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些題我認為很糟糕,像《不用時把梯子橫放》。它也是個材料作文,說,這梯子用完了之後立到這兒,有的人就怕梯子倒下來砸著人,旁邊寫個標語“注意安全”,可這些年梯子也沒倒下來過。有一回來了一個客戶,看了說這不好,改成“不用的時候把它橫放”。請根據這個寫一篇文章。

說實在的,我看完這材料,都沒明白它想說什麼。是說注意安全嗎?好像這一個細節就決定了成敗。可是材料裏專門有一句話,“擱了這些年,立著放也沒出事”。你說它想說啥?看了這麼一段文字,把我弄糊塗了。所以網上說這道作文題是當年最坑爹的作文題。

廣東的試卷挺有趣,引用了英國的曆史學家湯因比和居裏夫人的話,“如果讓你選擇一個時代,你選擇在哪個時代生活”。這跟時下流行的穿越劇差不多,但是這等於全麵考查了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比方說你選擇哪個時代?不管宋朝、民國、清代,甚至夏、商、周等奴隸社會,你要對那個時代有基本的了解。它等於考查你曆史知識、地理知識、人文知識,還有你自己的見識以及你對社會的認識。可以說,糅得非常巧。而且這個題寫起來,你會覺得妙趣橫生,可以自由選擇,給學生很大的空間。然後在這個大空間之下,才能真正地考查出他遣詞造句、組合文章的能力。所以說這個題也是一個不錯的題。

湖北的高考試卷也很好,對我們經常搞辯論、做電視評論節目的人來說很對口味。針對杜甫《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詩句來說說,是那時候寫信好,還是現在高科技發短信好?高科技給你帶來的利弊是什麼?這是司空見慣的話。可是對一個學生來說,非常有利於確立他的思維。他可以采用社會現象來佐證自己的根據、佐證自己的觀點。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作文題,有立論、有駁論,特別好。

我把幾個有代表性的標題作文題挑出來,大家會發現作文題往往跟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直接關係。它能反映現在這些社會環境的問題,反映我們現階段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從1977年恢複高考到現在,作文題一直是緊跟時代的脈搏,它比其他任何一道考試題目跟時代跟得都緊。

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那幾年,基本都喊口號,像什麼“學習雷鋒的事跡”、“戰鬥的一天”,等等。文章結尾不喊兩句口號,好像都不對似的。咱每個人都有這經曆,小時候寫作文一般都有這樣的題材:我掏下水道。髒啊,掏不掏?一咬牙,掏吧!掏完以後,手雖然髒了,但下水道幹淨了,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一低頭看我胸前的紅領巾,仿佛更加鮮豔了。

你寫沒寫過這種作文?肯定寫過。走在大街上,幫一個老奶奶過馬路。人家問: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結尾這句一定是,“我叫紅領巾”。到1980年以後,開始關注“給環保部門寫的一封信”,“毀樹容易種樹難”……這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題。

我是1988年參加高考的,那個時候我們的作文題叫《習慣》,反正怎麼寫都行。當然我們肯定都立意為摒棄不好的習慣,培養良好的習慣,不要讓習慣成自然,讓習慣左右自己,要做一個有主見、積極向上的人。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正確的,你按這個寫就能得高分。所以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題雖然說關注社會熱點,但是還沒有到那種跳出各種條條框框的程度。像1980年的高考題目——“達芬奇畫蛋”,幾乎所有當年參加高考的人,都寫的是達爾文為畫一個雞蛋長年累月地訓練,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這是值得讚揚的。

我還記得有一個考生當年寫的是,像梵高、畢加索這樣的天才,也沒畫雞蛋,沒那麼刻苦訓練,人家也成著名畫家了。結果那個學生的高考作文得了零分。所以當時高考作文被緊緊捆著。就像我們其他科目有標準答案一樣,作文其實也有個標準答案,不能偏離得太多。偏離了就是問題,所以很多學校就鍛煉出了學生怎麼應對高考作文的能力。

怎麼應對呢?我們那時候就是背格言警句,如高爾基的“我見到書,就像饑餓的人碰到麵包一樣”;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魯迅的……背一堆格言警句,就是為了應付高考。

