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讓一見,就拉著徐世勳的手,熱情地問道:“兄弟,你生在一個什麼樣的人家?”
除世勣回答道:“祖上是北魏的官員,後被免職了,便在樂郡衛南縣住下來丁。”
李密問他:“你讀過書吧?”
徐世勣點頭說:“父親是個教書先生,從小讀過一些書,不過與你比起來,我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李密聽了,不由笑道:“能知道九牛一毛這句話,學問也就不錯了。”
但是,過了幾天,經過幾次閑談,李密漸漸覺得這個年輕人不但聰明無比,而且博古通今,尤其對兵書戰策,用兵打仗,頗有研究,不得不另眼看待。
其實,這徐世勳字懋公,自小聰慧異常,讀書甚多,而且博聞強記,胸懷大誌。他早就聽說李密是一個能人,便尾隨著來到瓦崗寨,很想結識他,一起幹一番大事業。
一天,徐世勣向翟讓建議說:“東郡這地方是咱們的家鄉,相識的人很多。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因此,咱們不宜在附近劫掠。滎陽和梁郡這兩地靠近運河,商旅往返不絕,貨船穿梭如鯽,如能攔截商船,何愁軍糧不足?”翟讓笑道:“這是一個好主意。”說完,他看著李密問:“你以為怎樣?能幹嗎?”李密忙說:“當然能幹,我們應該馬上行動。”於是,他們帶著人馬趕到滎陽和梁郡,劫掠了許多公私商船,截獲大量物資,軍糧再也不缺了,而來投奔的人也日益增多,很快便有一萬餘人。
這一段時間,河南又爆發一些起義,為了擴大力量,李密自告奮勇對翟讓說:“憑某三寸不爛之舌,前往那些起義軍中去遊說,管保他們會主動來投奔瓦崗寨。”
翟讓聽了,自然高興,便讓李密去了。
於是,李密從雍州潛入河南,往來於各支起義軍之間,憑著他那滿腹才華,結合天下形勢,到處遊說取天下之策,縱論用兵謀略,談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
起初,那些起義軍的首領不大理睬,認為他是來賣嘴皮子的,不過想混頓酒喝。
但是,李密不愧是滿腹經綸的善辯之人,他對形勢冷靜的分析,使那些首領們漸漸有一種撥雲見日的體會,逐漸認為李密的話有道理。
當時,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起義軍首領王伯當最早相信了李密,他對另外幾位首領說道:“此人乃官宦子弟,又讀了那麼多書,博古通今,又有大誌向。世間許多人都在傳著楊氏將滅李氏將興。我聽說有一句話,叫‘王者不死’,這個李密多次遇險,但是都能獲救,莫非傳說中的那位‘王者’,就是此人嗎?”
從這之後,那些首領真的對李密逐漸尊敬起來,不久,外黃的王伯當、濟陽的王當仁,韋城的周文舉、雍丘的李公逸等,都領著自己的起義隊伍,主動來投瓦崗寨。
翟讓見李密去遊說果然成功,人馬一下子來了那麼多,心中高興,也更加信任李密,一有事情,總是找他商量,征求意見。
此時,翟讓已經派人把自己的救命恩人劉延善全家接到瓦崗寨來住下,朝夕當做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
劉延善也把自己的女兒玉梅嫁給翟讓,真是親上加親了,翟讓侍奉劉延善如自己的父親一樣。
一天,瓦崗寨來了一個道士,名叫劉元義,指名要求訪李密。守門人問他:“為何事找李密?”
那位姓劉的道士說:“此人當取代隋家。”
翟讓聽說以後,便接見他,問道:“你說的那話,有什麼根據嗎?”
劉道士說:“近年來,民間有一首歌謠,名叫《桃李章》,歌詞是這麼說的:桃李子,皇後繞揚州,婉轉花園裏。莫浪語,誰道許!”
翟讓聽得不明白,又問道:“這是什麼意思?你說說看,歌詞與李密有什麼關係。”
劉道士便說道:“這‘桃李子’,便是指逃亡者李氏之子;皇與後指國君,婉轉花園裏,指的是天子住在揚州沒有歸期,最後將兵要轉予溝壑;‘莫浪語,誰道許’,就是指‘密’,也就是李密。”
翟讓聽後,心裏疑疑惑惑,後來忽然又問道:“按你所說,李密應當自立,為什麼要來追隨我?”
