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藥生產到底走過哪些軌跡呢?最早的時候是1950年,那時候蝗災很嚴重,華北一帶的蝗蟲非常多。為了治理蝗災,當時國務院撥了20萬斤小米,給華北農業科學研究院(中國農科院),讓他們快速研製出農藥,把這蝗蟲都殺死。結果他們很迅速地研製出了聞名天下的農藥“666”,迅速控製了蝗災。在那之後中國農業就開始大規模使用農藥。

那時候大家用農藥嚐到甜頭了,病蟲害,還有草的危害,得到了極大的遏製,農產品產量一下子就提高了。但是當時使用的農藥可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農藥,基本都是咱們仿製外國的農藥。但是人家有知識產權保護,我們不能仿人家現在的,隻能仿已經出現了20年的過了專利保護期的,過了20年,專利就算結束了,你就可以自由仿製了。所以咱們當時用的農藥正是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已經不用了20年左右的農藥,咱們才仿製過來。

所以當時中國農藥是以什麼為主?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以帶汞的農藥為主。帶汞的農藥有很大危害,當時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到了20世紀70年代時候,世界範圍都禁止使用帶汞的農藥,中國的農藥開始帶氯,我們說氯化鈉。這個農藥又用了好長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國際標準開始提高了,認為這種農藥也不能用了。到了1998年,我國對外宣布幾種帶氯的農藥完全停止使用。

當時使用什麼來取代呢?帶磷的農藥,比如鉀磷。目前,帶磷的農藥已在世界範圍內受到限製。2007年的時候,我國政府公布了有五種帶磷的農藥禁止使用,可是現實非常嚴峻,這五種帶磷農藥依然在中國很多地方被大麵積地使用。這種農藥高毒高殘留,危害很大。可是好使,能把那些蟲子、病菌都殺死,而且便宜。你想那麼厲害的都殺死,人吃了可能也會有問題——關鍵是高毒、高殘留。但是這種農藥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好使,第二個便宜。比方說“毒豇豆事件”裏水硫胺磷那種農藥,你買兩瓶才18塊錢。如果你不用這個而用替代品,毒性差一點兒但也好使,不過兩瓶50塊錢。所以從種植成本來考慮,農民就用這種低成本的農藥。所以這就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新開發農藥成本太高,大家覺得價格高買不起,還用以前的;第二點很重要,就是我們現在有一些領域之內,你不用這種農藥,別的沒法代替。咱們新的生物農藥沒研製出來,研製出來生物農藥可能得投入上億。我國現在科技水平還比較薄弱。研製出一份農藥得經過活性實驗、毒性實驗、環境測驗等好多環節。我國開發一種新農藥平均得花3000萬人民幣,但是美國測試環節更多,一種新型農藥得花1億人民幣以上,成本更高。所以現在麵臨著替代品缺乏的現實問題,而新開發的農藥價格又貴,所以農民就自己選——包括民間這些二道販子也都願意販高毒農藥,好使就還接著用。

有人說既然出現這樣的狀況,咱得從生產環節抓起,禁止生產有毒農藥,然後再加強監督——不讓使不就完了嗎?但我國的國情很特殊,首先從農藥生產角度來講,生產農藥的原材料好買,除了裏邊像氰化鈉等劇毒材料得審批以外,其他原料隨處可買,所以這就造成有一段時間很多地方覺得生產農藥掙錢,全國各地都是農藥小作坊。農藥生產的高度分散化造成了生產監管特別難。而且到現在為止,有一些農藥廠建立起來生產違規農藥,可是地方政府一看第一個有需求,第二個能解決就業,嚐到這甜頭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所以有地方保護主義再加上利益驅動,農藥生產監管也很差。

