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資料中尋找投資依據(1 / 2)

巴菲特尋找投資機會的主渠道是財務年報,而不是各種內幕。他說,如果你“有了足夠的內幕消息,再加上100萬美元,你可能會在一年內破產。”

我一頁一頁地讀著。以前我從未讀過經紀人報告或諸如此類的東西。看著那些原始數據,我內心激動不已。隻通過3個時期的收入,我就可以知道堪薩斯州城市的生活情況;通過1個時期的收入,我就能了解西部保險證券的情形。我的生活一直很拮據,但我不喜歡從銀行貸款。所以,我一直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在早些時候我是過度的激動,而現在則是動力不足。我買進了一家無煙煤公司,一家玩具公司,一家或幾家市內電車公司。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曾經堅持認為,巴菲特之所以能賺大錢“一定”是他花錢去購買內幕信息的,否則他不可能知道哪些股票具有投資價值。巴菲特對此不無嘲諷地說:“有了足夠的內幕消息,再加上100萬美元,你可能會在一年內破產。”

確實,巴菲特持股動輒二三十年,他如果想利用內幕消息追求短期差價收益無疑是因小失大,也沒有必要。事實上,巴菲特獲取投資信息的主渠道是大量閱讀各種公開財務年報。因為他堅信:“股票總有一天會回到自身的價值。”

1993年10月18日,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雜誌記者采訪時說,在他剛剛參加工作的那一段時間,他就如饑似渴地閱讀股票經紀人報告和上市公司資料,而且是“一頁一頁地讀”,內心非常激動。因為你從中看到的都是原始資料,而不是道聽途說的東西,所以能對該公司有著更真切的了解,據此作出的投資決策也會更符合實際。

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1951年,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奧瑪哈,在他父親開的經紀公司裏擔任投資營銷員。這個公司很小,一共隻有5名員工,可是讓巴菲特驚喜若狂的是公司訂有穆迪公司的工業手冊、銀行和金融手冊、公共事業手冊,所以他得以有條件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些材料。除此以外,他還經常去內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在那裏進一步閱讀保險公司的有關統計資料。

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在和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生談話時又再次強調,“這些東西我都是一頁一頁看完的”,從中受益匪淺。

例如,巴菲特從這些資料中發現,靠近羅徹斯特有一家規模很小的上市公司名叫真斯尼穀天然氣公司。該公司屬於公用事業公司,年利潤達到每股5美元,可是你卻能用每股5美元的價格買到它。

巴菲特在穆迪工業手冊中發現,位於堪薩斯州的福特斯科特西部保險公司的股價在12~20美元之間,可是每股收益卻高達16美元,這讓他喜出望外。於是他在《福特斯科特報》刊登廣告,表示要買入這家西部保險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