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取令箭帝王風 瓦崗建魏發檄文(2 / 3)

“活捉張須陀!”的喊聲又起,瓦崗軍蜂擁而上,縮小包圍圈,把張須陀亂刀砍死。

大海寺之戰後,李密的威信更高了,將士們心服口服,都認為李密用兵如神,大有當年諸葛孔明的儒將風度。

一天晚上,劉元義軍師對翟讓說:“古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若沒有李密在,別說打敗張須陀,恐怕你在瓦崗寨也住不下了去,說一句公道話:你是無功受祿啊!”

這天夜裏,翟讓怎麼也睡不著。次日早上,他找到李密,劈頭就說:“把軍隊一分為二,我和你各領一支人馬,各奔前程吧!”

李密一聽,忙說:“那怎麼可以?兵馬分開,將領呢?何況才打了勝仗,一分開,兵力不是減弱了嗎?”

翟讓聽了,堅持要分,又說道:“我以為,你可以建立營帳,號蒲山公營,我的隊伍還回瓦崗寨去。”

李密苦笑道:“你回瓦崗寨,我到哪裏去?”

翟讓不聽勸阻,堅持要分,便領著分來的一半人馬不聲不響地回瓦崗寨去了。

徐世勳、單雄信、王伯當、王當仁等將領,向李密、翟讓反複勸說道:“瓦崗軍剛打了一個大勝仗,正要乘勝去攻打洛口糧倉,卻要兵分為二,今後怎麼辦?一旦隋軍來打,又怎麼辦?”

翟讓把劉元義軍師的話學了一遍,將領們都很生氣,單雄信一賭氣,竟去把劉元義一刀殺死,提著他的人頭來見翟讓說:“我把離間的賊殺了,你的氣也該消了吧?”

翟讓這才答應重新再合起來,李密雖然心中暗暗惋惜,不過,那首《桃李章》的歌謠畢竟傳出去了,瓦崗將士誰都知道李密非等閑人物,有朝一日,是要坐天下的,所以表麵上還裝做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

過了兩天,李密立刻召開大會,向將士們說道:“如今百姓饑饉,洛口倉裏穀米數千萬擔,我們不能坐看糧倉,讓成千上萬的百姓餓死呀!據我所知,洛口倉的守衛薄弱,東都兵遠不能救援,這正是攻打的極好機會。”

將士們一聽,齊聲讚成,徐世勳說道:“我以為,可以兵分兩路,一支進駐洛口與東都之間,防止東都派兵來救;另一支可以輕裝簡從,抄正路,走陽城北,翻越方山,從羅口突然襲擊,必然能一舉攻下這糧倉。”

於是,徐世勳、王伯當二人帶領從全軍中挑選出來的五千精銳兵士,人人輕裝簡從,隻帶三天的幹糧,悄悄地上路了。

李密又派單雄信帶領一萬人馬,進駐東都與洛口之間的鞏縣附近,以阻攔東都的援軍。

公元六一七年二月二十日,徐世勳、王伯當率五千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下洛口倉。

這座洛口倉,是隋朝最大的糧倉,修建於公元六〇六年。隋煬帝修建東都時,在官城以東曾修築含嘉倉,但是,這位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嫌不夠氣派,又於次年在鞏縣東南一塊平地上,靠近伊水和洛水的彙合處,修建了興洛倉,又因地處洛口,也喊它洛口倉。