有人說那就把非法的小農藥廠都取締,那也不行,因為農藥生產廠家太分散了。同時,正規的農藥廠有正規批文,能生產合格農藥,但同時為了收入,有的也偷偷摸摸生產有毒農藥。還有的工廠為了提高藥效,甚至專門往常規農藥裏摻一些劇毒農藥。所以從生產環節看,監控起來非常難。所以現在有人提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應該從源頭來抓。比如,一個地方在一批西瓜裏邊發現有高毒農藥殘留,采用什麼方式呢?整個這一塊地出產的農產品全部銷毀,一個不留。大陸這邊這麼幹還真費勁兒,為什麼呢?我們現在的農產品生產大部分還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不是大莊園集約操作,而且生產出東西也沒有品牌,拿著這東西去調查,發現農藥殘留超標了,找都沒地方找,不知道哪兒生產的。比如說北京,北京的蔬菜批發集中在南四環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蔬菜從哪兒來的呢?大部分來自山東壽光蔬菜集散地。在那裏,很多小販到下麵各個大棚收購農產品,收回來之後到壽光批發市場打包,然後往北京運。到這兒來再批發賣。所以說,根本不知道這蔬菜從哪兒來,哪戶種的,甚至具體哪個產區都不知道。生產的環節監管太差,加上農藥生產監管難、農藥使用監管難,這些合到一塊兒變成了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問題。

有人說有的農民也是,明知道有毒還生產!現在咱們“生產倫理”缺失,有的地方道德淪喪,隻要農產品看著好看,能賣出去,我管這裏有多少毒素,反正我自己也不吃。現在就有不少地方,農民根本不吃自己地裏產的東西。比如,我這兒種大米,我不吃我的大米;我種的蔬菜,像黃瓜、西紅柿,我不吃。因為他知道這裏麵下了多少藥。可是仔細想一想,你不吃這事兒就完了嗎?如果大家都這麼想的話,假酒、假煙、毒蔬菜、毒大米等就會在市場上泛濫,最後生產毒大米的抽假煙,抽假煙的喝假酒,喝假酒的吃有毒大米……形成惡性循環,大家都受害,而且危害非常大。

當然,我們一定得從根本上加強對農藥這方麵的監管。現在目前國內農藥監管製度層麵出現了很大的缺失,結果各種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在很多地方依然大量使用。這種情況的存在,確實給我們的餐桌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現在有人買菜專門挑帶蟲子眼的,為什麼?蟲子能吃而且沒被毒死,當然也毒不死人。蟲子都躲著不敢吃,這裏得有多少藥!所以有人買菜還挑著這個買。有的人說小市場不安全,不知道哪兒來的,超市行嗎?超市現在也不安全,為什麼?很多超市賣的東西包裝很漂亮,追求外觀的好看,有的時候就要用大量的農藥,加鉀磷、樂果這些東西,弄得漂漂亮亮的。抽查發現,超市蔬菜安全係數一點兒不比小市場好到哪兒去。

所以說,超市裏邊的蔬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蔬菜買回來大家最好要經過衝洗,怎麼衝洗呢?有人說拿自來水,沒用!這對清除農藥殘留基本沒有什麼用處,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鹽水衝洗,一種是在水裏擱點兒醋。這兩種方式中用醋酸的方式比用鹽要好一點兒。還有人說我不著急吃,我把它擱冰箱裏凍上一陣,可是你冷凍時間低於48個小時的話一點兒用沒有,農藥該有還有。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烹飪,一加高溫農藥殘留起碼70%都去掉了。所以這也提醒我們,現在買回來的蔬菜,如果能不生吃盡量不生吃,還是該把它做熟了。這樣農藥對人體的危害也會降低到最低程度。

有的人比較悲觀,說這麼下去,農藥在人身體一點一點殘留,早晚都得得慢性病,這確實是挺可怕的一件事。這點兒農藥吃進去可能也沒事,但是怕它累加呀!這些年我們身邊人,有的人得的病就很怪,跟以前的病不一樣。這都說明,環境汙染給大家帶來的後果已經一點一點顯現出來了。所以為什麼現在政府號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號召大家要重視保護環境,其實也是著眼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