然後開始大段地背事例,背一段古人事跡,然後再背一堆排比句。比如說命運是什麼?命運就是項羽烏江自刎的一聲長嘯,命運就是屈原在江邊……一連串排比句。其實這是典型的八股文,就是羅列一些現象,考誰的記憶力好、考誰背得準。你要把大段的排比句擱到高考作文裏,很多老師就給你高分。所以時間長了,語文老師都琢磨出這竅門了。有的甚至讓學生直接背例子。給你分類:反映親情的、反映友情的、反映勤奮學習的……把事例都給你找好,你背吧。

進入20世紀90年代,高考作文題開始關注社會熱點事件了,一點點轉向到了有關道德、修養這些方麵。而到了21世紀,這十年多來更多的是從人文精神方麵去關注親情、友情、愛情,關注人間正道。

我記得2009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是《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有一篇非常優秀,當時讓我看了之後,心靈感到無比的震撼。這學生是這麼寫的:

從上小學起,我就知道我會上北京大學,誰讓我就住在它的隔壁。我知道有不少小學生還在農村。作為北京的孩子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但他們沒有。外地的孩子經常會創下複讀的紀錄,這裏很少複讀。外地的孩子上北大要分數驚人,這裏的孩子還沒考,已平添了很多分。這是因為作為北京的孩子,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而他們沒有……

我看了這篇文章以後特感動。毫無疑問,擁有一個城市戶籍就使你擁有了很多便利條件和待遇。這個孩子開始思索這個問題,是多麼的可貴!可是這篇文章被判為零分。

一個孩子以他相對簡單的頭腦,開始思索社會,開始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我們這個社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不恰恰是我們社會變得和諧、變得完善的一個最好的起點嗎?而你把他判零分,就在某種意義上扼殺了這個孩子這種偉大的人文關懷。所以我真有一種扼腕長歎的感覺,非常可惜。

說到這兒,我倒覺得大家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最終的評判標準的問題。這個評判標準有兩層概念,一個是社會的大環境。我們可能希望孩子心靈陽光一點兒,可是陽光不等於報喜不報憂,陽光不等於隻麵對著太陽,不看身後的陰影。如果你不去關注陰暗的東西,你也不可能把陽光的東西播撒得更久。這個世上單純、正確的東西不多,複調的東西卻很多。你得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如果都按一個路子走,我們這世界將何其單調,就談不上自主創新了。所以這是一個社會大的環境氣候。你說按照這種方式,那學生怎麼可能從語文教育、從作文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收獲更多的有價值的鍛煉呢?

所以我們說給高考作文鬆綁,有兩點:一個是我們社會的環境要有更進一步的放開,在思維方麵要有更進一步的解放;第二個是,高考應試教育方式要有所改變。什麼時候各個學校可以不按照全國統考的方式,用一個試卷就決定人的一生,那麼作文才有可能真正地改變。所以那些對作文題不滿意的人,不要把這個怨恨發泄到出題的老師身上和主管考試的教育部門那兒。什麼時候這些東西有良好的改變和推動了,那麼高考作文相應就會迎來一個開放、燦爛、活躍的明天。

為了回家,拚了

每年一到春節,一票難求都是媒體熱議的一個焦點。這時,有很多人琢磨,我不去買火車票、汽車票,我能不能有其他方式回家呢?最近有一種方法比較火,那就是拚車。

拚車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比如說咱們一個小區的,趕上今天我的車限行了,或者我有點兒其他意外情況,正好跟鄰居順道,於是蹭他的車,讓他把我捎到單位。有的時候關係沒那麼近,我就給你點兒油錢,你看你也方便了,我也方便了。我們管這種情況叫“拚車”。

那麼,在春節期間也可如此,比方說你是四川人,在北京工作,考慮開私家車或者租車回去,而你鄰居裏頭或者說你熟人裏頭有四川老鄉、湖北朋友、河北同事,反正大家順道,那麼,咱這一道上共同承擔油錢,然後到家了。這不挺好的事嗎,所以拚車在今年火起來了。

有人說,那以前不也有人想到這個點子,怎麼今年這個行情這麼好呢?今年有兩個大的背景,頭一個背景咱們說是“買票難”,當然這是年年都有的事。

知識鏈接

2013年春運到售票窗口買火車票比往年更難,因為鐵路部門對售票有了新規定,從2013年1月4日起,火車票可以提前20天通過互聯網和電話預售,而售票窗口則提前18天預售,對於爭分奪秒的春運售票來說,兩天的時間差足以讓很多線路的車票賣光。

