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取令箭帝王風 瓦崗建魏發檄文(3 / 3)

李淵不惜用低聲下氣的文字去奉承李密,來掩蓋自己吞並天下的野心,可謂老謀深算!

為了推辭李密要他去瓦崗寨締結盟約,李淵又在信中借口說:“汾晉左右,尚需安顧;盟津之會,無暇顧之。”

李密接到李淵的複信,讀了之後果真欣喜萬分,還把書信拿給部下傳看,高興地說道:“李淵這樣地擁戴我,支持我當盟主,何愁天下不定?”

從此,李密一心一意地攻打東都洛陽,再不把李淵放在心上,認為晉中早晚也是自己的地盤。於是雙方信使往來不絕,“李氏同姓”這並立的兩雄,果然在中原大地上維持了較長一段時間。

李淵的一封書信終於把不甘人下的李密騙住了,自然高興得很,可是眼看大雨不止,軍糧不足,再拖下去,軍隊的士氣必然低落,這又讓李淵焦急萬分。

這天晚上,裴寂來向李淵報告了一條壞消息:“有人傳說突厥與劉武周糾集一起,陰謀偷襲太原……”

李淵一聽,吃驚不小,馬上召集部將一起商討對策,李淵首先說道:“大雨不止,宋老生重兵守著霍邑,又與屈突通連兵據險,憑借著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勢,我們短時間很難消滅他們。假若劉武周真的勾結突厥人,偷襲太原,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請各位暢所欲言。”

裴寂先說道:“劉武周依附突厥,其心難測,一旦太原遭襲,全軍家屬老小全在城裏,不如回軍,以穩軍心。”

參軍薑暮接著說:“陰雨連綿,道路泥濘,不能行軍打仗,糧草不繼,軍心難以維持長久,回軍太原最好。”

李建成說道:“始畢可汗已與我們議和,怎麼又與劉武周聯合,何況劉文靜尚未回來,我懷疑這消息未必屬實!再者,行軍作戰本是大事,怎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千軍萬馬行動起來,並非易事,怎能當兒戲?”

李淵說:“那消息雖不知確實情形,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至於突厥的品性,往往是首鼠兩端,惟利是圖,他們偷襲太原的可能性也難說沒有。”

裴寂又說道:“李密雖說要與我們聯合,一旦發現我軍西進,它難免不會派軍隊從南麵襲擊太原。”

擔任府掾的殷開山說道:“據我觀察天相,陰雨不會長久,也不過再下三五日罷了。至於軍糧不足,我以為困難不大,因為秋糧已熟,穀糧稻米遍野皆是,不愁人馬沒有吃的。”

李建成又說道:“我軍西進關中,是舉大計,定大業,現在遇到陰雨天,麵對宋老生和屈突通的據險連守,就打退堂鼓,那還整天喊著要……”

李淵急忙揮著手道:“討論軍國大事要開誠相見,言者無罪,各自發表意見,不準譏刺別人,以後建成說話要注意態度。”

李世民說道:“剛才殷開山的話,意在反對撤軍,我也反對撤軍。劉武周和突厥人盡管表麵上聯合,實際卻相互猜忌,因為劉武周心裏明白,他若領兵去偷襲太原,說不定突厥人馬上就會把馬邑城奪過去。這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伎倆,劉成周怎能不知?至於宋老生這個人,據我了解,他勇而少謀,為人輕狂浮躁,容易打敗他,甚至~舉可以擒殺他。李密遠在河洛,他要打東都,保糧倉,還要搞好與翟讓的團結,哪有精力打太原。我軍既要舉義旗,懲暴君,救蒼生,拯黎民,就應該奮不顧身。遇到這兩支敵人的軍隊,就想班師回軍,將來與大批敵人作戰,怎麼辦?”

