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民俗(2)(2 / 3)

新年剛過,家家都在舂米磨麵,做湯圓,準備歡度上元佳節。黃巢突然想起兵書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話來,心想,我何不趁人們過節的時候進城摸摸情況,再決定攻城之策呢?不料,軍中出了內奸,走漏了消息,敵軍已在城中做好準備,搜查黃巢,黃巢進城後非但沒能摸到情況,反而被盯住,隻好躲進一家人家,這家的戶主是個老頭。黃巢前腳進門,追兵後腳也跟了進來。十幾個士兵翻箱倒櫃地搜查,黃巢躲進一隻醋缸裏。士兵們打破了兩口醋缸,醋流了一院子,幸虧再沒有翻下去,黃巢躲過了劫難。官兵走後,黃巢從缸裏爬出來,見老人正蹲在醋缸前落淚,急忙走上前去安慰道:“老人家不要哭了,過兩天我賠你幾口缸就是了。”老人家站起來說:“客官,你快走吧,他們雖然走了,但找不到人時,還會回來的。”黃巢說:“老人家現在天還不黑,到處都是官兵,我從哪裏出城?”老人家說:“你出了這條巷子,從後麵出去,便是天齊廟了,你先在廟裏藏著,天黑以後,順著城牆往南走,走出兩丈多地,有個豁口,就從那裏出去吧。”

黃巢見老人忠厚誠實,又向他打聽說:“老人家,這座城有何妙處,黃巢十萬大軍攻了三天都沒能攻下?”老人家說:“客官有所不知,這城在始建時,城牆又厚又高,上有滾木,兩廂藏有弓箭手,要攻城,不能從城門進,得從天齊廟的豁口進。”黃巢聽了,轉身要走,又回過身來問:“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誰。”老人家猶豫了一下,說:“你是黃大將軍。”黃巢說:“唐兵罵我是殺人如麻,吃人不吐骨頭的魔頭,你不怕我嗎?”老人說:“那是官家的話,官家能有好話嗎?我們老百姓昐著你來呢!”黃巢聽了以後很感動,想不到老百姓對自己這麼敬重,就說:“老人家,你家有紅紙嗎?”老人說:“現成的沒有,店鋪裏能買到。”黃巢說:“你買幾張紅紙,紮個燈籠,正月十五掛在房簷上。”

黃巢走後,老人把消息傳給鄰居,鄰居又傳給鄰居,全城的老百姓們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家家戶戶買紅紙紮燈籠,掛在自己的家門口。

黃巢回到大營,召集將士們商量後,決定正月十五攻城。正月十五晚上,黃巢帶著五千精兵,從天齊廟豁口處悄悄進城,一聲炮響,內外夾攻,攻破了城門。

這時,老百姓家門口都掛起了紅燈籠,全城燈火通明。凡是掛紅燈籠的大門,起義軍一律不入,不掛紅燈籠的,起義軍衝進去抓贓官,抓老財,隻一夜就把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殺光了。第二天,黃巢下令開倉分糧,還派人給那位老人送了二百兩銀子。

從那以後,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起紅燈籠,此俗便流傳下來。

天穿節

天穿節是我國漢族民間節日。又名“補天穿”、“補天漏”、“補天地”、“天饑日”。這是為了紀念女媧補天而形成的習俗,流行於全國各地。以農曆正月二十為節日,也有以初七、十九、廿三、廿四日為節日的。天穿節的風俗內容有兩種,一種是在庭院中做煎餅,謂之“熏天”;二是以紅線係煎餅置於屋頂之上,稱為“補天”。東晉時期的王嘉在《拾遺記》中雲:“江東俗稱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係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北人此日食煎餅,天庭中作之,雲薰天,未知所出。”清康熙年間的《廣東通誌》雲:“十九日,掛蒜於門以辟邪,廣州謂之‘天穿日’,作餺飥禱神,曰‘補天穿’。”福建叫“煎餅補天”。甘肅各縣,主婦做一張大煎餅,上插穿有紅線的針一枚,捧之攀梯而上,置於廚房頂上天窗處,全家人在院中高喊:“補住了沒有?”主婦答:“補住了!”然後持餅下梯,盡皆歡顏,將餅分而食之。是日,各地多禁忌挖土、拆牆、剪布。

