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獎金考核以效益為基礎(1 / 2)

我們所做的是一般保險業者絕對無法複製的一種管理思維,請大家看年報的首頁。大家肯定沒有看過有公司可以忍受營收連續10多年(1986~1999年)持續下滑的經營模式。我必須強調,那種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不是沒有生意可做,事實上隻要我們願意降點價,馬上就會有幾十億保單上門,但國家產險公司寧可維持利潤也不願與同業隨波逐流。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伯克希爾公司一貫注重實實在在的業績,而不是徒有規模,這與巴菲特一貫側重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正因如此,企業步伐才會紮紮實實,企業發展才會越來越壯大。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4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以伯克希爾公司1967年購並的國家產險公司為例,在它身上出現的奇跡就是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

巴菲特驕傲地說,這種做法是一般保險公司“絕對無法複製”的。可以說在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會允許連續10多年營業收入持續下滑;更何況這種營業收入下滑並不是沒業務可做,相反隻要稍微降點價格,馬上就會有幾十億美元的報單送上門來。然而,國家產險公司就能做到坐懷不亂,不與同行隨波逐流、競相加入到追求規模的遊戲中去。

在業務不斷下滑的背景下,為了保證人心不亂,公司一再強調不會因為業務萎縮裁員。因為歸根到底,保險公司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容忍比較寬鬆的人力資源配置,卻無法容忍削價競爭以及隨之而來的放鬆投保門檻。

平心而論,絕大多數公司管理層都不願意看到營業收入在自己手中不斷下滑、讓人覺得自己無能。要知道,哪怕沒有實質性效益,管理層也會想方設法提高營業額的。至於有沒有利潤,那是以後的事。尤其在保險公司,賬麵提留稍微調節一下“利潤”就出來了。

但無論如何,這終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雖然這種隱性損失可能要在好幾年後才會被發現。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國GEI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就因此差一點倒閉。

具體來看,當年伯克希爾公司買下國家產險公司時,這家公司並不怎麼樣。它所從事的業務主要是商用車保險和一般責任險,沒有多大特色;公司名氣不夠響,也沒有任何信息優勢,甚至沒有精算師;公司運營成本也不是最低的;保險單是通過一般中介銷售的,這更是當時公認的一種落後做法。

正是因為伯克希爾公司采取注重效益而不是規模的做法,才使得國家產險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財產保險也從此成為伯克希爾公司的核心業務,為巴菲特不斷購並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浮存金。如果當時沒有購並該企業,伯克希爾公司的內在價值將會減少一半。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6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透露,他考核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總裁東尼·奈斯利等主要領導人的主要指標隻有兩個:一是自願加入保單的淨增長數,也就是說剔除了州政府分配計劃保單數以後、公司自我發展業務的部分,二是常態性保單(指留在公司超過1年的保單)承保的獲利水平,兩者各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