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從雪茄煙蒂式投資開始(2 / 2)

例如,公司總裁在1961年的報告中眉飛色舞地說,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新英格蘭最大的棉花和人造纖維紡織品生產廠家,每年有100萬個錠子和大約12000台織機在運轉,年產量2.25億碼。公司大約有5800名員工,所有車間實行三班倒工作方式,年銷售超過6000萬美元。並且還說,“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特別是公司在銀行裏的存款,引起了沃倫·巴菲特這位來自內布拉斯加州投資奇才的注意,當時奧瑪哈市的股票市場發展勢頭良好”雲雲。

而實際上呢,一方麵,1964年時該公司隻剩下2家工廠和2200萬美元資產淨值,股價已經跌到賬麵價值以下;另一方麵,巴菲特有限公司確實在1962年第一次買入該公司股票,每股價格7美元。

幾年之後,當時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裁對巴菲特說願意把剩餘股票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賣給巴菲特,可是僅僅3個星期過去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的投標價格卻隻有11.125美元了,這讓巴菲特十分氣憤。同樣感到氣憤的還有該公司總裁的妹夫、時任公司董事長的馬爾科姆·蔡斯,於是他主動把自己擁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賣給巴菲特,促使巴菲特於1965年5月10日完全控股該公司。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原總裁及其兒子隻好離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雖然這時候的生意依然低迷,但巴菲特對購買這家公司的價格還是感到非常滿意。不過他馬上就意識到“這個購買決策是錯誤的”,因為盡管他們竭盡全力,“然而舊的問題一解決掉新的問題馬上就出現了。”而這正是雪茄煙蒂式企業的典型特征。

到了1980年,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公司的紡織業務已大大縮小,沃姆伯柯紡織廠終於徹底關閉。雖然這一舉措有些迫不得已,卻非常必要,用中國話來說就叫長痛不如短痛。他坦言道,這時候作出這一決策已經有些遲了,代價太高了。

總體來說,20世紀80年代早期伯克希爾公司的紡織業務是虧損的,雖然1983年有些回光返照,但終於在1985年年末徹底停產,所有設備被低價變賣掉,隻有土地沒有賣出去,而一直是對外出租的。

不難看出,巴菲特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後不但沒賺到錢,而且還虧了不少。幸虧巴菲特在其短暫的繁榮期通過降低運營資本積累起了大量現金,並把它們投入到收益更好的資本項目上去,才支撐著伯克希爾公司豐厚的業績回報。1985年年末該公司停止紡織業務時,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已經從20年前的每股11美元上漲到2600美元。

[啟示錄]

巴菲特認為,伯克希爾公司的紡織業務並不像當初他認為的那樣值錢,他從中得到的更多是教訓。不過,這些教訓讓巴菲特從此避開了雪茄煙蒂式投資,壞事卻又變成好事,這也是他一生中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