陝北民間禁忌中的忌宿正月十九和廿三就是從這一節日的禁忌中沿襲下來的,現在知其來曆者甚少,唯“煎餅”作為時令小吃或地方小吃為人們所熟知。在此禁忌中,要求已婚婦女回到家中,做煎餅以“補天漏”,並祈求平安團圓。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婦女不能在娘家過此節日說法的由來,進而又將此引申到此日不能同房的禁忌。

正月廿三

正月廿三日在陝北民間是迎灶君與共工節。灶君於臘月廿三日上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事情是一個月的時間,正月廿三日是他彙報完工作後下界回宮的日子,因此人們要舉行“接灶君”回宮的祭祀禮儀。其儀式是先在院子內燃起一堆火,以燔燎柴祀之儀將灶君從天上接下來,然後在灶君神龕前舉行安灶、祝禱、祈福之儀,接受灶君從玉皇大帝那裏給人帶回的授紀福祉。

“共工節”。是紀念水神共工的節日。因“共工”與“棍棍”音同,陝北民間將“共工節”訛傳為“棍棍節。”

共工是遠古時期的人物,傳說他是黃帝的水官。神話中說他是人麵蛇身赤發,身乘二龍。《淮南子·天文訓》中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也有說他是炎帝後裔的一支,是堯的臣子,與□蔸、三苗及鯀並稱“四罪”,或稱“四凶”。後被舜帝流放到幽州。顓頊號高陽氏,是農業官,水官與農業官爭鬥,當然沒能取勝。又傳說黃帝曾孫帝嚳,高辛氏,再次擊敗過共工。帝嚳也是農業官,他任部落首領時,能掌三辰(日月星),以利民,“取地材而節用,撫教萬民而利誨之”。同時“觀時”、“治氣”,對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七十而卒,他是上古帝王中五帝之一。居於亳(今河南省登封),所轄部落有八個氏族。

關於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除了《淮南子》中有記載外,還有另外一種傳說。相傳水神共工是人首蛇身,是天上一位有名的惡神。他性情愚蠢而又凶暴。

共工手下有一個叫相柳的人,也是人首蛇身,長著九個腦袋,性情凶殘貪婪,是共工最大的一個幫凶。共工手下還有一個叫浮遊的人,也是一個幫凶。共工有一個沒有名字的兒子,更是一個壞事做絕的惡人。他死在冬至這天,死後變成了厲鬼,常在人間作怪。

共工身邊的人大都是一些壞人,但也有例外的。他有一個叫修的兒子,是一個秉性恬淡、沒有什麼嗜好的老好人。他非常喜歡遊山玩水,隻要是車子、船或步行能夠到達的地方,他都樂意去遊一遊。於是,他死後就變成了旅遊之神。

有一次,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之間發生了矛盾。這樣,一場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共工帶著他的手下蛇身九頭怪相柳,以及浮遊和他那個沒有名字並且作惡多端的兒子與火神祝融開戰了。這是一場直殺得昏天黑地的惡戰。因為水和火是兩種性質根本不能相容的物質,共工為了打敗祝融,他和手下人先造了一個極大的木筏子,他們坐在上麵,沿江河而下,同時鼓動起大風大浪,窮凶極惡,一路叫囂著朝祝融殺來。那些江河中的魚、蝦、蟹也都一起隨著他們去衝殺,直殺得翻江倒海。

盡管共工來勢洶洶、勢不可擋,但他畢竟未能戰勝祝融。火神祝融發出烈火,火焰熊熊,鋪天蓋地燃地燒起來,直把江河裏的蝦兵蟹將燒得焦頭爛額,狼狽逃竄。共工也大敗而逃。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戰勝了代表黑暗的水神共工。

共工的手下浮遊是個急性子,一看被祝融打敗了,便一頭投入淮河自殺了。共工的那個不知名的兒子,在大兵敗退後,一生氣竟被氣死了。蛇身九頭怪物相柳雖然沒有戰死,但看到自己敗的那樣淒慘,覺得無臉見人,便跑到昆侖山的北麵去隱居了。

共工眼見得兵敗如山倒,手下死的死,逃的逃,連自己的兒子也沒能保住,真是又羞愧又惱怒,也覺得沒臉活在人世,就一頭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這一撞,他自己雖然沒有撞死,卻使天地改變了模樣,人世上發生了可怕的災難。

原來,西方的不周山是一根撐天的柱子,這柱子被共工一撞,竟然被撞斷了。隨著大地一角的損壞,半邊天也塌下來了,天上露出一個很大很大的窟窿,地上裂出了一道道縱橫交錯的大深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