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偽造敕書製混亂 巧施妙計退突厥(3 / 3)

在當時,按照漢人的文牘習慣,在書信末尾署名時,一般都要寫上“某某啟”或“某某書”,其中“啟”和“書”的區別在於:“啟”有“啟報、啟稟”之意,是下級對上級、卑對尊、晚輩對長輩的用語;而“書”隻是“書寫”之意,用於平級之間或上級對下級的信尾署名。

聽了部下的意見,李淵笑道:“你們都忽略了一個事實。自從天下大亂,群賊四起以來,背井離鄉逃命的中原人數不勝數,他們當中有的逃到僻遠的南方越地,也有些人卻流落到北方的胡地,其中讀書人一定很多。這樣,中原文化、禮儀規矩等,也準會被帶到這些蠻夷的地方去了。在這封信中,我確實表現出對始畢可汗的尊敬,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啊!即使如此,他還未必肯相信我們;如果在信中有點什麼輕視傲慢的地方,要是被逃到那裏的中原人瞧見,看出來一挑撥,那位始畢可汗不就更加猜忌了嗎?古人說: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如今塞外的強大突厥,還不能比作一介庸夫嗎?我以為,暫時屈意遵奉他,也不是什麼大事大節,何況一個‘啟’字,又值不了千兩黃金——千兩黃金都要給他,還顧惜那一個‘啟’字嗎?”

聽了他這一番解釋,部下都心服口服,不再有何話說。

當晚,李世民向父親說:“雍州雩縣(陝西戶縣)的殷開山率領二千家兵,昨天已經來到太原。”

李淵聽後忙說:“據聞此人素有大誌,謀略過人,是個將才呀!望你善待他,切勿冷淡。”

李世民點頭稱是,又報告道:“前日,唐憲偕弟唐儉一起從並州來到太原,還有雍州的趙文恪、張平高、李高遷等,相繼而來,請父親抽時間與他們晤談。”

李淵笑道:“何止晤談,我要備酒宴為這些人接風洗塵!絕不能慢待啊!”

接著,李淵向世民講起楚漢相爭時,由於項羽驕矜,對部下輕慢無禮,帳下的許多人後來都跑到劉邦那裏去了,其中就有張良、陳平、韓信等,這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說:“據孩兒看來,當年的楚漢相爭,表麵上看是權力之爭,實際上是人才之爭。”

聽世民這麼說,李淵興奮地看著他,心裏想:這孩子不尋常啊!於是笑道:“你說得好,實際是人才之爭。如今,我們也要把天下的人才都爭過來,為我們所用。”

經過這次談話,李淵對世民更加信任,認為他有勇有謀,是三個兒子中最有能耐的。

劉文靜帶著李淵的書信和厚禮,來到突厥。始畢可汗也以禮相見,他讀罷書信,十分高興,對劉文靜說道:“聽說李淵是個很有謀略的人,他還有幾個很有本事的兒子,都很厲害,是嗎?”

劉文靜一聽,忙答道:“在大隋朝,李淵的父子兵很有名氣,他手下猛將如雲,人才多得很!”

此時,始畢可汗的兒子呼延卻問道:“李淵如此厲害,前次我們打太原時,他為何不出城應戰?”劉文靜說:“李淵雖是一員武將,卻寬厚待人,重情重義,在他看來,突厥與太原山水相連,百姓之間往來不絕,兩國應友好相處,建立睦鄰親善的兄弟關係,所以不主張相互拚殺……”

始畢可汗忙說:“我也不主張打仗,隻是我們遇到了旱災,草都幹死了,牛羊餓死了,沒有辦法才——”

劉文靜接著說:“兩國若能結成友好,誰有困難,就可以相互支援、幫助,像兄弟之間一樣,豈不比用戰爭的方法好得多!”

於是。始畢可汗排除了內部幹擾,堅持與李淵結為友好,非常熱情地款待劉文靜。當天晚上,這位可汗讓自己的寵妃阿古伊麗去陪劉文靜,以顯示出他對李淵的真誠與友好。

在突厥人當時的風俗中,這種招待客人的方式,便是對客人的最高禮遇,隻有最尊貴的客人才能享受。

次日,始畢可汗對劉文靜說:“聽說隋煬帝不如他的父親,此人殘暴好色,李淵不該再擁護這樣的昏君了,何不自己當天子?”

劉文靜笑道:“李淵也想自己做皇帝,隻是時機尚未成熟,也許不用等多久了。”

始畢可汗又說:“如果李淵願意當皇帝,我們突厥人一定幫助他,可以采取聯合行動。”

其實,突厥的這位可汗不是單純地要幫助李淵奪取隋朝的天下,而是希望與李淵聯合起來,在反隋的戰爭中撈取財物,並在日後李淵統治中原的時候,繼續得到南方大量的財富。

經過與始畢可汗會談,劉文靜知道突厥人並無國土觀念,他們重視的是牲畜和衣食器皿等物資,不想將自己的領土擴張到中原來。

這樣,劉文靜就放心地回到太原,將始畢的回信交給李淵,完成了他第一次出使到突厥去的任務。

經過多次議論,李淵決定在太原起兵,不是自己當皇帝,而是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立其子代王楊侑為皇帝,自認特別大將軍銜,同時改換旗幟的顏色,用紅、白各半的旗幟,向突厥表示不完全與隋朝相同(隋朝為紅色)。

當時,有的將士對這樣決定有意見,李世民對大家解釋說:“盡管這是掩耳盜鈴的做法,但至少有兩大好處:一、可以用尊隋的名義號令四方,征服四方;二、可以不冒犯突厥,並能得到突厥人的支持。一句話,這是委曲求全的做法。”

於是,劉文靜又帶著李淵的書信,二次出使突厥,與始畢可汗會談後約定:共同聯合出兵,勝利後土地歸李淵,財帛金寶歸突厥。

劉文靜回太原時,始畢可汗立即派出大將康鞘利帶領兩千騎兵援助李淵,並帶良馬一千匹前來變賣。

李淵十分高興,見突厥不但不會再來襲擊他的後方,還派出軍隊支持他建功立業,真是大喜過望,興奮地對劉文靜讚許道:“多虧閣下能言善辯,才有這麼好的一個結果,真是勞苦功高哇!”

劉文靜馬上問道:“現在太原已無後顧之憂,突厥的援軍也來了,總該起兵了吧?”

李淵笑著點頭道:“是啊,得研究一下如何出兵了!”

次日,李淵與劉文靜等接見了康鞘利,對突厥人在禮儀上都極為恭敬周到,還贈送給康鞘利等人豐厚的禮物,使得這些突厥的重臣非常高興。

李淵此舉極富深意,為了得到突厥人的支持,為了解除來自背後的威脅,他不得不向突厥人委曲求全,許了不少願,說了不少好話。這都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又過了一天,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女婿柴紹都陸續來到太原,李世民向父親說:“這一下萬事俱備了,隻等著——”

李淵當然領會兒子的意思,馬上說道:“西河郡緊貼太原,正處在南進的交通要道上,必須首先拔掉這個釘子。”

劉文靜也說:“西河位置重要,若要揮師南進,進潼關,西取長安,都要沿汾水穀地而行,這樣,西河就成為必經之地。”

將士們聽說要攻打西河郡,都紛紛請戰,但是,李淵心中早已有了打算,他想考察一下兩個兒子的本領,也借此機會向將士們炫耀一下“我們李家父子兵”的厲害!

於是,李淵大手一揮,向廣大將士命令:“為了掃清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必須首先搬掉這塊絆腳石——西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