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道家為抬高自己,貶低佛家之說,老子連佛祖都可以教化,地藏就更應聽他的了。以上諸說盡管有一定的影響,但都不如“地藏為金喬覺”說法的影響大。
金喬覺生於唐代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新羅孝昭王金理洪四年,死於唐德宗十年(794),新羅元聖王金敬信四年,享年九十九歲。據說他是朝鮮半島新羅國第七代國王金理洪的兒子。宋代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七十三中雲:“金地藏,新羅國王子也。”也有說他是王族子弟的,清光緒二十六年修《九華山誌》卷五中說:“金地藏者,唐明皇時新羅國王金憲英之近族也。自幼出家,法名喬覺,於肅宗至德二載航海東來,卓錫九華。”金理洪國王死的時候,金喬覺才六七歲,由其叔父金興光承襲王位。金喬覺自幼好道而出家,他在其《酬惠米》詩中說:“棄卻金鑾納布衣,修身浮海到華西。”他拋棄了舒適的宮廷生活,遠渡大海,來到中國,選中了安徽九華山。他在九華山的東崖石上趺坐,苦行修煉。這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信百夫”(見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金喬覺終日坐禪誦經,超度眾生,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大為感動,於是到處募捐,“近山之人,聞者四集”,郡守張岩也施舍大量錢財,建成寺廟。張郡守還表奏朝廷為新寺贈楹曰“化城寺”。
金喬覺成了化城寺祖師以後,仍苦行篤修,深為信徒們敬仰。金喬覺學識淵博,寫得一手好詩。《全唐詩》中收有他的詩作。據說李白漫遊九華山時,曾與金喬覺有過一段交往。李白寫的“賴假普茲力,能救無邊苦”(見《地藏菩薩傳》),據傳就是贈給金喬覺的。
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轉世。又因其姓金,故而又將他稱做“金地藏”。又因其原本為王子,故而稱其為“地藏王”。“金地藏”名稱的來源還有另外一說。據《宋高僧傳》、《重增搜神記》等典籍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歿)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見《集說詮真》引《重增搜神記》、《宋高僧傳》第二十,《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
金喬覺被附會為地藏菩薩轉世,正如布袋和尚契此被說成是彌勒佛轉世一樣,是宗教的需要。佛經中的地藏菩薩被描繪得無比崇高偉大,但畢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有些虛無縹緲。把九華山當成地藏顯化說法的道場,與其他三大菩薩道場一樣,是將佛教天國世俗化了,縮短了人、神之間的距離,使無數信徒們感到更真實、更親切,就會更虔誠地與菩薩“對話”,深受廣大信徒的歡迎。
肉身寶殿俗稱“肉身殿”,又稱“肉身塔”,坐落在神光嶺(老爺頂)上,是佛教徒們朝謁九華山聖地的主要場所。這裏因為主要供祭地藏菩薩,所以,與一般佛寺有所不同。第一重為靈官殿,相當於山門,共有三位靈官,即王靈官、馬靈官、趙靈官。靈官本為道教的護法神,他們被佛門請到這裏守護地宮冥府。靈官殿之後為十王殿,供十殿閻羅。地藏是幽冥教主,級別又高於菩薩,他的地位自然也在閻王之上。
這裏的地藏像與眾不同,身軀高大,卻骨瘦如柴,是他苦修生涯的真實寫照,這在地藏神像中可謂獨一無二。地藏居正中,兩廂十殿閻王皆王袍冠冕,順序而坐。案前有各式小塑像,表現“生死輪回”和種種地獄。
再往上,就到了肉身寶殿,據說,金喬覺在圓寂三年以後,教徒們開缸準備安葬,但其遺體綿軟,顏貌如生,撼其骨節有金鎖般響聲。這些特征,就是所謂菩薩應世。於是建立三級小浮屠供奉。又傳說,塔基在夜晚時放出異光,稱為“圓光”,因而將此地稱做“神光嶺”。明朝萬曆年間,朝廷賜金擴建,並賜名“護國肉身寶塔”。三級石塔,外築高殿,木塔籠護。
肉身殿的殿頂十分奇特,全部由缺瓦覆蓋。殿台平台下,有陡峻的石階八十四級,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級之數。宋代詩人陳清隱寫詩曰:“八十四級山頭石,五百餘年地藏墳。”塔北門廊下有一聯,寫地藏菩薩的大願: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農曆七月十五日,傳為地藏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其成道日。每逢這兩天,成群的朝拜信徒會擁簇在塔下,膜拜上供,有些虔誠的善男信女們還會通宵達旦地“守塔”,繞塔誦經。
九華山的地藏殿中,地藏王的兩旁還塑有兩位脅侍,他們是父子倆,父親是本地山主,叫閔公。據說閔公樂善好施,請地藏赴齋。地藏向閔公求一袈裟大的地盤,作為棲息之所。閔公當然答應了。不料地藏將袈裟一抖,竟將全山罩住了,所以,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後閔公父子皆出家,成為地藏的左右脅侍。閔公之子的法號為“道明”。
唐代,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以後,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現在已成為著名的宗教旅遊聖地。
地藏因立下度盡六道中輪回的眾生的大願,所以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在六道顯現的地藏菩薩,又有六地藏之稱。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餓鬼道。
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救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了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救助人道。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煩惱,專門濟度天道。
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幾位菩薩,“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而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是永無盡期的,其願也太大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謂世俗供奉地藏菩薩的方法與好處是,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象,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其十種好處是:
一是土地豐壤,二是家宅永安,三是先亡(去世的先人)升天,四是現在益壽,五是所求遂願,六是無水火災,七是虛耗(妖孽)辟除,八是杜絕噩夢,九是出入神護,十是多遇聖因(供佛的善事)(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經中還說,到未來世界的人們可以如“見地藏菩薩,乃聞此經,乃至讀誦……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可得二十八種利益:天龍護念,衣食豐足,疾疫不臨,離水火災,無盜賊危,女轉男生,端正相好,眷屬歡樂,聰明利根,畢竟成佛等(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囑累人天品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