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第一條原則是不虧損,第二條原則是牢牢記住第一條。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能夠做到每次不虧損就必然是賺錢的,為此不必追求買賣頻率。
幾年前,你們的主席做出了購買新罕布什爾州曼徹斯特市沃姆伯柯紡織廠的決策,以便能達到擴展我們紡織業務量的目的。按照任何一項統計測試,購買價格都是非常便宜的。我們以遠遠低於商業營運資本的價錢買了下來,實際上,我們幾乎一文沒花就獲得了大量的機械和房地產。但是,這個購買決策是錯誤的。盡管我們竭盡全力地去做,然而舊的問題一解決掉新的問題馬上就出現了。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巴菲特認為,股票投資對象要避開雪茄煙蒂式企業。這一觀點最早是從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得到的。嚴格地說,最早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純粹的紡織企業,後來巴菲特認識到這一點後徹底把它改造為金融投資集團,就是吸取這一教訓的必然結果。
早期的伯克希爾公司坐落在美國波士頓以南50英裏的地方。19世紀的當地人以捕鯨為生,到處是捕鯨者、造船商、索具操縱人員、修船匠、鐵匠等。1888年,為了適合地方經濟從低利潤的捕鯨業向高利潤的紡織業轉型,霍雷肖·哈撒韋創建了哈撒韋紡織廠。
1790年,塞繆爾·斯萊特創建了美國第一家紡織廠,而塞繆爾·斯萊特手下的一位木匠奧利弗·蔡斯,則在1806年創建了伯克希爾紡織有限公司的最前身。後來,伯克希爾公司慢慢發展成美國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紡棉量一度達到美國棉花總量1/4.1929年,幾家紡織企業和伯克希爾棉花生產公司聯合起來,更名為伯克希爾紡織有限公司。
當時的伯克希爾紡織有限公司雖然規模很大,可是並不賺錢,連優先股股息也發不出來。時來運轉的是,正好該公司添置了全新設備準備大幹一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需要大量的火藥袋、用於偽裝的布料、雨布、蚊帳和其他軍需物質。
軍需品公司把全國紡織生產企業召集起來開會,要求大家開發、生產尼龍降落傘布料。由於這是一種新產品,大家心裏沒底,所以都是報個數字意思意思,隻有伯克希爾公司堅定地申報了“300萬碼”,讓大家刮目相看。緊接著,大家紛紛提高申報量,而伯克希爾公司又進一步把生產任務增加到500萬碼。從此以後,伯克希爾公司主要致力於降落傘布料的生產,成為人造纖維服裝襯裏的最大廠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伯克希爾棉花紡織有限公司和哈撒韋製造公司的10多家工廠員工總數達1萬人,年利潤高達1800萬美元,進入了一個強盛發展期。直到1954年颶風毀滅了其中一家工廠、嚴重損害了公司的最大綜合建築物,才促使這兩家企業於1955年合並,並且改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但事實上這時候的紡織生意已經非常難做了。在接下來的9年裏,公司固定資產淨值從合並時的5545萬美元一直下跌到2124萬美元,而即使這樣,公司管理層還處於一種盲目樂觀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