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代王心安廢苛政 卑鄙手段嚇李靖(2 / 3)

李淵把代王楊侑安置在大興殿後的順陽閣下,回到他住的長樂宮,立刻派人向長安百姓宣布“約法十二條”,將隋煬帝的苛政酷令全部廢除。

他對裴寂吩咐道:“這十二條約法,要抄寫十萬份,除在長安城內廣泛張貼以外,另派專人分赴關中各地,務要廣為傳布,讓老百姓都知道我這十二條約法。”

裴寂聽了,不敢怠慢,立即去辦。他心裏想:這比當年劉邦的約法三章還要深入人心呢。

李淵派人把姚思廉找到長樂宮,問道:“我要立刻派人去籌辦代王楊侑的登基大典,你以為如何?”

姚思廉說:“唐公此舉,是大仁大義風範,當為世人矚目,更加取信於天下。”

李淵又問道:“對陰世師、骨儀等人,依你看該如何處置他們?”

姚思廉說:“陰世師、骨儀等人犯有兩大罪。無故毀壞唐公的祖墳、宗廟,其罪一也:頑固阻拒唐軍進城擁立代王為帝,其罪二也。據此兩大罪,實該處死。”

李淵聽了,高興地說:“難怪人人說你是有才有識的賢人,果然名不虛傳,以後你就在我這大都督府裏聽用吧!”

處死陰世師、骨儀等人,李淵長長地吐了一口惡氣。

次日,由李淵主持的議政會一開始,裴寂就說道:“如今大軍二十餘萬,雄踞關中,唐公的威名遠播海內,德行仁義,遍及天下,興兵除暴,恩澤蒼生。百日之內,就清除了長安城內的奸佞,如此神勇,如果不是上天的保佑,又怎能如此功業偉大?自古以來,改朝換代都是順應民心,如今民心歸唐,請唐公就此君臨天下吧!”

李淵一聽,臉色陡然一變,說:“請不要再提這件事了!各位跟隨我轉戰千裏,難道還不了解我?當初太原起兵時,我就言明‘匡扶帝室,尊隋立王’的宗旨,本來就是為了隋朝的江山社稷著想,怎麼能動篡位謀權的念頭呢?何況現在隋朝的江山自有主人,我怎麼能起二心?”

聽了李淵的話之後,那位博古通今的顏師古又說道:“據說,當年劉邦先攻入關中,進了鹹陽,卻沒有立即稱王;等到項羽趕到之後,劉邦又覺得後悔無及了。這是曆史故事了,但願不要讓故事重演!”

這時,會上的文武將佐紛紛議論,都是勸說李淵立即“改隋稱帝”,不要坐失良機,不要像劉邦那樣後悔。

其實,李淵並不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蟲,他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認為時機不成熟,現在不能稱帝。正如他話中說的那樣,楊廣還活著,一旦稱帝,我李淵不是也像楊玄感一樣,是反叛嗎?不是背上了“逆賊”的罵名了嗎?所以他又裝作十分痛心的樣子,對部下說道:“當年劉邦入關以後,他沒有及時立子嬰為王,以致後來政治上被動,受項羽的欺壓。如今,我將要尊立代王為帝,奉楊廣為太上皇,名正言順,既無後悔,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當天晚上,李建成、李世民來到長樂宮裏,李淵對兩個兒子說:“記得嗎?漢獻帝時期,朝政大權落在曹操手裏,群臣紛紛勸他廢漢自立,而曹操卻有自己的主張,他對群臣說:你們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

聽到這兒,兩個兒子都笑了,李淵又繼續說道:“當時的天下,也是群雄並立,曹操若是稱帝,豈不成了眾矢之的?一旦群雄聯合起來,對他大興問罪之師,他能抵擋得住嗎?”

李世民聽懂了父親的苦口婆心,立刻接著說道:“曹操不稱帝,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占據優勢,可以向群雄大舉問罪之師。”

李建成擔心地問道:“一旦立代王為帝,大臣們會不會一下子傾向於楊侑,削弱了我們的勢力?”李淵笑道:“大臣們比你還精呢,誰看不出代王不過是我們手中的一個工具而已,早晚我會取而代之,要記住,現在不當皇帝,是為了以後更容易地當皇帝做準備。這樣,我們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兩個兒子聽後,都覺得父親真是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啊!不由得在心裏讚歎道:薑還是老的辣!

次日,李淵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太常博士們,抓緊選擇吉日良辰,以便立即祭告太廟,定下尊位,盡早立代王楊侑為隋朝皇帝,自己也好早日拿到那把尚方寶劍,向各地義軍勢力興問罪之師。

李淵心想:隻要立楊侑為帝,楊廣被尊為太上皇,他遠在江都,那不過是個駕空了的虛位,一切軍政大權仍在我自己手中。

不過,今後的一切行動,雖然是以“匡複帝室”的名義,但不再是為了楊廣而行,而是受這個小皇帝的“命令”而動,因而一切行動,都更加名正言順了,實現真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李淵越想越得意,又派人找來太常博士問道:“我聽說明日就是一個吉祥日子嘛!”

那位太常博士立即順水推舟地說道:“唐公說得對,明天確是一個好日子。”

公元六一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

這一天,長安城內張燈結彩,大街小巷熱鬧非凡。

遵照李淵的命令,要讓立代王為皇帝這件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以早日傳遍關內外,讓天下人莫不知之”。

慶典開始,李淵排列盛大的儀仗隊,迎接代王楊侑在大興殿登基,即皇帝位,是為隋恭帝。

登基之後,楊侑按李淵的指示,下詔大赦天下,廢棄隋煬帝大業的年號“大業”,改為“義寧”,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

立楊侑做了皇帝之後,為了便於傳達這個小傀儡皇帝的“聖旨”,以號令天下,李淵於十一月十七日從長樂富遷入長安,住進武德殿裏。

依照李淵的意圖,楊侑特賜他為假黃帝,使持節,並封他為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又晉封為“唐王”。

之後,李淵便在虞化門處理政務,而武德殿便成為他的“丞相府”。這些名目繁多的頭銜、職位,由於國內四方割據,各自為政,實際上沒有什麼實權,更沒有多大效力,但是,它畢竟是在名義上肯定了李淵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那個“匡複隋朝”的口號,因此,他可以命令天下人服從,如若不然,他興師討伐,就能名正言順,理所當然了。

此時,銀青光祿大夫於誌寧建議道:“唐公既然統領內外諸軍事,又為尚書令、大丞相,今後應把公文由‘教’改稱為‘令’,是相當必要的。”

李淵問道:“難道這裏有何講究嗎?”

精通史實的於誌寧說:“這‘教’本是文體的一種,它是上司向下級發布的告諭,隻有安民告示、大事通知的性質,一般不具有巨大約束力的法令作用。但是‘令’就大不相同了,它本身就是‘命令’、‘法令’的意思。凡是唐王發布的文件、告示,全以‘令’的行文出現,所有的下級都必須尊重,堅決執行,否則便是對抗朝廷,就會被依‘令’查辦,或予以討伐了。”

李淵聽後,笑道:“這一字之改,我就可以代皇上發布命令,簽署文件了。”

於誌寧又說道:“這假皇帝,沒有實權,豈不是名不副實了?把教,改為令,也是體現實權的一個方麵。”

正在說話工夫,有人來報告:“那個名叫李靖的人已被捉住,請唐王吩咐,如何處置他。”

李淵一聽,對官員們說道:“當年,我在太原為了抵禦突厥人南下,訓練了一支騎兵,李靖硬說我要叛亂,有奪取天下的打算,並揚言要去告發。如今被我捉住了,看他還有何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