劉道士笑道:“翟大首領有所不知,世間萬事萬物,相因相成,互有依賴,互為表裏。李密之所以來,因為將軍姓翟,而翟不就是‘澤’嗎?李密是蒲山公,這蒲離開澤能活嗎?所以他需要來依賴你翟大首領呀!”
翟讓聽後,不得不相信劉道士說的在理,而且自己也曾聽徐世責說過什麼,李氏當會天下的那條讖語,從此,對李密更加重視,而且情好日篤。
由於劉元義道士能言善辯,又揚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會觀察星相宿位,卜出人事吉凶等,翟讓便任他為軍師,參與瓦崗寨的軍事決策。
其實,來的這位劉元義,根本不是什麼“道士”,而是李密在長安時認識的一個看相打卦的算命先生而已,兩人商定此計策不過是為了奪取翟讓手中的領導權罷了。
一天,劉延善對翟讓說:“我見李密雖然文質彬彬,一副書生儒雅的樣子,但其並非善良之輩。他那腦後的顱骨特別突出,有人稱之為反骨。自古以來,凡是反骨大而突出的人,多是野心勃勃的。這種人都是賣友求榮、背主負恩之輩。”
翟讓聽了,笑道:“李密為人還善良,該不至於吧!”
他過去的救命恩人,如今的嶽父劉延善又說道:“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你可別大意啊。”
翟讓聽後,笑了笑說:“我知道了,你老人家放心吧!”
過了一段時間,劉延善又向他說:“我見那劉軍師經常與李密在一起嘰嘰咕咕,小聲說話,人一近兩人就不說了,而且馬上就走開了,一副鬼鬼祟祟的樣子。有時候,夜很深了,劉軍師還去找李密說話,像耗子似的,悄沒聲息地溜進溜出,很難說幹出什麼好事來!”翟讓笑道:“沒事的,他們商議寨裏的大事兒,怎能大聲兒說呢!你老別操那份閑心了,李密是個好人,我信得過他!”翟讓自己是善良的忠厚人,對李密一直是開誠相見,總是很敬重李密的才識,兩人的關係仍很融洽。有一天,李密對他說:“從前劉邦、項羽,本來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後來終於推翻了秦朝。現在隋朝的氣數將盡,百姓怨聲載道,皇上整日南巡北狩。現又遠在高麗,放棄了東都、西京。我們瓦崗寨兵強馬壯,想攻下東都和長安,推翻楊廣的暴政,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翟讓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我們這些人多是被官吏逼得無法生活,才來到這瓦崗寨占山為王的,哪想到幹那麼大的事情!”
李密又勸道:“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前我們兵多將廣,要想得遠一些,比如吃糧吧,如今人馬數萬,一旦糧食吃完了,遇到打仗,沒有糧草,可怎麼辦?”
這話提醒了翟讓,他立刻說道:“是啊,人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軍糧的重要,你有辦法,盡管提出來,我一定會聽你的。”
於是,李密立即提出攻打滎陽,把隋朝的大糧倉洛口奪過來,他說道:“這洛口倉很大,藏糧豐富,一旦攻下來,開倉放糧,天下人還不雲集響應?等到兵強馬壯時,就可以奪取隋朝的天下了。”
翟讓聽了很高興,說:“你的意見太好了,我倒沒有想到這一點呢。”
接著,他們仔細商量一番,決定攻打滎陽,一定要占領這個天下最大的糧倉。瓦崗軍攻破滎陽全堤關,攻打滎陽各個縣城,一時間,滎陽諸縣城相繼被瓦崗軍攻占,並打到滎陽的外圍。
滎陽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又是隋朝的大糧倉所在地,影響可大了,隋煬帝得報之後,心急火燎地派遣大將張須陀率領兩萬人馬趕赴滎陽。
當時,滎陽太守郇王楊慶正在擔心無力抵抗翟讓的進攻,聽說張須陀帶兵來援,這才放心地說:“有了這位常勝將軍來守衛滎陽,我就高枕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