的時候,豬八戒會拿著石頭往河水裏扔,試試深淺。他這種生活經驗和常識比別人豐富。再比方說,唐僧在冰麵上走,他告訴師傅把禪仗橫著拿。為啥?萬一掉進冰窟窿,禪杖能卡住冰,人馬掉不下去;要是順著拿,人容易掉進河水去。他有很豐富的生活體會。
一些關鍵時候,他想的辦法特管用。比方說青毛獅子精變成唐僧模樣,大夥兒分不出來,這時,豬八戒說,誰能念緊箍咒,誰就是真師傅。這樣一來,不僅能試出真假唐僧,還可以借這機會,讓總捉弄自己的大師哥遭點兒罪。另外,獅駝嶺三魔中的象精用鼻子卷住孫悟空了,豬八戒提醒象精,說你怎麼能卷孫猴子?他拿金箍棒插你鼻子,你不就完了嗎?這一下反倒提醒了孫悟空。
豬八戒能夠隨機應變,急中生智。這說明他雖然呆,可是智商並不低。“智激美猴王”那集就反映了這點。那集說孫悟空不幹了,嫌唐僧怨他打白骨精了,心裏來氣,回花果山去了。豬八戒怎麼激他的呢?“皮軟的老和尚,麵軟的沙和尚,刁鑽的弼馬溫”。他形容這幾個人,還真就比較準。豬八戒這是幹嗎呢?一方麵激孫悟空,另一方麵借這機會把總捉弄自己的孫悟空給罵一頓。
八戒對許多常識性的東西認識得也挺深。他是因為調戲嫦娥被弄下來的,所以他對天庭的法律條文記得比較紮實,時不常就來那麼兩句。比方說,白骨精化裝成人被打死了,他說這要是見官的話,師父得陪著送命;他算從犯,可能被發配充軍;沙和尚沒看著,基本就受點皮肉苦得了。他一本正經說出來,你覺得很可樂,可這實際上反映了豬八戒懂法——他並不傻。
西天取經的這一路上,豬八戒辛辛苦苦,最後獲得個“淨壇使者”的封號。你琢磨琢磨,豬八戒其實挺悲劇的。怎麼悲劇呢?“淨壇使者”說白了就是他能把祭祀台上的東西都吃了。可是你想想,他在高老莊的時候就有飯吃。他不用西天取經,就獲得了這種溫飽生活。西天取經過後,他依然處在這樣一種狀態,所以說豬八戒去西天取經是一個悲劇。他是以放棄家庭為代價。他有可能跟高小姐白頭偕老,可是讓唐僧這麼一攪和,他失去了家庭,最終並沒有獲得多大樂趣,仙界的人還老拿他開玩笑。
所以,豬八戒看起來是個喜劇人物,其實是個悲劇人物。豬八戒為什麼被描繪得那麼醜陋呢?吳承恩認為,在欲望被扭曲、被壓抑的情況下,人就是醜陋的。豬八戒為什麼貪吃?因為他基本沒吃飽過,沒那麼多東西給他吃。他為什麼貪睡?他天天牽著馬、挑著擔子,跟著大夥兒賣命跑,使得他極度勞累,需要休息。他為什麼貪色呢?他對性的欲望從來沒得到過滿足。他好像挺好色,可是對嫦娥、對高小姐又敢怎麼著?他有那賊心沒那賊膽。貪吃、貪睡、貪色,都是因為正常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就顯得他對這種欲望的要求特別強烈。我們說,豬八戒是這些人裏頭最具備正常欲望的人。可是他這些正常欲望都被壓製了。
在某種程度上,豬八戒是一個人性扭曲的象征,所以他顯得格外醜陋,而西天取經其實是豬八戒悲劇命運的一種升華。當然了,豬八戒的人生態度是比較樂觀的,得吃便吃、得睡便睡、得樂便樂,能逃避就逃避。這在我們當前相對有點兒扭曲、壓力特別大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願意選擇做豬八戒。咱們比較一下,唐僧是什麼?是富二代、官二代,人脈關係廣。他是皇上的禦弟,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禪子長老,神仙、佛、道都得給他麵子。西天取經,他以肉體凡胎居然取得成功是因為大家都捧著他。
孫悟空是什麼?是創業的那種大英雄,能量大得嚇人。一般人哪有那麼大能耐,所以很多人做不了孫悟空。
沙和尚呢?他勤勤懇懇,是弱勢群體的代表。他辛辛苦苦地生活,認認真真地工作,還掙不了多少錢。這是現在我們社會弱勢群體的典型代表。很多年輕人說,我才不想像沙和尚那樣遭罪呢,我要享受人生。
所以,就剩一豬八戒了,他的人生觀念成為都市白領的一種追求。徐崢、黃海波分別演過《春光燦爛豬八戒》《福星高照豬八戒》……豬八戒的沒心沒肺使現在不少的年輕人羨慕。這個時代的競爭白熱化促成了豬八戒的人生觀被部分年輕人追捧。我想,不是這些年輕人有病,不是這些年輕人不上進,而是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出了一些問題。
沙和尚的權謀之術
