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內在價值要高於價格(2 / 2)

具體到伯克希爾公司控股的這兩家紡織廠,雖然當時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根本不可能具備像施樂複印機、好孩子照相機、國立錄像機公司一樣的盈利能力,但由於它由一個精明的管理層來掌舵,這本身就是一筆相當不錯的財富。

巴菲特形容說,這就像他一位來自西海岸的哲學家朋友所說的那樣:“在吃奶油幹酪的同時,吃點以麥片為主的特種飲食也是不錯的。”

他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品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都可以說是很值得的。

接下來讀者可以看到的是,隨著巴菲特有限公司自身價值的不斷增長,當然也包括股東的追加投入在內,該公司1965年時的淨資產從10年前的10.5萬美元迅速增長到了2600萬美元。

1966年1月20日巴菲特在給他父母的信中報喜道:“1965年,我們在針對貧窮的戰鬥上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年底我們的收益比預期多了1230萬美元。”

究竟“非常成功”到什麼程度呢?數據表明,1965年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升了14.2%,而伯克希爾公司的收益率卻高達47.2%,並且業務已經開始進入國際市場,表明公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兩年後的1968年1月24日巴菲特又在一封信中寫道:即使按照大多數人的標準來判斷,1967年也是生意紅火的一年。當年伯克希爾公司的應納稅收入高達2738萬美元,淨利潤為1938萬美元,不過這些都和經營業績沒有任何關係。

既然和經營業績沒關係,那又和什麼有關呢?巴菲特在信中沒有說,實際上卻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主要靠正確的投資決策,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價格買下內在價值很高的上市公司。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需要敏銳的商業眼光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強烈的自信。

巴菲特認為,除了收購成功的上市公司增加盈利外,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兩家控股公司當年收購了兩家公司,即後來被稱作聯合零售商店的聯合棉花商店,以及國民保險公司及其附屬的國家消防和海運公司,也都讓股東有同樣的感覺。

[啟示錄]

巴菲特認為,股票投資的自信來自安全邊際。他說:“我們喜歡良好的管理——我們喜歡體麵的行業——我喜歡在原有的靜態的管理模式或是股東群體中有一定程度的‘動蕩’。但是,我們需要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