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好大學生必須拒絕功利化2(3 / 3)

此文先尚且不論,在這些有博士文憑的人當中,其文憑究竟摻了多少“水分”。大凡摻了“水分”的,都是先有了“位置”,後才憑其權力與財力奪得文憑的,即他們是先當官、後當博士。有個故事說,某中央首長到西南部的一個省區視察,見當地的官員們在介紹自己時,不管是市級書記副書記、市長副市長,還是縣級書記副書記、縣長副縣長,大多有名校博士的“光環”。該首長不動聲色,同他們用英語對話,結果沒幾個人能答上兩句來。首長頓時沉下臉來,說:“諸位還是博士呢!而我才不過讀了個本科罷了。”在場的人無不麵紅耳赤,無地自容。

此文中說的,主要是那些先當博士、後當官的人。姑且不論他們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適合做官,是否能給老百姓作貢獻、給國家謀利益;至少,他們的文憑還是他們自己辛辛苦苦考來的,應該說沒摻什麼“水分”。20餘年寒窗苦讀,嘔心瀝血,不容易。如今終於拿到最高文憑,熬到頭了,他們是該好好享受享受了。拿多點薪水,坐高點位置,無可厚非。所以,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憑著他們手中的最高文憑(且是國家承認的、正規的、實打實的),當上了各級機關政府、各條戰線係統大大小小的官員。

在中國曆史上,素來便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當官一方麵固然可以建功立業、報效祖國,“治國平天下”是也;另一方麵也是很風光的,高高在上,有權力、有勢力,特別是在“人治”大於“法治”的中國,為無數人所夢寐以求。其實,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機會你一生會有幾次?“治國平天下”沒有你就不行?所以,“豪言壯語”大家不妨少說。也許,其主要的意圖、多數人的意圖,還是在第二方麵呢!當今大量普通人家出身的讀書人,通過千辛萬苦考博士、博士畢業後當官,與曆史上大量普通人家出身的讀書人,通過千辛萬苦考科舉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之後“打馬禦街前”、“看盡長安花”、“出將入相”、“八麵威風”、“衣錦還鄉”,情形何其相似乃爾!隻不過,古代與現代不大一樣的是,古代那些先當上官了的人,就不會再去準備參加科舉、中個狀元、求個“名分”什麼的了;而當今那些先當上官了的人,卻是無論如何還要後補上這麼個“名分”的。況且,如今拿“名分”還比過去容易得多了。這大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大標誌吧。

那麼,像博士這樣有最高文憑的人,他們當官有什麼“優越性”呢?應該有百利而無一害。一則,對機關部門而言,增加(“選拔”?)一批高學曆的人員進幹部班子,既反映他們“重視人才”,又體現他們的整體水平“提高”了;再說,這些博士大多“性子溫順”,沒什麼“非分之心”,好管,不會給機關添什麼亂子;且博士幹的多是副職、閑職、低職,對主要領導、上級部門也不會帶來多大影響。二則,對博士而言,當官既實現了他們的人生理想、滿足了他們的功利需要,又能使他們輕鬆應付所在崗位的任務。“人盡其才”,因為根本不需要“才”。既然百利而無一害,何樂不為?

當官那些事,誰不會做?也許除了文盲、傻瓜。這可是李鴻章他老人家的名言。(當然,要成為一個傑出的官員,一個政績卓越、能為老百姓做大量實事的真正的人民公仆,那還是不容易的。)相反,讓這些博士們去三資企業、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工作,他們還不一定幹得好呢!在那裏,對才能、學問的要求很高,這些“博士”還不知道行不行呢!

故而,越是落後的地方(在當今中國,主要是指西南、西北、東北的偏遠省區),其高層幹部中有博士文憑的人就越多。因為落後的地方博士少啊!“物以稀為貴”,隻要有一個博士文憑,那一定便是“了不起”的“人才”了,誰還管你的真正素質如何。而在那些發達地方、中央機關、高薪單位,有博士文憑的人多了,博士之間的競爭激烈了,則除了你這個博士帽以外,大家還得在才學、成績上好好PK、PK啦!

6、在校大學生參與高考“招生”,危險!

2004年全國高考後,北京XX大學某教師在廣西參加招生工作中,大肆掠奪學生家長高昂的錄取費。此案被家長告發曝光後,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這位老師也太獅子大張口,太貪得無厭,太明目張膽了!屬於既貪婪又愚蠢的角色。因為利欲熏心、財迷心竅,弄得他神誌不清,根本不知道這樣做是否過分、是否順利、是否對自己構成危險了。本來,人家的孩子已經上了該大學的錄取線,又是報的該大學誌願,你還要多收人家五、六萬元!這就太難說得過去了。別說這個錢一分錢也不能要,你若不這般獅子大張口,要個兩、三萬,說不定人家會給你的,至少也不會去告發你,告發了也不至於弄得這般軒然大波。五、六萬這個數字,對於普通收入的家庭,實在太高了!人家哪出得起?何況人家原本就覺得這個錢不該出、不要出,出得起也不想當“冤大頭”,一時氣極(既怕孩子沒書讀、這個錢又太離譜)能不告你?如今該大學差點名譽掃盡,該老師錢沒得到還遭學校開除,連廣西高招部門也跟著出了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