那麼,鐵道部12306網上訂票和電話訂票的表現又怎樣呢?不少網上訂票的網友都有這樣的遭遇,上一秒看見票在那裏,下一秒票就沒了。有人評論說,以前春運買火車票,主要是拚排隊,而今年主要拚的是“秒殺”。為了能幫大家成功地買到火車票,有的網站還推出了搶票軟件。可以說,買票已經從以前的體力活兒,變成了現在的技術活兒。

運的過程當中來來回回跑。平均算下來,按一個人倒四次車算,大概有八億五千萬人折騰這麼一回。這麼大的需求量,就是鐵路部門使出渾身解數,恐怕也很難解決中國當前運力問題。人太多,運力跟不上,所以一票難求,費老大勁兒了。

第二個大背景是什麼呢?是高速路在節假日免收路橋費了。你琢磨琢磨,假如說咱小兩口兒,和另外小兩口兒是山東老鄉,四個人一道拚車。從北京開到濟南,油錢大概得花五百多塊錢,然後過路過橋費得四百多塊錢,加起來將近一千塊錢。分攤到每個人身上是二百五十元。今年路橋費不要了,那等於一個人就分攤一百多塊錢了。這個價格比買火車票還便宜,而且買火車票得費老大勁兒。所以說,一個買票難,一個高速路免費極大地刺激了大家的拚車熱情。

當然,有的人說費那勁兒幹嗎,買飛機票多省事,何必要費這勁兒呢?其實大家不知道,對於好多人來說,他們都不在大城市,飛機不能一下就飛到了。很多人家在下邊的縣城,甚至村鎮。他們下了飛機恐怕還得倒火車,還得倒汽車,得一步一步往家挪。你想這誰受得了啊,拚車回家,一步到位,多好的事呀。

還有人說,“我想提前兩天回去,可到節假日高速路才免收路橋費。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晨走,晚上不一定能開到家。回去為啥?就為了趕年三十,吃年夜飯。”這也不是沒訣竅,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2013年2月8日是臘月二十八,臘月二十九過年,也就是2月9日過年。有的人在臘月二十八的白天就往回開,開到晚上快24點時,到達收費站附近,找個服務區待著,等到了免費的時間了,再開車出去。所以說,你想拚車回家,圖便宜、圖省心、圖不寂寞的話,你總有這樣那樣的辦法。

當然,這個拚車回家也有不少的問題。你記住天底下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你這裏省點兒錢那裏就費點兒事。拚車看起來比坐火車、坐飛機都便宜和方便,可是你細琢磨琢磨這裏頭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是什麼呢?隻要開車就涉及三樣——人、路、車。

先說人的問題。如果你找的是熟人當然沒問題了,一道上嘻嘻哈哈,還不寂寞。萬一這人你半生不熟的,或者就是個生人,怎麼辦?咱們有朋友在網上找拚車對象。這就是個生人。人心隔肚皮,你擔不擔心呢?所以說,拚車得找熟人,得知根知底。比如說小區的鄰居;或者咱們是朋友是同事;或者我知道你是哪個單位,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所以要拚車,人的問題咱首先得考慮考慮,不是什麼人拚到一塊就可以走的。這是一個問題。

再說路的問題。好多朋友在市裏開車沒問題,在市裏開很快。還有不少朋友的車技是“二把刀”,又沒有開過長途車。那麼這些人能不能適應高速路?上高速路行不行?你有沒有那兩下子?再一個,南方有霜凍、北方有冰雪,你不見得能適應這種惡劣天氣之下的路麵,萬一道上出點兒事,你算算,這風險可不小啊。路上出點兒事就不是小事,大過年的,誰也不想觸這黴頭。所以說,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技術能不能承擔這樣的路麵。

最後是車的問題。你的車況適不適合上高速。平常你的車就在市裏跑,問題可能暴露得不明顯,可一上道呢?所以人、車、路這三個條件,極大程度地製約了拚車的人。

所以,在拚車走之前,你一定要做好這幾方麵工作:

第一個就是剛才我說的找人,咱剛才說了最好是找熟人。最好找會開車的熟人。你倆換著開可以減輕駕駛疲勞。一個人開到底的話,會因為疲勞造成精力不集中,容易出事。

第二個,臨出發前對車況一定要有一個細致的了解,甭管是你自己的車還是租車。比方說車的發動機是什麼情況,別到時候壞到半路上了。這大冷天,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可能連年也過不好。

