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觀音(1)(2 / 3)

在佛經中有千手千眼觀音的說法,《大悲心陀羅尼經》中雲:“菩薩言,昔千光王靜往如來,為我說咒,我於是時,始往初地,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人們遂以為,觀音有千手千眼,因而法力無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靈驗疾速。

觀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她的神職很多,法力也很廣大。她有兩個職能最受民間歡迎。

一是送子,明人謝在杭在《五雜俎》卷十五中雲:“大士變相不一,而世所崇奉者,白衣為多。亦有《白衣觀音經》,雲專主祈嗣生育之事。此經大藏所不載,不知其起何時?”

二是司水旱,觀音之司水旱,元代無名氏在《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一中言說:“水旱災傷,祈禱靈驗。”錢泳在《履園叢話》卷三中雲:“杭人請雨祈晴,則全仗觀音力,尤為可笑。”

佛教中的觀世音的宏願是救苦救難,度盡眾生。民間把觀世音的這一宏願當成使自己能夠擺脫苦難的希望所在,因此,將觀音奉為能夠達到自己實用目的的神靈。

地藏

地藏是最後加入四大菩薩行列的,他與觀世音有所不同,地藏菩薩主要是救度地獄中所有的“罪鬼”,而觀音菩薩則以救度世間眾生為主,他們是各有分工的。

地藏是梵文的意譯,音譯是“乞叉底蘖娑”。“地”指大地,“藏”儲藏、存有。乃是眾生賴以救苦的菩薩,有無量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其大願最勝廣大,如同大地一樣,含藏著無數善根種子。《地藏十輪絰》稱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前一句取“地”,後一句取“藏”,故名“地藏”。地藏有一美稱,“大願地藏”,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比較起來,也是毫無遜色的。

按照佛教的說法,地藏菩薩是受釋迦牟尼的托付,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佛下世前的這段“無佛世界”裏,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因為國是不可一日無主的,佛國也是如此。地藏在這一時期就相當於“代理佛”,他的地位和權勢也極高,如同佛陀。《地藏本願經》中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方能成佛。”說是一定要度盡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眾生,拯救眾苦,直到地獄完全撤空,關門大吉,再沒有任何一個“罪鬼”受苦,自己才同意成佛。地藏的大願不可謂不崇高,但以佛教的說法,六道輪回永無休止,地獄哪有“關門”的一天,所以,地藏菩薩堪稱為“大願”了。

因地藏被佛陀委以“幽明教主”,所以,他舍棄了光明燦爛的天界,手持寶珠,錫杖自願進入昏慘慘、悲戚戚的苦惱地獄,超度“罪眾”靈魂,做著沒完沒了,永無盡期的教化工作。

地藏的打扮與其他菩薩有些不同,除了通常的菩薩形象外,還常有剃和尚頭的地藏菩薩,因其被附會為新羅王子金喬覺和目犍連,故而,地藏也多為男身男相。據《地藏菩薩儀軌·說畫像法》雲:“地藏作聲聞形,著袈裟,覆左肩,左手持盈滿蓮花,右手施無畏印(手印),坐蓮花上。”《秘藏記》雲:“畫地藏,肉作白色,左手持蓮花,上有幢幡,右手持寶珠。”後世所畫所塑的地藏像,常左手持錫杖(有時由其弟子道明代持),右手持如意寶珠。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我行精嚴;持如意寶珠,表滿足眾生之願。

地藏的坐騎是一頭有點像獅子的怪獸。這頭在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動物有一個雅稱叫“諦聽”,又叫“善聽”。諦聽神通廣大,在《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中說:

“原來那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的一個獸名,它若伏在地下,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蠃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連玉帝、觀音都無法分辨的假猴王,諦聽趴在地上一聽,就察聽出來了,因陰曹地府無力擒拿,不敢說破,最後還是打發二猴去如來佛那裏,才了結了這段官司。

地藏因其不是曆史人物被奉為菩薩的,所以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大願地藏,是受命於佛陀入滅之際,出任“代理佛”,兼任幽明教主。

二、本為婆羅門女。婆羅門是印度古代社會中最高貴的種姓,婆羅門女自然也是高貴女子。《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佛、法、僧)”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於佛寺供養。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遊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遊,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宏誓願,“願我盡未來劫,為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也。”(見《地藏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三、本為大長者之子。地藏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之前,是一位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佛相好,千福廣嚴”,而發願證得此身相:“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通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見《地藏本願經》)

四、未出家時為一國王。因國內人民多造眾惡,於是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見《地藏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五、是一個名叫光目的女人。為了救度其墮入地獄的母親,亦發願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待一切眾生度盡,自己方成正覺(即成佛)。

這五種都是佛教說法。

六、地藏前身是目犍連。《三教搜神大全》卷七雲說:相傳舍城傅羅卜,法名目犍連,嚐師事如來,救母於餓鬼群叢,作盂蘭盆會,歿而為地藏王,以七月三日為所生之辰,士人禮拜,或曰,今青陽之九華山地藏是也。

目犍連簡稱目連,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神通第一”。目連救母的故事十分著名,遠比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救母名聲大,大概因為她們二人都曾遊曆地獄,又都將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解救了出來,所以被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附會為拯救地獄諸苦的幽冥之主了。依佛教說法,目連最終隻修得羅漢身,後又遭橫死,根本沒有菩薩果位。

七、地藏為金蟬子。《曆代神仙通鑒》卷十五中雲:太上老君對神仙們說:“(西域)王君湣及幽冥,欲救眾生於三惡道中,發大慈悲,身投十地,托生新羅國,為葉氏子,自幼出家,聖名守一,借老佛之法門,作陰司之寶筏。”舉手問地藏曰:“欲知王君,隻此便是。”地藏合掌躬身。老君複謂曰:“君當為幽冥教主,做東土佛家首領,毋庸謙讓也。”地藏稱謝,眾仙方悟為金蟬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