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一個富有遠見的決策(1 / 2)

徐彭壽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國各條戰線實現曆史轉折的重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滾滾向前,充滿著機遇與挑戰。鄧小平同誌1979年對美國的訪問打開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新篇章。他與美國政府簽定了一係列有利於我國四化建設的協議,《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就是其中之一。小平同誌訪美期間,美國總統卡特的科學顧問普雷斯博士主動提議,美國政府願意與中國政府合作成立一個培養工業經濟、企業管理人才的機構,以培養大批中國急需的管理幹部。小平同誌欣然接受了他友好的建議。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促進我校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加速新學科的成長與師資隊伍的建設,1980年初學校決定組建外事處,並囑我負責籌辦此事。

四月中,我到教育部有關司局,了解高校外事機構的組織結構與工作原則,以便開展工作。工作之餘,我到幹部司教師辦看望老友陶遵謙同誌(後任國家教委直屬院校管理司司長),得悉國家科委、國家經委、教育部正為籌建上述管理人才的培訓中心而緊張工作。但因當時京津的一些高等院校在“文化大革命”後,尚未完全恢複元氣,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嚴重破壞,京津一帶雖有幾十所大學,但是找一所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能在短期內接待幾十名外國專家與家屬生活的高校,卻成了一件難事。當他詳細介紹了辦學的內容、中方教師隊伍的配合、書籍資料、翻譯隊伍、教學與生活設施的基本要求後,我很受鼓舞,就問他:“你們的選址的目標是否可以跳出京津地區?我認為大連有很好地理與氣候條件,我校的教學秩序已井井有條,是有可能擔任這項工作的。可否留些時間,讓我校領導予以考慮?”他認為這是一個好建議,要我向學校領導反映一下,看看是否可行。當即,我就直接打電話給屈院長,向他彙報了有關這個項目的情況。屈院長聽完電話後,對我說了兩句話:“你不要回校,留在北京等我。我今晚就動身到北京來,這是一項有重要意義的項目。”屈院長這位將畢生精力獻身教育事業的教育家,那時已看到了管理科學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性與對學校發展的現實意義。他果斷的決定,迅速的行動,使我校的發展邁出了新的重要的一步。

經一夜奔波,第二天上午,屈院長及時到達北京。我送他到教育部門口,但他沒有進入教育部,在大門外問我:“國家科委、國家經委、教育部這二委一部,哪位領導是關鍵人物?”我回答說:“這個項目是中國與美國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總項目的一個子項目,所以國家科委是引進單位,培訓的是國家經委管轄的大型企業的廠長、經理以及從事工業經濟管理的政府官員。承辦此事的是教育部。我認為受益的是國家經委,關鍵的主管是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同誌。”屈院長聽後十分高興,他說:“寶華同誌我在延安時就認識,是老朋友了,你可否聯係一下,我現在就去看他。”經教育部、國家經委有關同誌的溝通,寶華同誌放下別的工作,請屈院長立即去國家經委會麵。

見麵後經簡單的寒暄,寶華同誌開門見山地說:“老屈,你這個老教育家願意承擔這個任務,我就放心了。情況你了解了嗎?”屈院長說:“情況我已有所了解。”寶華同誌就說:“那我就不向你介紹了。教育部現在經費也很緊張,你不用向他們申請了,這個項目的經費我會從技術改造措施項目中劃撥給你們。”屈院長當即表示,“隻要學校經費夠用,我決不會輕易向經委伸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