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做下了壞事,山林中大火在熊熊燃燒,地上洪水滾滾不息,變成了汪洋大海。世上的人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驚呆了,他們束手無策,隻好忍受著無盡的煎熬。
共工頭觸不周山,撞壞撐天柱,使天露出個大窟窿,這天正是正月廿三日,所以民間稱此為“天穿節”。
女媧,是遠古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是由她和伏羲兄妹成婚而產生的,後來他們又禁止兄妹通婚,製定婚娶禮法。又傳說她曾用黃土造人。
女媧又稱做女媧氏、靈媧、媧、女希、女皇氏、女帝。媧又作蝸、娃。相傳她是風姓。上古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大火不滅,大水不息,猛獸鷙鳥為害。她乃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路史·後紀》卷二注引《風俗通義》雲:“曾創製笙簧。”《世本·作篇》中亦有此記載。也有說她折斷巨鱉之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
陝北民間將正月廿三視為“共工節”。作為共工節,首先在黃河沿岸的吳堡、佳縣一帶興起,後來黃河沿岸的大部分縣份對共工普遍信仰。因為黃河經常給人帶來災害,人們不堪其苦,信仰共工就是一種必然趨勢。共工生前為黃帝的水官,死後又被奉為管水的大神,人們對他頂禮膜拜,一則是想求他管好黃河,不要給人造成災難,使人民得以安居;二則他是一位惡神,稍有不慎,恐怕再次觸怒了他,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而且他所代表的是黑暗,又是被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打敗的,所以人們不給他建廟立祠,但祭祀禮儀卻是不可少的。
共工信仰在民間流行過程中,因“共工”與“棍棍”音同,人們便逐漸將“共工節”稱做“棍棍節”了,這是一種訛傳。棍棍習俗相距共工節的本意甚遠,失去了共工節的所有禮儀規矩。在這一訛傳下形成的“棍棍節”,在民間自有其一套禮儀規矩。每遇正月廿三日的“棍棍節”時,人們都要上山去砍棍棍,而且要砍長得很端的棍棍,不能有彎曲的。將棍棍砍回來後插在五穀囤內,大都插四根,亦有五六根、七八根的,也有插一兩根的。迷信以為,這樣可以祈求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這些棍棍一般用在農具上,諸如作為鋤把、钁把、鐮把或是牛鞭杆等。有的是農具已經壞了,不能使用了,砍回來後立即換上新的,有的是作為備用品插在囤內,隨時可以更換。迷信以為隻有正月廿三日砍的棍棍最好,用它安裝的農具必然會給人帶來豐收。因此,民間在“棍棍節”的基礎上又衍化出了“棍棍會”,就是在正月廿三日這天,集市上的商品大都為棍棍和犁頭、鋤鍁一類的農具。民間俗信是深刻的,人們為了祈求豐收,舊時一些人家如果沒有樹頭,無處砍棍,又買不起棍棍時,就扳幾根蒿稈也要插到糧囤裏,以兆豐年。正因為陝北民間將“棍棍節”看得很重,所以民間才有了“過了廿三,別起褲腿快上山”的農諺,意思是正月廿三一過,就不能待在家裏了,要趕快上山務莊稼。所以,到了廿三日都互相催促著上山砍棍棍。
“共工節”被衍化為“棍棍節”以後,就從黃河沿岸信仰水神共工的縣份流傳到遠離黃河的各縣份,成為陝北民間普遍信仰的習俗。
從五穀囤內插棍棍和曆史典籍所載的傳說來看,當初將“共工節”衍化為“棍棍節”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典籍中的不周山是西方的一根撐天柱,被共工撞折以後,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這才來到人間砍鱉足為柱,將天撐起,天地才得以安穩。民間迷信女媧補天的這一傳說,所以將五穀囤視為不周山,以砍棍棍表示女媧砍鱉足以撐天,並以四根為數,來代表女媧當時補天時的“斷鱉足以立四極”的傳說。這是根據史籍傳說衍化出來的。同時,在民間信仰的四大天王中,手拿蛇的天王是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共工又是人麵蛇身,這蛇身也就是順的標誌。所以,砍棍棍要端不能彎曲,也是為了圖一個“順”字。