第三個是保險問題。在上路之前,要記得第三方責任險,上車上人員責任險,最好再買一份意外險,降低風險損失。

第四個就是親兄弟明算賬,醜話得說前頭,與拚車的人簽個協議,明確每個人的責任與權利。所以說,拚車回家是個挺麻煩的事兒。大家不要一味歸心似箭地想:我著急回家,來吧,咱們一道走吧。大家一定要把這些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控製在可控範圍之內。因為這麼遠的道,平常你也不常開車,所以你要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考慮到了。

近年來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出現,那就是由於拚車火了,租車市場也火了。有人說,回家拚的車,不是私家車嗎?不是本人的嗎?那倒不是。為什麼呢?一個是有的人圖個麵子,覺得自己的小車差點兒,所以租一輛好車回家見親戚朋友。

第五個是,拚在一起的人肯定少不了,你一家三口,他一家三口,這可能就六口人了。而且過年過節,誰不得大包小包往家帶點兒。所以,車裏空間小了不行。咱們的一般私家車,前麵為主駕駛座、副駕駛座,後麵坐兩三個人,在這時,車裏的空間不夠用。所以,很多人選擇到租車市場租大、中型的車。

而租車來拚車回家的,麻煩比你用私家車拚車的更大。這個行業屬服務性行業,往往有許多消費陷阱,你稍不留神可能就掉入陷阱了。

第一個是合同陷阱。租車得簽個合同吧。合同裏規定的甲、乙雙方的責任往往不對稱。文字陷阱很多。

例如,當看到合同中有代辦保險、年檢、養路費等字樣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代辦就是出租公司代替租車的顧客來辦理相關保險。這就存在一種可能,出租方以合同的形式把以上的相關責任——保險、年檢、養路費等責任以合同的形式轉嫁給了承租方。

第二個還有保險陷阱。保險陷阱是什麼呢?就是有的車隻買一個基本保險。所以簽合同之前你得看看這車上了什麼樣的保險。

目前汽車租賃行業的保險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基本保險費,另一部分叫不計免賠服務費。基本險是國家規定的交強險,是必須要上的。對於基本保險費,不同的租車公司針對不同的車型,每天收20元到100元錢不等,但一般隻對1500元或2000元以上的車損進行賠付。要想避免所有車損,還需要繳納不計免賠服務費。對此各家公司各有自己的標準。所以消費者在租車時一定要仔細閱讀保險標準和賠付條款,以便在發生意外時能及時獲得應有的服務和保障。

第三個是車況陷阱,就是租車的時候以為租的這輛車挺好,結果開到半道發動機壞了。你沒能按時回家不說,把車還給他的時候,他還賴你。所以,在租車之前,一定要找個明白人檢查一下發動機。就像你買二手車,是不是得注意這些?這時,你不是也帶一個好朋友或明白人幫你看看?租車也一樣。一定要認真檢查車況,比如說車哪兒有劃痕,車哪兒有毛病了解清楚了。

第四個是價格陷阱。有時我們在街上能看見“1元租車”的字樣,啥意思呢?租我的車一塊錢一天嗎?除了花油錢外,我租你的車一天給你一塊錢,這得多便宜!其實這裏邊有價格陷阱。

簡單說吧,要租車你得交押金。比如說,這車值10萬塊錢,你交兩倍押金——交20萬。他把這20萬存銀行就能得利息,一天絕不止一塊錢。買的沒有賣的精,他能讓你算計了嗎,他得算計你!有的在油箱擱上半升油,等你還車的時候他就能拿這個揩你油。

還有的挺氣人。比方說,我提前一天回來了,去還車,他反而多收你錢。為什麼?你提前給我,這停車費誰來交?你頭一天晚上還回來行,你得給我交一晚上停車費,一小時5塊錢。你算吧,一晚上12小時,你得給我交60塊錢停車費。你看你早還還得多交錢。所以,這些事咱們要跟租車公司一點兒一點兒掰扯清楚了。

可能有的朋友本來打算拚車或者是租車拚車回家,一聽我這麼說,覺得太麻煩了,決定還是買火車票汽車票或飛機票吧。說實在的,天底下就沒有絕對省事的事兒。其實,省事就是費事。你在這兒省事,在那兒準保費事兒。要是不想遭那個買火車票的罪,你就好好琢磨琢磨拚車中的這些麻煩。你把所有困難都想到了,保證你過年過節回家時能有個順暢的心情。咱們都應該把所有的可能出現的事想到前頭,準備了總比沒準備好。

