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長堅持科研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在大工曆屆領導班子中得到繼承和發展,成為大工的優良傳統之一。
老院長指導科研的思想與規劃出了名
建校幾十年來,學校的科學研究始終是老院長親自抓的。老院長學曆與經驗豐富,思維新穎,能跟上時代步伐,形成了完整的、係統的理論與方法。1950年代中期開始,教育部每年召開科研工作會議,彙報交流各校經驗。老院長對科研的指導思想與論述,都反映在工作總結中,如關於既搞教學又搞科研的論述(當時還沒有“兩個中心”的提法);關於科研有效促進教學質量、師資水平的提高,帶動學科建設;關於科研麵向經濟建設的經驗關於認真遴選學術領導人、培養研究骨幹,組織帥、將、兵梯隊的經驗;關於組織多兵種、大兵團協同作戰的經驗;關於選定重點學科、明確方向、集中力量形成特色;關於實驗研究基地的建設等等。在交流時,大工的經驗很受重視,不少兄弟院校對我們有這麼一位內行的老院長領導科研感到非常羨慕。大家都說大工“有點子、有思想、有經驗”。因此,60年代教育部組織製定各種管理條例,都少不了請大工作為主要起草單位之一。
1977年,國家科委副主任趙東宛帶領一個包括省市科委十餘人的調查組來到大連,調查基層科研規劃製定情況。預定幾家大企業和大工等重點單位參加,各彙報兩小時。大工由老院長帶隊。趙東宛是老院長在延安時期的學生,師生相逢十分親切。彙報時,我們先闡述了老院長對製定科研規劃的指導思想,然後介紹我院十大學科建設(1.海洋工程;2.工程力學;3.精細化工與染料,等等)。因受時間限製,彙報內容力求簡明扼要。當我們彙報第一重點學科“海洋工程”時,與會的領導都感到非常驚訝,紛紛插話詢問規劃的依據與詳細內容。因當時的政治形勢是海峽兩岸關係十分緊張,沿海地區仍屬備戰第一線。我們提出發展“海洋工程”作為重點規劃的第一項,在高校是惟一的。時代在前進,國家在發展,形勢會變化,我們闡述了國外海上采油、海洋工程快速發展的現狀,論述了大連是沿海城市,我校近二十年來已有“三大港”建設的基礎與經驗,環繞港口建設的學科齊全,人才薈萃,擺出了強大的學術領導力量,有工程力學專家錢令希(院士)、海港工程專家邱大洪(現為院士)、邢至莊、洪承禮、鋼結構專家趙國藩(現為院士)、土力學專家章守恭、結構抗震專家林皋(現為院士)、水力學專家李士豪、宋浙等等。趙東宛等同誌一邊聽,一邊不斷讚揚。趙東宛同誌說:“聽到大工彙報,指導思想明確,選題方向切實可行,規劃設想鼓舞人心,很好。大工可以充分展開地談,不必受時間限製。通知原安排的單位暫時不必來彙報,把時間都讓給大工……”。從此,大工科學研究規劃得到了國家科委與教育部的認同與支持,先後被邀請去參加教育部高校係統科技十年發展規劃及全國自然科學長遠發展規劃製定工作。當時在老院長領導下所製定的我院十大重點學科仍是今日大工科技發展的基礎。
尊敬的老院長幾十年來為大工教學與科研事業的發展操心操勞,嘔心瀝血,德高望重,清廉正直。老院長思維活躍,既高瞻遠矚又能跟上形勢,在工作中常有不少創意,使大工的發展更加功績卓著。老院長雖已仙逝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與豐功偉績將永遠留在大工人的心中,我更將永遠緬懷恩師老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