咱們現在到菜市場買菜,哪種菜你看著汙染得比較嚴重?我為大家介紹點兒規律:綠葉類蔬菜是汙染最重的。為什麼?噴藥噴得多——葉麵越大噴得越多。大葉蔬菜是害蟲相對集中的地方,所以噴藥噴得多。綠葉類蔬菜農藥殘留標準也相對較高。包括卷心菜都屬於這類綠葉類的。哪類少一點兒呢,比如茄子、辣椒等類就相對少一點兒。豆類也相對比較安全一點兒,像綠豆、黃豆這些,受汙染的可能性相對較小。所以你看現在綠豆漲價,有那麼點兒道理。水果類、瓜果類的相對較差。所以說我們到菜市場買了菜回來清洗時,尤其要把綠葉類的菜清洗幹淨,那上麵農藥殘留的量非常高。

再者,什麼時候的菜需要特別注意呢?每年從4月開始進入病蟲害多發季節,越是這個時候,農藥噴得越多,上邊殘留的也就越多。所以每年4月到8月,夏秋之間這段時間,大家買菜回去一定要注意多衝洗。此外,對於農藥殘留標準,現在還麵臨國際的標準跟國內標準不一致的情況。相比之下,我國農藥殘留標準依然偏高。現在我國大量農產品出口遇到這方麵的阻力,在外貿方麵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失。

所以現在農藥的使用方麵,我們麵臨著環境保護和產量增產的雙重壓力。所以這個事難處理在哪兒呢?現在我們用農藥都已經用慣了,有的土壤已經板結了,甚至有些害蟲對農藥已經產生抗藥性了——你不噴農藥根本就不行,不噴農藥糧食會大麵積減產,養活不了那麼多人。但是這麼下去,早晚會對我們的土地和水造成嚴重汙染,最終使我們受到危害。所以現在國際上有個趨勢,那就是化工農藥正在向生物農藥轉化。現在我國也在大力開發生物農藥,可是開發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開發出來,成本增高,人們能不能接受?所以我倒覺得中央最好的農業政策,不光是這幾年取消農業稅、放水養魚這些事。很重要的一點應該在農藥這邊,使用農藥要給農民補貼,在農民中間形成一種利益引導機製。有這種政策方麵的利益引導,才能使農民更主動地使用新農藥,才能使生產跟銷售環節用過去有毒農藥的那些人得不到利益和好處,他自然就會“轉場”。所以這樣上下合一,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現在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問題、蔬菜瓜果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

當然,您該吃飯吃飯,也別害怕。但作為老百姓來講,確實應該多問問專家,多長點兒心眼兒,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這個問題跟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是密切相關的。

收藏騙術大揭秘

近來有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把銀行儲蓄的錢拿出來,想辦法保值。大家說通貨膨脹要來了,沒有別的好投資渠道。有人說將來房子要漲,我還得要投資房子。對於拿儲蓄的閑置資金進行保值、增值投資的事兒,有不少的朋友跟我交流,“你說現在房子需求這方麵控製得這麼嚴,房貸累累加指標,我們手裏有閑錢幹點兒什麼呢?你說投資渠道那麼窄,這真是個問題”。為什麼我曾經說過將來還得有大量資金會繼續進入房地產?主要原因就是投資渠道太窄,就是咱們手裏的閑錢沒有地方投資,或者說你投資都沒一點兒把握。比如說咱們往股票裏投,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股市什麼德行,這裏邊一點兒都不保準。確實有不少人在股市裏吃了大虧,對這方麵依然心有餘悸。說股市不行,投資點兒別的吧。還有的朋友說,“我又想了一條,盛世搞收藏吧。有不少人收藏發了家了,我幹這個行不行?”

這個更沒譜,為什麼?收藏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什麼技術含量呢?你別“打眼”,你得做個內行,能看出點兒東西。但是這個行當裏邊,你如果不“交學費”,不付出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恐怕很難成為內行。遼寧電視台有個節目就是《王剛講故事》。節目主持人王剛特別喜歡收藏,他早些年也在收藏上砸了不少錢,現在基本成了內行了。當初“交學費”的過程那也是很漫長的。而且說實在的,這個行當裏邊自古至今有它獨特的規律。比如說別的行當,我要把你騙了,我拿了假貨騙你,你告我,我虧本了。這在收藏行當不是。我這兒有個假的東西,我跟你說是真的,你看完之後你當真的買了,上當了,你去告我去,工商局會管這事,可回過頭你再想在這行當裏混,沒門兒,人家不理你了。這行當古老相傳的規矩是什麼?比的就是眼力。誰讓你眼力不到打眼,活該你倒黴。如果你再往上告,再通過政府部門處理,你別在這行混了!所以說這行有它獨特的規律。