李建成忙說:“我支持世民的看法,不讚成回軍。”

兩種意見爭得厲害,裴寂等人是年老的一派,主張先把太原守好,這是求穩的觀點;李世民、李建成年輕氣盛,主張行事勇猛,不可怯敵後退,堅持進攻戰略。

李淵終不聽從兩個兒子的進軍建議,而采用裴寂等人的意見,決定回師太原。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仍然堅持要苦諫父親。但此時夜已深沉,李淵已睡下,李世民隻得放聲慟哭,大叫道:“怎麼能臨陣撤退呢!怎麼能——”

李淵聽了,隻得又讓世民進帳,問他:“為何哭得這麼傷心?”

世民又苦諫道:“自古以來,戰場上氣可鼓,而不可泄,兵敗如山倒正是這道理。當前的形勢,進則勝,退則敗,不能逆反行動。宋老生若知我軍不戰自退,提軍來追,我軍能抵擋嗎……兵敗身亡就在眼前,兒怎能不哭?”李淵這才醒悟過來,後悔不迭地說道:“唉呀!我早已令軍隊撤退,這可怎麼辦?”李世民忙說道:“我的右軍仍然嚴陣已待,沒有出發,隻是左軍正退,不過據我估計,也走不多遠,完全可以把他們追回來嘛!”

李淵對世民笑道:“好吧,我軍的成敗關鍵全在你了,你看怎麼辦都可以,隨你處置安排。”

李世民不苒耽擱,急忙喊上建成,連夜騎馬向北馳去,一口氣追了數十裏路才趕上撤走的隊伍,把左軍全部追回來,這才安心。

次日,太原的糧食也運來了,並帶來太原太平無事的消息,這樣,一場撤退的風波才算過去。

軍心安定下來了,隻等著雨過天晴。世民和建成一起見父親道:“趁著下雨的工夫,我們去偵察一下敵情。”

李淵對兩個兒子道:“要謹慎小心,別被隋軍發現,早去早回。”

建成、世民剛走不遠,李淵也冒著小雨,隨後趕上了兩個兒子,父子三人走到一,處高崗,回頭看那賈胡堡時,李淵拍著自己的腦門,說:“在這大雨數日之際,宋老生若是派一支隊伍襲擊我軍,後果也是嚴重的,我們想逃也難以找到好路呀!”

世民忙說:“可見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聽說此人家貧如洗,隻是憑著戰功才混個官職,以此膽小,隻想保住自己的飯碗,不會做出什麼驚人之舉的。”

李淵問道:“你從哪裏聽來的這些情況?”

世民笑道:“是殷開山告訴我的,他以前對宋老生的情況很熟悉,也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

“殷開山是個很有心計的人,文武全才呢。”建成說。

三人說著已來到霍邑對麵的一座山坡前,他們站在山坡上向霍邑望去,李淵指著東、南兩門外的樹林說:“看到沒有?那裏是埋伏兵馬的好地方。”

建成立刻會意道:“我和世民各領兵馬在那林子裏埋伏起來,父親派一支軍隊到城下挑戰,等宋老生一出城,給他來一個前後夾擊,三麵包圍,宋老生的小命就一命嗚呼了!”說罷,對父親一笑。李淵問道:“若是宋老生不出城應戰,怎麼辦?”

未等世民回答,建成又說道:“我找個高音量、大嗓門的兵士,去城下叫罵他,羞辱他,他能不出城嗎?”

世民笑道:“這辦法很好,宋老生一定會出城的。”

李淵又問道:“你有根據嗎?”

世民答道:“這宋老生與那不久前被李密消滅的張須陀一樣,都驕傲自大,看不起義軍,認為義軍都是一些農民,隻會種地,不會打仗,不把義軍放在眼裏,哪知義軍中也有能人,更有善用謀略的人,以致打起來了,他才知道後悔……”

建成問道:“張須陀的事情,二弟從哪裏得知?”

世民說:“前次李密派來送信的那個人,可不尋常,他知道的事情真不少,我是從他那裏了解到的。”

李淵聽了,搖了搖頭,歎道:“這孩子,可真是一個有心計的人,隨時隨地探聽消息,了解情況。”

父子三人說說笑笑,一路偵察敵情、地形,回到營裏,已到吃飯時間,世民忽然說道:“為防止宋老生來夜襲,從今夜開始,加強巡營與警戒吧?”

“對!你們分頭布置,不可粗心大意!”李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