陝北民間習俗將正月廿三日又視為“老君節”。傳說太上老君於每年的正月廿三日下界給人們散丹以免除災難。因此,人們便把這日視為“老君節”。有老君散丹的傳說,又有了過老君節的習俗。一般是每遇此日,人們都要在自己家門上貼上畫有老君騎著青牛來到人間散丹的圖畫,上麵還寫有:“正月廿三,老君來散丹,家家貼青牛,戶戶保平安”的符咒吉語。
青牛是老君的坐騎,所以隻畫青牛亦可。根據貼青牛這一習俗,民間又將此日稱做“牛節”或“老牛節”。陝北民間有一種說法,正月初一給神過年,正月初七給人過年,正月廿三給牛過年。人們又從“牛”引申出牲畜或家畜來,所以又將正月廿三日稱做給牲畜過年。有俗語說:“正月廿三,老牛老馬歇一天。”這天,人們要到老君廟上敬香,並給牛披掛花紅,給牲畜加料。
正月廿三既被民間視做“老牛節”,便於這日蒸很大的軟糜子窩窩給老牛吃,說是給老牛過生日。
填倉節
填倉節是我國舊時的民間歲時習俗,流行於河北、山西、山東、陝西以及東北地區。填倉節為我國農曆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日。據《張北縣誌》載:正月廿日,為“小填倉”;廿五日為“老填倉”。於是日,各家都要焚香供神,並在倉房米囤旁虔心禱祝,以冀倉神來臨。於小填倉日蒸麵碗,以驗年景豐歉,有水則豐,無水則歉。這與陝北民間的蒸軟糜子窩窩之俗相同。於老填倉日蒸一切農具,以禱祝豐年。據《萬全縣誌》載:是日,各家亦都焚香供神,尤以農戶及糧商、粟販為最虔誠。都在倉屋或米囤旁焚香設供,以祭倉神,而冀發達。《大同縣誌》載:是日,凡貯米麵處則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糴米麵以添貯者。《天津誌略》載:廿五日,糧倉祭倉神,居民亦均治飲食,謂之“大填倉”,蓋以別於廿七日之“小填倉”也。填倉時,以灰羅地作囤,曰“打囤”,預豐兆也。《順天府誌》載:廿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陝西通誌》載:廿日名“小填倉”,燃燈舉火,廿五日名“大填倉”,亦燃燈舉火。
陝北民間已將填倉習俗合於二月二之習俗中,有的則被衍化為一種忌宿,諸如天津習俗將正月廿三作為小填倉,陝北民間則作為一種忌宿在民間流傳。但大都在米麵囤和倉窯上貼上“米麵長有”、“千糧萬石”等,以祭倉神和向倉神祈求長年。
正月初九在歲時祭祀中被認為是“玉皇誕”,也就是玉皇大帝的誕辰。此俗又被稱做“祭天公”,從初八午夜至次日淩晨四時左右,各家要在正廳擺下祭壇,上供玉帝神座,置五果六齋,紮紅線的麵線,清茶三杯。桌下又供玉帝從神,置五牲、五鮮果,全家大小整衣肅立,按尊卑長幼,依次上香,行三拜九叩大禮,然後燒金箔,放爆竹。因玉帝是最尊貴的神,所以,祭祀之人必須於前一日行齋戒沐浴之禮,當日不得外曬女人內衣,傾倒便桶,以免遭不敬之罪。牲禮須講究,雞要用閹雞,如鳳頭雞、白毛雞、臘腳雞和母雞均不能用作牲禮。豬的五髒隻能用肝、肺;金箔須特別的“天公金”,以示對玉帝的虔誠。
在陝西澄城、同州、延綏等地,流行著“炙窮”之習俗。即於正月初九的黎明時分,民家將穀糠一盆放置在門前,上架炭火燃燒。民俗以為,可將貧窮炙跑。據《澄城縣誌》載:“九日,炙穀皮於閾,以祛災。”同州地區於是日“用糠一盆,黎明置門前,炭火燃之,名曰‘炙窮’。”延綏一帶必以鮮肉放置釜中,用炭火炙燒。或用黑豆放在鍋中爆炒,發出爆裂之聲,民間迷信以為可崩掉窮氣。此為初五日“送窮”之合。《延綏鎮誌》雲:“五日,忌出門,以新肉置釜中,炭火炙之,或以麻豆,名曰‘崩窮’。”
二月二
農曆的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又被稱做“龍頭節”。據古籍記載:龍在“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民間在這一天舉行祭祀活動的目的就是祈求代表雨的龍能夠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