雖然這不合理,但在這個行業裏存在著相當長時間了。也就是說,你要是一個初來乍到剛入行的人,我勸你對收藏還是要謹慎,這行不好幹。而且這行裏說真假不叫真假,說你這東西是新的就是假的,說你這東西是舊的那就是真的。主要在真假這二字,就考你眼力如何。所以這個行當,用咱們民間話說,那水深得去了。你要沒有一定的能力,想進這行當非常非常難,而且這行當裏處處皆是陷阱。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方說過去的假貨,就是仿品,也就是一件。為什麼就一件呢?先有人給放風。這行當分工很細,先有造謠的。比如說“我聽說宮裏邊(假如說乾隆年間),有個公公突然跑出來。他在宮裏頭跟人家鬥爭,後來被打折一條腿。他一看也沒什麼出路了,從宮裏跑出來。他拿了一件寶貝出來。什麼寶貝?田黃石”。我們知道田黃石價值連城,一個大的田黃印章工藝品讓他給拿出來了。他先放這風。放風有幾個因素:“田黃”,“價值連城”,“老太監”,“折條腿”……把這說出來之後,這個收藏界都知道有這麼回事兒。然後放風這人和他同行開始造假,造一個假的田黃石,跟真品很像的。然後,又放風說這老太監跑內蒙古那邊去了。然後就把這假貨送到內蒙古。他們也真沉得住氣,一擱擱三年,把它埋地裏造舊了。然後三年過去之後,又有人放風,說乾隆爺已經過世了,嘉慶爺上來了,說那邊那人要把這東西賣了。在京城這兒,大家知道有大買主,有人給領到內蒙古去。那假貨為什麼擱到內蒙古?這叫埋雷,擱到那兒你才能信。到那兒去,還真找了那麼一老頭,說那是太監,瘸條腿。你看三年前什麼的都印證了,這東西能有假嗎?大家先買回來了。假貨隻做一件,隻騙那麼一個人。所以過去有句話,這個買賣“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就這個道理。現在不講這規矩了,因為冤大頭太多了。跳進來搞收藏的,夢想著得寶的,夢想著撿漏的,想發財的人多了去了。你要貪,你要想發財,就有人琢磨著讓你上當,所以現在假貨是鋪天蓋地。

而且大家要特別注意,往往你進這行裏,判斷是否是假貨,憑你這雙眼真不見得能判斷清楚。因為人有時候利欲熏心,容易被利益遮住眼睛。

20世紀80年代,北京一帶經常有人倒騰古錢什麼的。那時候市場上最“火”的就是“袁大頭”。袁大頭當時是什麼價呢?市場價3.5元一個袁大頭。有這麼一位姓趙的,已經收古錢收了有兩三年了,算半個內行了。他就碰到一個河北口音的人,賣給他個袁大頭。他一看假不了。什麼價收的呢?2.5元收的。倒手他再賣給北京的收藏者,3.5元賣。

一塊袁大頭,他掙人民幣一塊錢。那年月一個月工資才三十塊錢,掙一塊錢不少了。他從這個河北口音的老兄手裏,陸陸續續就弄過來五六塊袁大頭,轉手掙五六塊錢,他挺高興。他琢磨這個人不像隻有這麼點兒,因為每次要,他總能拿出來,手頭兒肯定還有。那不如一次都找他要過來,自己不發財了嗎?所以他後來跟人家混熟了就問,你在哪兒弄來這麼多袁大頭?這個人就跟他說:“這不是我的,我表哥的。我表哥住在河北邯鄲一帶,農村。他家裏起碼還有一千塊袁大頭。”“哎喲,這我都弄過來,往外一倒,幹掙一千塊錢,那不發了嗎?”想畢,這人就說,什麼時候你陪我去,我都收過來。那人說:“真不行,我還有事。”趙氏男子央求說:“你就陪我去。”一個來月後,人家抽時間帶他去了。帶他去可是帶他去,選擇的是北京一早的一趟火車。到邯鄲的時候是中午。然後再倒汽車,到了小村口再往裏走,等到了他表哥家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多鍾了,太陽已經往西落了。一看這小院兒,是典型的河北小院兒,門口有個影壁牆,上麵畫著“鬆鶴延年”什麼的。然後繞過影壁牆是院裏,普普通通的房。一進裏邊一看,家裏頭沒什麼好家具。

