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新降猛將是非多 高祖讚歌奏凱旋(3 / 3)

劉武周仍然堅持向太原用兵,還說:“李淵忙於關中用兵,太原空虛,一旦占領了太原,唐朝未必敢派兵來救。”

苑君璋又勸他說:“聽說李淵父子並非等閑之人,何必去招惹他們?不如北麵結交突厥,南麵聯合唐朝,在此稱霸一方,有何不好?”

劉武周聽信宋金剛的話,堅持認為:“李元吉年輕無知,太原防守薄弱,可以輕易地奪過來。”

不久前,劉武周從太原主動撤退,逃往突厥,路過馬邑時,才流著眼淚後悔地說:“我沒有聽從你的意見,才招致今日之敗。”

宋金剛回到馬邑之後,就質問苑君璋道:“你身為朝廷大臣,又是皇上的親戚,為何不阻止皇上逃往突厥?”

苑君璋也不示弱,反擊道:“我勸說皇上就能聽嗎?當初,進軍太原之前我也曾勸阻過,但是大軍還不是去了?不然,怎麼能有今日之敗?”

宋金剛無話可說,隻得收集殘餘兵馬,準備再南下太原與李世民決戰,可是部下將領一聽,紛紛反對,有人甚至說:“皇上都帶頭逃跑了,我們還值得去為他打江山麼?”

恰巧他兒子宋家寶戰死的消息傳到了馬邑,宋金剛立即心灰意冷,徹底絕望了,他在痛哭一場之後,說道:“天不助我……無力回天。”隻好帶著一百多名親隨逃往突厥去了。

此時的突厥,始畢可汗已經死去一年多了,其子什缽芯年幼,不夠當可汗的年齡,便由始畢的弟弟俟利弗設繼任可汗,為處羅可汗。

劉武周戰敗逃到突厥之後,處羅可汗非常不高興,甚至不願見他,派手下大臣窩波羅把他安置在一座院落裏住著,派兵守著他,不準他隨便出入,等於把他軟禁起來了。

後來,宋金剛也逃到了突厥,處羅可汗讓他倆住在一起。二人經過一番策劃,想回到馬邑,重新收拾兵馬,東山再起,處羅可汗堅決不答應。

過了一段時間,宋金剛殺了看守他們的突厥士卒,連夜逃出了突厥人的防區,可到達了上穀地區,就被突厥追兵趕上了,殺死之後,又將其屍體扔到山穀中喂狼了。

處羅可汗把劉武周扣留在突厥,又過了一段時間,由於找到了另一個更合適的代理人——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覺得再留下劉武周這條走狗,已沒有多大用處了,便將其殺死。

至此,劉武周的勢力基本肅清,由突厥人一手扶植起來的“天興”王朝,自公元六一七年三月開始,至公元六二〇年的五月,被李世民的大軍全部消滅了。

唐軍進入太原之後,曾被劉武周先後占領的所有州縣,又全部處於大唐政權的控製之下。

這樣一來,唐高祖李淵既可以東行無阻,為攻取洛陽掃清了道路;同時,也使秦(陝西)、晉(山西)連成一片,擴大了統一全國的根據地。

因此,李淵在長安聽說唐軍打敗了宋金剛,平定了並州,收複了太原,非常高興,連聲說道:“好,好!消滅了劉武周,收複了河東,鞏固了關中,世民之功也!”

這時候,李綱說道:“啟稟陛下!聽說秦王為了追擊宋金剛的賊兵,曾帶領大軍人不下馬,馬不卸鞍,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脫衣甲,一直追到雀鼠穀,打敗了宋金剛之後,才吃了一頓飽飯,真是勞苦功高哇!”

李世民的舅父竇璡奏道:“秦王的戰鬥作風曆來如此,前年打薛仁果時,也是窮追不舍,打到關鍵時刻,把吃飯休息全都拋到了腦後。說來也有意思,他的部下將士不但沒有怨言,反而爭著搶著去拚命殺敵,真是有其帥必有其將士啊!”

裴寂也提到一條事例,他說:“陛下!臣聽說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情:秦王帶領大軍追趕宋金剛,兩天不吃飯,三天不卸甲,追到了雀鼠穀,打敗了宋金剛的軍隊之後,唐軍中隻剩下了一隻羊。秦王立即下令:把羊殺了,與全軍將士分而食之!”