在這座大糧倉裏,有三千座大窖,每窖儲糧八千石,共儲糧二千多萬擔,可見糧倉不小。

瓦崗軍攻占興洛倉後,李密立即下令開倉放糧,公開號召饑民可以到糧倉裏任意取糧。

這號令如春雷一聲響,傳遍大河上下,中原大地上的饑民,川流不息地人來人往,肩挑背扛,凡是能用來裝運糧食的東西,都用來裝得滿滿的,高高興興地運回家去。

瓦崗軍攻下興洛倉後,名聲大振,來投奔瓦崗軍的人不絕如縷,連隋朝的一些地方官員也主動來降。

宿城縣令祖君彥自動來投,因為此人文才出眾,文辭敏捷,備受李密看重,讓他在身邊擔任記室,凡軍中書檄,一律交予祖君彥負責撰寫。

還有朝政大夫時德玉,在尉氏縣舉義,來響應瓦崗軍,送來牛、羊、馬、豬等數千頭,慰勞瓦崗將士。

一個月後,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帶領兩萬兵馬,向興洛倉開來,想奪回這座糧倉。

李密帶領二萬兵馬,毫不費力地擊潰了劉長恭的軍隊,並繳獲了隋軍的全部輜重兵甲。

這時候,瓦崗軍的指揮大權,漸漸集中在李密手中。

翟讓迫於將士們的壓力,深感自己的才能不及李密,隻得把瓦崗軍的首領地位讓出來,推李密為“魏公”。

於是,瓦崗軍在鞏縣設壇台,李密正式任全軍統帥,並刑牲歃血,立誓祭天,李密遂改年號為“永平”,自此,瓦崗寨起義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李密稱“魏”以後,認為自己可以取隋而代之了,便在洛口倉築起周圍四十裏的城牆,作為瓦崗軍大本營。

雖然李密不敢馬上當皇帝,隻將自己的政權稱為“行軍元帥魏公府”,但是隨著中原地區數十支農民起義軍的歸附,李密儼然以“天下盟主”的身份自居。

接著,李密對部下大加封賞之後,讓文才出眾的祖君彥起草了那篇名揚天下的“討暴君楊廣檄文”,號召百姓起來推翻隋王朝的統治,把大江南北都震動了。

檄文傳到江都,隋煬帝讀了之後,勃然大怒,立即派遣監門將軍龐玉、虎賁郎將霍世舉二人率領二萬兵馬援助東都。

李密聽說之後,忙召集將領開會,謀士柴孝和建議:“關中乃山川之要衝,秦漢憑之終成帝業。魏公可留翟讓領一支軍隊守洛口,自帶兵馬西襲長安。若能占領長安,則可業固兵強,安定天下。”

王伯當也說道:“聽說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兵強馬壯,人才濟濟,早有興兵襲取關中之意,一旦李淵捷足先登,那時就後悔奠及了。”

李密聽了,說道:“攻取關中,自然是上策,但是,暴君未死,官軍尚多,我部下多山東、河南人,東都未下,誰願意隨我西去?至於李淵父子,縱然先取關中,因他兵弱勢單,也會領兵來投,何愁得不到關中?”

這時候,李密雖然認為攻取關中是良策,但他無法實行,他看到了瓦崗軍內部的問題,一時不能解決,隻好據守洛口,準備攻打東都洛陽。

曆史證明,李密喪失了有利時機,這是戰略上的失策,而終於在中原逐鹿中落於李淵之下……

李淵在帳中讀完了檄文之後,又把李密的複信看了一遍,笑道:“這李密也真自負!前次我寫信給他,本想與他聯合起來,共同抗隋,誰知他狂妄自大,一心要當盟主,真是可笑至極!”

建成、世民連忙拿起李密的複信,見上麵寫道:“……我與兄派流雖異,根係不同,自己才疏學淺,被四海英雄推為盟主。希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執子嬰於鹹陽,殪商辛於牧野,共襄此盛舉!”

兄弟倆讀完之後,建成先說道:“這李密仗著人多勢眾,就要天下人推他為盟主,也太狂妄了,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裏,父親別理他!咱們一心攻打長安,他遠在洛口,任他去打東都去吧!”

李淵又問世民:“你看怎麼辦?說說你的意見。”

世民說道:“我以為,對李密的辦法不妨跟對突厥人一樣,隻要他不妨礙我們進軍關中,哪怕委曲求全也沒什麼,正像那當年的韓信,胯下之辱又算什麼?”

李淵連連點頭,指著那封複信說道:“李密妄自尊大,不是一兩封書信就可以抬納之輩。我們正在進軍關中,如果對他置之不理,不是又樹了一個敵人嗎?不如好言奉承他,以驕其誌,讓他當那個空頭的天下盟主,另一麵卻利用他為我們阻塞河、洛,擋住東都之兵。這樣,我們就可以集中兵力攻打長安,等到平定關中之後,再養精蓄銳,憑險固守,看他們鷸蚌相爭,以收漁人之利,也不算是晚呀!”

兩個兒子都佩服父親想得周到,李淵這才命令溫大雅按照自己的意思寫好給李密的回信。

回信中寫道:“……我雖庸劣,幸承祖先餘緒,出為八使、入典六載,國家傾覆而不扶,將為時賢責備,所以大會義兵,綏撫河朔,和親蕃塞,共匡天下,誌在尊隋……天生燕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惟冀早膺圖策,以寧兆庶!宗盟之長,屬籍見容,複封於唐,斯足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