見麵介紹一番。人家這位表哥,一看有五十來歲,說:“我家是有這東西,但擱親戚家了,親戚到地裏幹活兒去了。你的情況我也聽我表弟說了。你既然誠心買,老伴,你去把袁大頭都拿過來。”說完,他就讓他老伴去拿去。老伴出去這工夫,倒上兩碗水倆人就開始聊天了。這位表哥主動提出來:“你看我這家破成這樣,您從北京來您得懷疑——這錢是你的嗎?你家怎麼可能有一千塊袁大頭?我跟你說實話吧,這錢怎麼來的?原先不是我的,是我老嶽父的。怎麼落我手上呢?我老嶽父是個手藝人,幹了一輩子也攢了倆錢,但是我大舅哥不孝順,不養他。我看老頭晚年可憐,跟我媳婦商量商量,就把我這嶽父接我家來了。結果接來沒多久就又病了,一病不起就死到我這兒了。死到我這兒,我雖然是姑爺,也得給老嶽父出殯發喪。弄個薄皮棺材,吹吹打打的,就給他發送了。”說到這兒,這表哥指門外:“兄弟你看我那牆沒有,你注沒注意我那影壁牆上有什麼毛病?”“沒啥毛病啊!”“我告訴你,一般影壁牆離門有兩米,進出拿東西方便,我這影壁牆離門就一米。”“可不是?這怎麼回事?”“我這錢就從這兒來的。我發送這老爺子的時候,我那倆大舅哥根本沒到場。我把這棺材往外抬,你想這影壁牆離門就一米,這棺材橫著出,豎著出,怎麼出都出不去。我說這老爺子,活著拖累我,死了還拖累我。怎麼辦呢?親朋好友都來了,也不能看笑話,拆牆吧。就這麼著把影壁牆鑿開,把棺材往出拿。一扒這牆不要緊,扒了一半從裏邊落出一壇子。壇子打了,裏頭一千多塊袁大頭。那年月這銀元值錢。結果裏頭落出一小紙條來,寫著埋我者得此銀元。這老爺子留一手,誰發送他誰得這錢。我這錢是這麼來的。”

說完這話,這表哥從他被垛裏抽出個盒子,從盒裏拿一張紙,說:“你看看,這就是當年我老嶽父給我留的,‘埋我者得此銀元’。”小趙明白了:“我說你家不像有這銀元,原來是這麼來的。”說話的工夫,天可一點點黑了。到晚上五點來鍾,他老伴回來了,捧著兩個大匣子。這時外邊天已經黑了,屋裏頭沒有電燈。當時農村條件太差,表叔點上蠟燭,在燈底下把這匣子打開。這小趙一看,確實是袁大頭,他開始一個一個看。他這邊看一個,那頭人家就給他包好了。最後說說價吧。很快就談成了。“那邊2.5元一個,我到你家裏怎麼著也得2.3元給我。”就這麼著,一塊談了2.3元。那小趙從兜裏掏出2300塊錢,把這1000塊袁大頭買走了。

這個時候天色將晚,吃了點兒飯,也走不了,得第二天早晨趕邯鄲的火車回北京。就這麼著,這表兄弟倆人,加上這個表哥的老伴,留他在這兒住了一宿。銀元進兜裏了,這小趙樂壞了,心裏就琢磨:“趕緊回北京,趕緊回北京,我可撿了大便宜了。”但揣著錢,他不放心,就怕這哥兒倆算計他,一晚上也沒睡好。迷迷瞪瞪到後半夜三點多鍾的時候,人家表哥把他叫醒了。得趕緊趕車,你才能趕上早晨邯鄲那班火車。就這麼從村口出去了。走這一道,小趙還琢磨著,我可得跟在這倆人後頭,別讓這哥倆給我算計了。他就惦記著撿這便宜了,就怕倆人算計他。總算坐著火車回到北京,這塊石頭落地了。可回到北京,他在正常日光之下拿出放大鏡一塊一塊看才發現,這一千塊袁大頭都是假的。