換個角度過端午

近年來,我們國家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把端午節也定為了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呢?估計不少朋友會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南方會賽龍舟、吃粽子;北邊也是吃粽子,有時候還吃雞蛋,掛個福什麼的。說這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對不對呢?告訴大家,大錯特錯,這個節日的產生跟屈原沒有任何關係。大家首先從字麵上理解端午。端是開端的意思,“午”是什麼意思?就是指五月。我們的陰曆為天幹、地支配五行。比方說每年的正月到十二月,每個月份有一個地支名。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辰,四月是巳,五月是午。端午的意思就是五月的開端。人們為什麼定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呢?按照陰曆算,正月、二月、三月處在春天,四月、五月、六月處在夏天,五月一開始進入盛夏,這時候陽氣很旺。按照傳統文化的解釋,各種邪氣、烏煙瘴氣的東西,像邪神、厲鬼容易出來,所以在陽氣特旺的五月初五這天,咱們要辟邪,所以端午節是個辟邪的節日。所以,在這一天南方有燒艾蒲、艾草之類的習俗,燒這些東西就是為了辟邪。在白娘子的故事裏邊,五月初五要喝雄黃酒。喝雄黃酒也是為了辟邪、躲避蛇蟲什麼的。

整個東亞受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日本和韓國都有類似的節日。據說韓國為端午江陵祭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人一聽就來氣。人家端午祭就是由辟邪這個概念引發出來的,跟咱們這個賽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關係並不是太大。為什麼端午節後來跟屈原聯係上了呢?

因為每出現一個節日的時候,大家都很自覺地願意往大人物的身上靠。因為屈原正好是五月五日這天跳江的,所以端午節就跟屈原聯係上了。有人說,“屈原跟端午節的關係,不用說,閉著眼睛我都知道”。屈原因報國無門在汨羅江邊,含恨自殺。為了不讓江裏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粽子扔水裏,說:魚啊,你就吃這粽子吧,別吃三閭大夫屈原的屍體了。然後每年大家在江上劃龍舟、扔粽子紀念屈原。是不是這樣呢?這是個傳說;有沒有道理?它也有一定道理。但我要跟大家說的端午節跟屈原之間的聯係,和這個一點兒都不一樣。

首先,老百姓真的那麼愛戴屈原嗎?老百姓跟官吏之間,或者說跟統治者之間是有天然的鴻溝的。屈原在戰國年代是楚國的大臣,是三閭大夫。當時寵姬鄭秀、公子蘭和上官大夫謹尚陷害屈原,在楚懷王麵前進讒言,楚懷王把他貶到汨羅江邊。這等於是被流放了。在當時看來,被統治者流放的人在輿論當中肯定不是好人。對於這樣一個人,假如說他投江了,老百姓能有那麼大的熱情紀念他嗎?就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如果政府把一個人判刑了,某個地方的人怎麼可能會花很大力氣去紀念這個被判刑的人呢?他被政府判刑了,就意味著主流價值觀把他摒棄在外了。老百姓怎麼可能有那麼高的判別力,能知道這個人是個好人,是個正義的人。所以,老百姓紀念屈原,我認為這是後來人們美化了屈原的後果。

郭沫若先生寫過一個話劇叫《屈原》。他把屈原寫得簡直是聖人,誰也比不了。我們要還原曆史真貌的話,倒可以這樣認為:屈原和楚懷王之間是有矛盾的。我們不否認屈原希望楚國強大,也希望楚國能夠稱霸。可當他一肚子報國的想法得不到實現的時候,難免要發牢騷。而且就我的考證而言,屈原其實不是自殺死的,而是楚懷王把他殺死的。怎麼回事兒呢?屈原的《九歌》裏頭有一篇《湘夫人》,說一個女人很漂亮,他很想跟這個女人約會什麼的。當然,有人說這是屈原自喻。其實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麵想,屈原心裏有沒有這樣一個形象?有。這個人很可能地位比三閭大夫還要高,很可能是楚懷王身邊的一個女人,一個寵姬。據說楚懷王臨死的時候琢磨著,雖然我把三閭大夫屈原給流放到江邊去了,可我死了後他再回來找我的女人,那怎麼辦啊?幹脆連夜派人過去把他給殺了。據說所派的人到羅江邊時,屈原正在江上泛著小舟喝酒。後麵船追上來,屈原就跑。追上了屈原,把他捆了,擱麻袋裏,又在麻袋上綁了塊石頭,然後把屈原和石頭扔江裏去了。