大臣們聽了這事之後,一片唏噓讚歎之聲,把皇上也激動得差一點落下了眼淚,不由得顫聲說道:“這、這次出征河東,幸虧有世民,他、他出來挑這副重擔啊!真、真是擎天一柱!”

滿朝文武大臣都在交頭接耳地議論,有的說秦王西討薛仁果,東征劉武周,為大唐立下不朽功勳,是朝廷一等功臣!

大臣們議論紛紛,李淵聽了,心中也很高興,隻有太子李建成聽了,心中不是滋味,見大臣們無不眾口一詞誇讚二弟世民,擔心這樣突出世民的功績,隨著勢力的膨脹,會不會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

想到這裏,他再也沉不住氣了,便大聲說道:“安靜了,在這莊嚴的朝堂之上,一片喧嚷吵鬧之聲,豈不是對聖上的褻瀆?”

李淵一聽,似乎有所覺察,便哈哈一笑道:“平定了河東,是朝廷中的一大喜事,應該熱烈地慶賀一番,大臣們為此高興也是可以理解的。”

說到這裏,他立即對蕭瑀吩咐道:“在世民和全軍將士回到長安之前,你要認真準備犒賞三軍的物品。”

第二天,李淵又命竇瑀去準備歡迎儀式,要求在李世民率領大軍回城時,長安城裏都要張燈結彩、敲鑼打鼓地夾道歡迎。

又過了兩天,李淵突然決定編製一部樂舞,借以表彰李世民艱苦創業的精神。並要求這部《秦王破陣樂》在表演時,舞者要手持兵器,在舞台上往來突刺,以求再現戰爭場麵。

甚至還親自寫了一首《讚歌》,命樂師譜上曲調,教會合唱隊員,令其人人會唱。

其《讚歌》的歌詞如下:滔滔黃河水,波湧浪翻;

巍巍太行山,疊嶂重巒!

關塞迭險喲,腸道望斷。

霜風道勁喲,征塵迷暗。

賊勢猖獗呀,黎庶饑寒。

對蕭蕭暮雨灑河東,

處處紅衰翠減,

陣陣烽火頻傳,

道道鼙鼓報長安!

滔滔黃河水,波湧浪翻;

巍巍太行山,疊嶂重巒!

關中少年俠氣喲,

自請長纓出戰!

係緊腰間刀、囊中箭,

一諾千金重喲,

誓斬敵酋頑,

壯誌餐虜肉,

笑談飲胡血,

狼奔塚突走狗竄!

收複江山一片啊!

功高萬口傳!

為了慶賀這次戰爭的勝利,高祖李淵投注極大的精力,朝廷上下一片忙碌。長安城裏,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整個關中大地都處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這時候,李世民也已接到他父皇的詔書,要他帶領大軍回長安,於是,他留下行軍總管李仲文守太原,自己率領大軍高唱著凱旋戰歌,回到了長安。

大軍一進潼關,便受到太子李建成領著的皇族隊伍的熱烈歡迎,秦王李世民抬頭一看,站在歡迎隊伍中的人們,全是李氏宗族皇親國戚,他們是平原王李伯駒、永安王李孝基、長平王李叔良、永康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新興王李德良,這是李世民伯叔一輩的人物。

後麵是李世民堂兄弟行的人,他們是淮陽王李道炫、隴西王李博義、渤海王李奉慈等。

再後麵便是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李鳳嬌,姐夫柴紹;妹妹李鳳儀,妹夫段綸;

小妹李鳳英,妹夫竇誕等。

李世民急忙下馬,一一相見,互致問候。

太子李建成令人捧著禦盤,親斟禦酒三杯,來到李世民麵前說:“父皇命我代表朝廷敬你禦酒三杯,以示慰問。”

李世民先向長安方向跪拜謝恩,又向太子李建成施了禮,飲完三杯禦酒後,與兄長李建成執手交談,隨後各自上馬,並轡回行,走在歡迎隊伍的最前麵。

此時,自潼關通長安的大道上,人馬不絕,百姓夾道歡呼,爭相觀睹秦王李世民的英姿豐采,不斷發出讚歎的掌聲、叫聲,與喧鬧熱烈的鑼鼓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一股巨大的聲浪,在潼關與長安之間的大道上空回響著。

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了長安城,歡迎的氣氛顯得那樣熱烈。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敲鑼打鼓,城裏的老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呼。

在大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龍燈、獅子舞蹈的表演,以及早船、高蹺等民間藝術的亮相,顯示出盛大的節日氣象,整個長安城沉浸在一片歡樂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