這小趙算半內行,他怎麼上這個當?首先一個,為什麼把地點定在邯鄲?地方都給他預備好了,牆都給他砌好了,就為了設這個套。下午到他家,說這錢沒在,在別的地方。你在這兒越等,心越焦躁。借這工夫他跟你說錢怎麼來的,給你講個故事。收藏界有句話,“收藏就怕聽故事”,一講這錢是怎麼來的,你一下相信了。然後是熬這鍾點,熬到天黑,在燈底下看。行內還有句話,叫“燈下不看貨”。無論是煤油燈、日光燈,你在這底下看,都不能看出假來,這不對。跟白天正常的看不一樣。所以這時候他先入為主,相信這錢是真的了。於是,隻能簡單這麼看,這邊看那邊包,再加上在蠟燭底下他看不清楚,一談價價還挺低,他撿了這便宜了,就著急把這便宜實實在在弄自己兜裏,還怕人算計他。他淨惦記別人,他就沒惦記這錢,著急回到北京。這一道他都想不起來,回來才想起,一看是假的,已經悔之晚也。

大夥兒琢磨琢磨我剛才講這故事,為了達成最後騙人的目的,這中間費了多少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抓你的心理。搞收藏的人很難心如止水。有不少人搞收藏為了什麼?為了低價買高價賣,從中占便宜。人一貪就容易上當受騙。過去話叫“豬油蒙了心”,就是這個類型的。

所以有一些外行想入這行,想靠收藏發財,這個時候就有人瞄上你這個冤大頭了。所以收藏這行“水很深”。有人說我不在乎,我會這個,我絕對內行,我能吃這虧嗎?你就是絕對內行,也不見得能買到好的東西,因為這個行裏的買賣人非常非常精明。

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還是我剛才說的這個姓趙的。這個人,你要到北京古錢幣行當打聽,都知道這個姓趙的,他很有名的。他後來吃一塹長一智,交了很多“學費”,總算成了這行的絕對內行了。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西安有一個收古錢的跟他講,說我們這兒有人想找個大買主。他有些好東西,但這個人不懂古錢,你來看看吧。就這麼著,小趙到了西安,找上了這位。這位姓張,也就五十來歲,說到家裏來看錢吧。到家裏,把一個抽屜打開,往桌子上一倒,一千多枚古錢幣——開元通寶、嘉慶通寶,等等。小趙一邊在這兒看古錢,一邊跟人家聊,發現這個人確實不懂古錢。可小趙發現這人雖然不懂古錢,但很精。在收藏行裏也混了多少年了,知道怎麼回事。所以他在這兒一邊看,一邊找,發現他這一千多古錢裏也沒有什麼特值錢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可是看著看著,小趙的心揪起來了。怎麼著?在這裏邊,他發現了兩枚價值連城的古錢。咱們曆史課本裏,介紹過“其刀形幣,其萬兩錢”的古幣,這兩枚就那個年代的。可是它們給混到這裏頭了,小趙就斷定這個人不認識那兩枚古錢。那他就花價錢買走不就完了?人家也不知道。不行,你買不下來,為什麼呢?這就是這行的買賣道。小趙是怎麼把這兩枚錢買下來的?你聽我說,特精彩!他把這兩枚錢東劃拉,西劃拉,摳到自己手心,就擱到自己身前了,然後他沒挑這兩個錢。倆人聊天,這姓張的說,你大老遠的來,不能讓你空手回。可是有一樣,我不能全賣給你,我最多賣給你五個,你挑吧。這是買賣道。沒有一下子都兜走的,萬一這裏邊有寶貝呢?我就賣你五個,我看你怎麼挑。