你看,粽子外麵那層皮就如同罩在屈原身上的麻袋,粽子上麵的細繩就等於屈原身上捆著的繩子。你琢磨琢磨像不像?賽龍舟像是什麼呢?屈原駕著船在前麵跑,一條船在後麵攆著,上邊坐著要殺他的人。我倒覺得賽龍舟、吃粽子跟這一幕特別相似。我認為這種說法恐怕更加接近於曆史的真實。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要說了,老梁你太能糟踐屈原了,那麼了不起的一個愛國主義者被你說得如此不堪。這會兒我就要說到這個愛國。大家紀念屈原首先紀念什麼?屈原忠君愛國。大夥兒琢磨琢磨,為什麼幾千年來各個封建王朝一說屈原都是好詞兒,一說屈原就是他忠君愛國?這是為什麼?任何一個統治者,都希望大臣不計條件地愛護他。忠君就等於愛國。所以封建王朝把屈原捧得很高,那是有它的曆史條件的。這麼捧的話就等於告訴老百姓,要對皇上百依百順,這其實是一種愚民政策。有人說屈原愛楚國怎麼了,哪兒不對了?有句話,“春秋無義戰”,各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鉤心鬥角。你可以說楚國對、趙國對、韓國對、衛國對,可不見得哪一個在立場上是正確的。屈原想報效楚國,他希望楚國稱霸,而楚國要稱霸就得蹂躪其他國家。大夥兒琢磨琢磨,何為正義性。所以說那個時代,你要說愛護自己的國家,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稱霸。而且當時稱霸,也不外乎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價值利益。當時有個成語叫“朝秦暮楚”,說我早上在秦國上班,晚上就可能給楚國效力了。當時,人們的民族立場沒有那麼堅定,誰能實現我個人的政治價值,我就投靠誰。你看孔夫子,“子三日無君,則惶惶如也,出疆必載質”。孔夫子是三天要沒有哪個國君賞識他,就惶惶如也,嚇得不行了,擔心得不行了,一出門就得帶上給國君的禮物。這是幹啥?行賄,擱現在講叫跑官賣官。再比如說張儀、蘇秦的事兒。蘇秦搞了一個“合縱”,就是把齊、楚、燕、韓、趙、魏聯合起來抗秦。張儀本來也想讓六個國家聯合在一塊兒,可來了一看蘇秦已經搞了——得了,我改“連橫”吧。於是,張儀就幫著秦國去了,他們沒有什麼對錯、是非的觀念。他們的想法就是:誰能助我實現政治理想,我就助誰稱霸天下。所以當時屈原所謂的愛國也不具備什麼正義性。

屈原這個人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除了他是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以外,他對自己的理想和操守堅持得特別徹底。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裏記載,“遊於江潭,行吟澤畔”。意思就是屈原在汨羅江邊來回走,嘴裏不停叨咕。估計在叨咕他自個兒寫的詩。這時來了一個漁翁,他看到屈原後,說: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意思是說,你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怎麼混成這個樣子了?屈原說了一句話,“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個漁夫也很有見識,說,“吾聞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意思就是,我聽說聖人能與時俱進,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如果別人都是很髒的話,那你稀裏糊塗地跟著混唄;眾人皆醉,你也跟著喝兩口唄,你何必自個兒難為自個兒呢?屈原一聽不願意了,說:我聽說剛洗完澡的人一定得抖摟抖摟衣服,彈彈帽子,我怎麼能受這些俗人的汙染呢?漁夫聽完之後哈哈大笑,說,你啊,堅持這個東西,我也不好說對與錯,反正我看你有點兒死心眼。你還忠於楚國,楚國的王八蛋多了去了。

這漁夫邊劃船唱道,“滄海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什麼意思?滄浪之水要是比較清的話,我就洗一洗我的帽子的纓;這水要挺髒,我就洗洗我腳。意思是,這天下要是亂的,你要有應付亂的辦法;要是天下比較“清廉”,你要有“清廉”的辦法。這也等於說,當時的老百姓不認為哪個國君就是正義的。所以我們佩服他詩寫得好,了不起。第二,他對自己的政治操守、行為操守堅持得夠堅定,能堅守自己的理想,忠於自己的信仰,這是值得稱道的。可是所謂屈原忠君愛國,我認為不值得稱道。

