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多數人的標準,1967年都算得上是生意紅火的一年。和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升了19%相比,我們總的業績上升了35.9%,超過我們以前所定的超過道·瓊斯工業指數10個百分點的目標。我們總的盈利為1938萬美元,即使在不斷增長的通貨膨脹下,我們的盈利額也能買下很多家百事可樂公司。但是,由於適銷證券市場上一些有悠久經營曆史的大型公司的出售,我們還是賺到了2738萬美元的應納稅收入,這和公司1967年的經營業績沒有任何關係,但是這在4月15日的股東年會上會給人一種積極參與的感覺。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巴菲特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股票投資也是如此。從他個人的證券投資實踐看,他認為隻要所投資股票的內在價值大大高於價格,這種投資行為就很容易充滿自信。
關於這一點,很容易從當初巴菲特有限公司收購並控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建立伯克希爾企業集團這一點上得到證明。
1962年,當伯克希爾公司在營運資本方麵的支出達到每股16美元時,巴菲特有限公司就開始不斷買入這家紡織廠的股票了。
巴菲特在1966年1月20日說,1962年他開始買入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股票時,一開始的股價隻有7.6美元,所以他十分自信。
這種自信來自兩方麵:一方麵,這時候的紡織行業在麵臨倒閉時都會有一些優惠政策,這對股東肯定是有利的;另一方麵,雖然紡織行業內部條件的變化造成了巨大損失,從而使得許多企業陷於癱瘓狀態,但實際上這些企業內部管理很正規,隻是原來一套舊的管理模式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罷了。
就伯克希爾公司而言,1965年春天伯克希爾公司控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時,實際上這時候隻剩下兩家工廠了,共有員工2300名。仔細考察這兩家工廠會有驚喜發現,因為它們都具有非常優秀的管理層,伯克希爾公司控股這兩家公司後根本不需要從外部引進管理人員,這是巴菲特特別看重的地方。
所以,巴菲特控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雖然代價很高,可是他仍然覺得這是一筆非常合算的買賣。
買入成本究竟有多高呢?分析表明,當初開始購買股票時股價雖然隻有每股7.6美元,可是實際成本卻高達每股14.86美元,這在當時來看應該是一筆非常大的投資了。1965年12月31日的資料表明,當時不包括工廠及設備在內的淨營運資本達到每股19美元。
巴菲特在這方麵具有高瞻遠矚的本領。他認為,在紡織行業,經營狀態是決定賺錢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從整個紡織行業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紡織業的經營狀況迅速惡化,1948年就跌到最低點,當時11家紡織廠的工人總數多達11000名,可是稅前收入卻隻有295萬美元,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