《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幾乎婦孺皆知。裏邊有句歌詞是叫“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我曾經問身邊的人,是誰挑擔,是誰牽馬。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當然是沙和尚挑擔了,牽馬的好像也是他,不過有時候豬八戒也牽馬”。《西遊記》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沙和尚在唐僧師徒四人裏是最負重的一個。說白了,好像人家是取經的,他就是個苦力。當然,擔子裏是重要的東西,有過關的度牒文書,有寶貝袈裟等。所以唐僧肯讓沙和尚挑擔,本身是對他的一種信任。
唐僧對沙和尚的信任直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沙僧在師兄弟三人裏是最勤勤懇懇、最任勞任怨,是最忠心耿耿、絕無二心的。其實這種印象被電視劇給放大了。吳承恩原著寫沙僧不是這麼寫的,當然大致方向差不多,但是有些細小差別。首先一個,牽馬的是沙僧,挑擔的是豬八戒。可能有些人覺得,沙和尚拿的禪杖像個扁擔,適合挑擔。就這麼著,在電視劇裏,沙和尚成挑擔子的了。
我們要是看一看沙和尚的來曆,就能知道他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是不是老實憨厚,甚至任勞任怨呢?沙和尚來自哪兒呢?流沙河。當年他在蟠桃會上打碎琉璃盞,被貶到流沙河。他在流沙河幹嗎?他其實就是個妖怪,胸前掛的是九個骷髏頭。也就是說,沙僧遠非善類。
再往前追溯,沙僧以前是天庭的卷簾大將。有的人不懂,什麼叫卷簾大將。說白了,就是皇上的貼身侍衛。天庭就好比人世間的朝廷。沙和尚久曆官場,對於官場裏的“明哲保身、利不少得、害不傷身、左右逢源、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比誰都懂。也就是說,沙僧看上去老實厚道,其實是個很有權謀的人。他很了解人情世故,知道見風使舵,知道看人下菜碟。對種種潛規則的了解,他恐怕遠在孫悟空和豬八戒之上。
豬八戒呆頭呆腦,孫悟空智商很高,但是孫悟空不屑於像沙僧那樣。當然,咱們首先得肯定沙僧不是個壞人,但是這個人城府很深。他知道怎麼能讓你高興,而且他一般不得罪人。“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孫悟空直,討人嫌。沙僧就知道怎麼隨圓就彎。比如說盤絲洞那一章,唐僧那天也不知道怎麼了,非要自己化齋。孫悟空一看不幹了,說哪有徒弟坐這兒等吃,而由師父去的道理?孫悟空是真心愛護唐僧。可是沙僧怎麼說的?“大師兄不必這樣。”沙僧跟孫悟空的出發點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了師父好,可是沙僧這個時候要求大家順從師父的意誌。說白了,他是通過順從師父的方式,達到讓師父滿意的目的。當然啦,這也是另一個層麵上的愛惜師父。假如說對師父有兩種忠誠的話,孫悟空的忠誠是見到唐僧的毛病要挑;沙僧的忠誠是師父想怎麼著咱就怎麼著,求得一團和諧。這兩種忠誠,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都有。但是毫無疑問,沙僧這種忠誠要比孫悟空那種忠誠有城府得多。再比方說女兒國那一回。女兒國國王看上唐僧了,要單請唐僧欣賞國寶,其實是要借機會向唐僧表白。豬八戒傻了吧唧,沒看出來,孫悟空和沙僧都看出點兒意思來。孫悟空平常有什麼事願意跟沙僧商量商量,而不怎麼跟豬八戒說。他知道沙僧的智商很高。你看他什麼事都不吱聲,其實心裏有數。這時候沙僧就問孫悟空,“大師兄,那太師領著師傅去看國寶,這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啊”?孫悟空說,“那就要看師傅的道行了”,意思是看師傅能不能抵住女色的誘惑。沙僧又補了一句,“別有什麼歹意”?孫悟空說,“沒有歹意,隻有好意”。說完倆人就樂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