這小趙,最後隨便挑了五個品相不錯的,不包括他喜歡這倆。這五個挑好了,說:我就來這五個。這老張一把拽回來,說:這五個不能賣給你,你再挑吧。這就是買賣道,為什麼呢?你大老遠來,你是內行,挑這五個,必然有它的道理;我不賣給你,你要真想買,這五個真是寶貝,然後咱倆再談價。這我就知道這個東西值錢了。我雖然是外行,但通過你內行,我把這東西驗出來了。要說你不要這個,你再挑另外五個,那就差不多,咱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也不耽誤。這是他頭腦當中算計好的。小趙就樂了,說:大哥,這五個品相好點兒,你還不賣;行,我再挑五個。又挑了五個。這五個又被老張一把搶了。不行,這五個也不賣。你再挑吧。小趙來氣了,說:大哥,你看我大老遠來,你這怎麼的?再挑,又挑了五個,這個時候這老張仔細對比了,這十個錢跟他挑那五個,不外乎品相好點。接下來可以賣,就談價吧。一個多少錢?我這一個錢賣你三百,五個錢賣你一千五百塊錢。說這太貴,在北京都沒這價,三百不行!倆人就這麼講價。其實講價的過程都沒用,幹什麼呢?就是為了分散姓張的注意力。小趙就跟他磨,三百、二百五,來回這麼弄,最後定到多少呢?這老張說那我就一口價,二百八,你要買你拿走,不買你走人!行了,我也不願意跟你說了,天也快黑了,二百八就二百八。但是收藏行有一樣,你跟我談價,這不談完了嗎?我按你的價來的,給你個麵子,你也得給我個麵子,怎麼給我麵子呢?買你五個,你搭我兩個行不行?搭兩個,行吧。因為確實這行有這規矩。搭你兩個,你隨便挑吧。這個時候,小趙才把看好那兩個挑在手裏。

大夥兒琢磨琢磨我剛才說這事,你說這小趙,最後挑走這錢,一出門,手心都是汗。他等於跟老張磨了有兩個小時,才把這倆錢用瞞天過海的方式給拿走了。那五個都是幌子,就為了這倆。但是你開始就把這倆挑走,他絕對不賣。所以大夥兒聽一聽,即使你是個內行,想在這行當裏一猛子紮下去,恐怕也不那麼容易。

所以我說收藏這行不是那麼好混的,各位千萬要謹慎。有人說,那可不是,我聽說了誰誰撿漏,撿一個,十幾塊錢買的,回頭一拍賣掙了上百萬。各位,那基本都是這行騙你的事情,忽悠你的。有沒有這事?有,假如現在有一萬個人搞收藏,能有一兩個撿回漏,那就不錯了。他為什麼製造這種神話,就是吸引更多外行的冤大頭進來。

這就好比咱們眼皮子往上翻,這社會有錢人真多,可你看看沒錢人比有錢人多多了。為什麼你覺得有錢人多,你的眼睛淨看著有錢的人,沒注意沒錢的。再者,這個行當裏頭,真要有一位偶然撿了漏,他心裏高興顯擺,到處說去。可是如果他打了眼,吃了虧他怕丟人,就不吱聲了。所以你總能聽到撿漏的事,卻聽不著更多打眼的事。所以從這角度來說,那撿漏在一定程度就是他們忽悠你的廣告,可千萬不能信。

有的說,照這麼說,收藏掙不著錢了?也能掙著錢,你買一些藏品,過多少年後就能掙著錢。可是眼下你這輩收藏,你這輩想掙錢,那難度太大了。你這輩收藏,你兒子甚至你孫子那輩掙錢,這才是收藏的正道。再一個,你要是真喜歡收藏,我勸諸位,收一件東西別找專家問去。他要說假的,你擱心裏也是病。你喜歡這個,就玩玩兒,無所謂。你要抱著發財的心思,最好琢磨放長線釣大魚,讓你孫子去掙錢,你這輩恐怕很難掙到錢。所以我說收藏這行當,絕不是現在投資的一個好的渠道。這裏邊水很深,風險極大,各位千萬要謹慎。

