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長既愛人才,又堅持按黨性原則辦事。1952年,我國開始院係調整。我院需調出數學、物理、電子、電機、造船等係支援國防與新建院校。當時在校內引起很大震驚,因為這些係裏擁有一大批著名教授,如:王大珩、畢德顯、楊、王希季、陳百屏、吳式樞等等。大家紛紛提出挽留意見,最後老院長堅持原則,提出:“顧全大局,按中央意見辦。”一大批著名學者調往各地後,至少有七八位很快被選為兩院院士。
承接“大化肥”的引進消化與“三大港”的研究設計任務
老院長常說科研為經濟建設服務不是一句口號,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能輕易堅持到底的。要走出去,上到各產業領導部門去,下到生產企業中去調查研究、互相溝通。才能樹立起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感情與觀念。1960年代初,老院長曾兩次帶我去北京找中央各有關部委的領導,他們多數是老院長延安時期的老朋友。他說這是吃透“上頭”,了解國家的需要。囑咐我要認真準備好相關資料,詳盡地彙報,使領導部門了解我們的情況,爭取更多的任務與支持,更好為經濟建設服務。
老院長認為高等學校學科眾多、人才薈萃,實驗設備齊全,應該而且可以為經濟建設做出貢獻。老院長的正確指導思想,使我校發展史上譜寫了“大化肥”與“三大港”的光輝業績,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教學質量、師資水平的提高與科學研究的發展,擴大了重點高校的影響,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表彰與獎勵。
1972年在周總理指示下,我國引進13套以油氣為原料的30萬噸大化肥生產裝置。化工部要我校承擔引進消化、資料翻譯、人員培訓、技術谘詢、試車等全部任務。老院長排除萬難,拍板接受任務。以後又引進以煤為原料的30萬噸大化肥裝置,前後共17套,學校共組織10個係16個專業100多位教師,輾轉於14個省近20個大企業,從1972年到1987年曆時十餘年,圓滿完成此任務,受到了石化部的表彰與獎勵。
1958年,大連要建造我國第一個現代化漁港,由土木係負責設計,經八年奮戰,於1966年建成投產。當時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漁港,經國家驗收,全部質量優良。這項工程不僅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而且實行教學、科研、生產勞動三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一曲勝利凱歌。
不久,國防部門又把一個現代化軍港(核潛艇基地)的研究設計任務交給大工。針對有的負責同誌不敢接軍工任務的顧慮,老院長果斷地說:我們首先要考慮黨和人民的利益,並反複說明我們的科研隊伍,隻有接受考驗和鍛煉才能較快地健康成長的道理。於是,把這個任務接下來了。他還親自擔任了建港指揮部的副主任。軍港建成後,還受到了鄧小平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和鼓勵。
1973年初,根據周總理指示,國家決定在大連建設我國第一座出口原油的現代化新港,並準備把研究、設計的任務全部委托大工負責。當時學校有的領導擔心影響“鬥批改”不願承擔,而老院長則認為高等學校正是學科眾多,人才薈萃,設備齊全,應該為經濟建設做出貢獻,於是就積極承擔了下來。全校立即組織五個係的教師、兩個校辦工廠和港工專業高年級學生共400多人,參加研究、設計和現場技術指導工作,多學科協同作戰。經過19個月的艱苦努力,我國第一個現代化的同時可以停靠十萬噸級和五萬噸級兩艘油輪的深水碼頭——大連新港終於設計完成了。它投產三年半就回收了建港的全部投資,每年出口的原油占全國出口總量的90%以上。圍繞著這項工程,大工完成了16項研究課題,其中空腹桁架全焊鋼結構棧橋的研究設計與輸油臂無線遙控係統和自動升降梯的研究設計,在我國都是首創。這項工程,得到了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還獲得我國“七十年代優秀設計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