怎麼看愛國?愛國分成兩種,一種是廣義的,一種是狹義的。國家也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國家是什麼呢?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的民族、你的父老鄉親、這兒的風俗習慣,這是廣義的國家。狹義的國家是指什麼呢?你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等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這麼一個行政機器,這也叫國家。廣義的愛國是無條件的,而狹義的愛國是有條件的。無論你在這個老家,在這片土地上,遭了多大罪,哪怕漂泊到海外去了,到了一定年齡你都想回家。所以廣義的愛國是無條件的。就像我們很多海外華人一樣,看到五星紅旗升起,聽到國歌奏響,心裏就湧起那種衝動。這種愛國是無條件的。但是狹義的愛國是有條件的,狹義的國家就是指這個國家的政府。陳獨秀說過一句話,說得很好:“我們愛的是什麼國家,愛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國家,我們不愛那些總讓老百姓作出犧牲的國家。”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總折騰老百姓,橫征暴斂,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強調的“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樣的國家一點兒也不“可愛”。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皇帝橫暴征斂的同時,告訴你要忠君愛國,告訴你愛國就等於愛皇上,等於愛我們這個政府。這是有意識地混淆、模糊這個概念。所以說,廣義的愛國值得推崇,狹義的愛國不值得推崇。一個國家對老百姓帶來好處了,以人為本了,我們就愛它;如果它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甚至發動戰爭,橫征暴斂,我們就可以摒棄它。在現代文明民主的社會,大家對愛國這種認識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像宣傳當中的屈原的忠君愛國,那個太狹隘了。

有的朋友要說了,我以往聽到的東西和你說的不太一樣,和你想的也不太一樣。就說屈原,怎麼他名氣那麼大,那麼了不起呢?誰給弄的呢?司馬遷是第一位。司馬遷在寫《屈原賈生列傳》之前,沒有任何典籍記載過屈原的隻言片語。我們不知道司馬遷怎麼就那麼推崇屈原,把屈原寫得那麼漂亮。到後來出了個話劇《屈原》,在話劇中屈原簡直是達到了仙佛一樣的境界了。

所以說屈原能形成今天這種形象,其實是幾千年封建王朝為了自己的統治,為了愚民而塑造起來的,那麼是誰來執行這個任務的呢?有一些文人就幹這個。

我把中國的文人分成三類,有“幫凶”的,有“幫閑”的,有“幫忙”的。第一類文人是“幫凶”的。什麼叫幫凶呢?幫助邪惡的勢力作惡,給他們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出各種各樣的壞主意,跟狗頭軍師似的。幫凶文人隻要膽夠大、不知羞恥、心狠手辣就能幹,用不著多高水平。

第二類文人是“幫閑”的。這類人挺可愛,他們說我才不願意冒那險呢,我就願意為太平盛世化妝。這類文人的典型代表是司馬相如,這類文人往往很有才。不過這類人有不少屬於無恥文人,沒一點兒骨氣。

第三類叫“幫忙”的文人,這類人胸懷天下,心憂黎民,總想為這個國家為老百姓做點兒事,想為當朝統治者貢獻點兒力量。這樣的人有才能,但往往下場不好。像屈原,他一心一意想幫楚懷王的忙,卻沒想到這個君主是個王八蛋。

端午節裏的一些傳統的東西,真不一定是好的。所以我們現代人接受傳統文化時要批判地接受,我們要謹慎地對待不能夠與時俱進的東西。有的人說,你老梁盡說一些雷人的話。有不少人在電視上、在報紙上發表了觀點,有些傳統專家就說這是雷人、惡搞。我倒覺得這些觀點談不上雷人和惡搞。雷人和惡搞是指什麼呢?是指根本沒有道理的胡攪蠻纏、搞笑,這叫雷人惡搞。我能說得出道理,怎麼能叫雷人和惡搞呢?每種東西,隻能用一個途徑解讀它嗎?我想我們不要僅從一個渠道得到一種聲音,就把它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要多考慮考慮其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有沒有更加合理的一種解釋;甚至我們要以寬容的心態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這才是現代文明、民主的中國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