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回顧我們17年走過的道路時,要一分為二。應該看到,學校教育還有脫離生產實際、脫離工農群眾的缺點;在向蘇學習中,有生搬硬套、教條主義的現象。這些,決不是主流,而是支流。“四人幫”把支流說成主流,把17年的教育戰線說得一無是處,充分反映了他們仇恨社會主義製度的反革命複辟願望。
二
“四人幫”誣蔑教師隊伍中的大多數和17年培養的學生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臭老九”,攻擊17年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什麼“修正主義的苗子”,“都是挖社會主義牆角的”。這同樣是無恥謊言。
首先,看我院的畢業生情況。“文化大革命”前,從1953年到1966年,我院為黨為人民培養了約13000名大學畢業生。他們遵照革命的需要,服從祖國分配,分布在北起黑龍江、南到海南島,從大海之濱直到西藏高原的遼闊國土上。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辛勤勞動,鑽研業務,又紅又專,積極工作,相當多的人成為所在單位的領導力量和業務骨幹,在工農業生產、教育、科研和國防建設等崗位上做出了許多成績,受到黨和人民群眾的愛護和讚揚。
再看我院“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師狀況。他們共有1100餘人,一小部分是從舊社會過來的,90%以上都是解放後大學畢業的。這支教師隊伍在毛澤東思想的撫育下,社會主義覺悟不斷提高,大多數人在逐步形成和確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過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願意和努力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其中有三分之一已成為共產黨員。這支教師隊伍的大多數人,科學理論基礎較好,有一定的教學經驗,相當多的人參加科學研究工作並取得一定成績。這是我們辦好理工科大學的一支很可貴的力量。例如,我們水利係港工專業的教師,結合教學和科學研究,在60年代先後完成了我國最大的一個漁港和一個軍港的設計任務;前幾年,他們和數理力學係工程力學專業等教師協作,還勝利地完成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10萬噸級深水油港——大連新港的主要設計任務。承擔這項任務的,有老教師,多數是解放後培養的中青年教師。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他們能緊密與工人相結合,努力工作,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了領導和廣大建港工人的讚揚。
同時值得提出的是,在解放後的17年中,我們還建立了一支較好的政治工作隊伍。他們包括各級黨組織的幹部、團幹部,學生級隊的政治指導員和馬列主義教員。他們是辦好社會主義大學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解放後的17年,我們還建立了一支後勤工作隊伍。其中,有幹部,有辦事人員,有醫務人員,有校辦工廠和後勤部門的工人、炊事員、鍋爐工、傳達員等等。他們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甘當無名英雄,熱心為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服務,在建校過程中做出了很多貢獻。
三
1971年以來,“四人幫”及其在遼寧的死黨揮舞“兩個估計”大棒,嚴重破壞教育事業,殘酷迫害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他們在遼寧省,打著“教育革命”的旗號,又是抓“典型”,樹“樣板”,又是總結“經驗”,支持所謂“新生事物”,實際上是竭力推行反革命的極右路線。使我省教育戰線成了全國的“重災區”,我們學校深受其害,成了名副其實的“重災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我院所謂廠校結合辦學的“新體製”就產生了。這個“新體製”的內容和特點是:把學校從“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搬到工人階級的“汪洋大海”中去辦,“把專業搬到工廠的車間去辦”,所謂在“沙窩”裏辦學;學生“三年基本在廠”,要把他們培養成為“敢於同走資派做鬥爭”的“新型工人”;要建立以工人為主體的三結合領導小組、政治思想工作隊伍和教師隊伍;學校服從工廠,教學服從生產,等等。這個“新體製”當時雖然受到了我院廣大幹部、師生的抵製,但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這是一場觸目驚心的階級鬥爭。對我院來說,又是一個嚴重而又深刻的教訓。
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無不心花怒放。我們一定要狠批他們的極右實質及其在教育戰線的表現,肅清其流毒和影響,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教育思想體係,認真地學習黨中央、鄧副主席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為辦好社會主義理工科大學,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