該不該給高考鬆鬆綁

每一年,全國高考結束後,和高考有關的話題卻沒有因此結束。比方說高考語文試卷裏的作文題,經常成為網絡上熱議的焦點。

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高考試卷裏沒有任何一道題目能像作文一樣有這麼大影響力。因為它考查的絕不僅僅是學生遣詞造句、組織文章的能力,還潛在著考查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還能反映當下社會的熱點。其背後體現了林林總總的目的,這些目的有的是功利目的,有的是超越功利的。所以,這就決定了沒有任何一個高考項目能比作文影響還大。

我們考察了2012年全國的十幾份高考語文試卷,作文試題基本上延續了以往這種思路:就是關注時下的一些熱點,從人文精神的角度進行解讀,突出核心價值觀的影響。

2012年全國試卷裏大綱版的作文題,題目叫《放下你的顧慮》。剛一看到標題的時候,我就說這是個不錯的題目,比如咱們現在社會名和利的誘惑、各種社會現象紛至遝來,很容易使年輕人失去方向感,很容易使年輕人背上不必要的包袱跟顧慮。這裏邊有物質的、有精神上的,也有來自旁人或者社會的壓力。可是由於這是個材料作文,裏麵給了這麼一段材料,說孩子到農村去幹活兒,結果礙手礙腳的。他母親告訴他把衣服脫了,把鞋襪脫了。說你其實就是怕把這弄髒,你要把這些都去掉了,不就很好了嗎?要根據這個來寫。其實這等於無形間給學生弄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角度,就是所謂這些“顧慮”是外在的。你看鞋襪、衣服是外在的。隱含著告訴你什麼呢?把一些虛榮,外在的像金錢、名譽、容貌都拋棄開,要追求內在的。所謂讓你放下的顧慮是什麼呢?是外在的這些東西。可是我們人生有好多顧慮可不是外在的,比如說我自己的能力,我對親人的感情,這些都可能成為你前進過程當中的某一種顧慮。就像我們說舍得舍得,你不舍哪有得。往往拋棄掉的那些東西,很可能是非常寶貴的。所以這個顧慮,不光都是外在的、外表的、虛榮的、浮華的,也有來自你內心的那些本質的一些東西,那些好的東西。

所以說,這個材料反而限製了學生在這方麵去發揮。一個好的作文題目應該是什麼?首先一看,就讓學生覺得要有寫的欲望,它觸動了學生的內心深處。第二個讓學生發散性地多元角度地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在一條道跑到黑。你看新課標卷裏的作文題,是說補船漏洞的問題。一個修船的人順手把漏洞堵上了,結果沒想到救了船主一家人的命。船主感謝他,他說我就順便那麼一修。這也是一個材料作文,這個材料作文確實可以向多個方向發散。

從不同的角度看題目,就能從不同地方理解出它的切入點,找一個切入點就可以很完美地把這篇作文寫出來。修船工很簡單地做了一件小事,但這個小事其實是關係到別人的大事。這裏麵其實你可以悟到很多方麵,比如責任的意識,比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要說真有點兒特點的試卷,咱們說上海的試卷有點兒特點。它的試卷中說,我們每個人心頭都曾經有過瞬間閃現的微光,可是我們都否定了,舍棄掉了。我們卻在一些偉人的作品裏邊,找到了這種微光,然後我們再肯定它。根據這個,寫一段你自己的感想。

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好,為什麼呢?聽起來好像題目範圍挺小,可你細琢磨琢磨,這個微光是什麼?可能是我們瞬間閃過的靈感,可能是我們偶爾想到的某一種思想,可能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某種習慣,也可能是我們在很短的瞬間積累起的一種經驗。可是我們往往不自信,把它輕易否定了。這其實告訴我們什麼?偉人之所以看起來偉大是因為我們自己在跪著。這從靈感、從知識、從經驗、從思想,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題、扣題。所以我認為這個題還真是高考試卷裏邊很不錯的題。

再一個,遼寧省高考作文叫《大隱隱於樂》。說的是一個音樂家穿得很樸素,登台了。有人說你得穿得好看點兒、華麗點兒,音樂家說不行,我應該隱沒在音樂之後。這有點兒意思。它其實告訴你,華麗的東西隻是外表,一個音樂家應該追求內在的境界。具體到人生,我們應該追求名利,還是向更高的境界挺進?按這路子想,我估計能得的分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