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時代,大學生們如過江之鯽,四年當中老是在為各種證書而奔波、辛勞,高速運轉在一根無形的發條上。這是就業、讀研等切身利益、當前利益的要求,似乎是必需的。可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地去追求這僅僅是表麵上的一紙證明,而不更多地去真正提高自身的綜合才學素質,用機械的操作、簡單的重複代替了對基礎的夯實和累積、對創造力的開拓和挖掘,將來也就不可能達到學科的頂峰。這豈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4、別在考研大潮中迷失了方向
日前,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早已揭曉,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當然,憂者居大多數。這幾年,“考研熱”一屆高過一屆,仿佛錢塘海潮,聲勢奪人。由於種種原因,剛剛闖過高考“獨木橋”的莘莘學子,才喘息不得幾天,又“義無反顧”地投入考研大軍,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式的悲壯。為此,媒體采訪了京城幾所高校的大學生們,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總體來說,“考研熱”反映了近幾年社會對知識與人才的重視,是學風略有好轉的表現。中國人民大學某宿舍裏,住著中文係與人口學係2004級的8個學生,6個參考。他們說:“通過強迫自己考研,掌握了許多知識。”“這1年中讀過的書,比前3年的總和還多。”當初該宿舍僅有4人準備報考,另外2人為其早出晚歸、勤奮學習的精神所感染,也慨然“加盟”。一馬姓同學說:“我明知希望不大,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到了文化,到社會上總有用。”然其破釜沉舟之架勢,似乎誌在必得。北京大學2007級碩士新生、法學院的小吳說:“盡管考研場中也有投機取巧者、僥幸過關者、憑關係牟獲者,但大部分人還是要靠真本事,考上後有種奮鬥成功的喜悅,感到人生富有意義。”
當然,考研非常困難。考生人數之多、錄取率之低、競爭之激烈,令人咋舌。尤其一些名牌大學(北大、人大、清華、外經貿、中財等)的熱門專業(法律、會計、工商、管理、新聞、金融、計算機、工程、電子、機械等),據說錄取比例低至1:30,1:50。再說,其考生素質也普遍較好。清華大學的小王說:“這些人曾經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各學府、專業的尖子生,個個胸有成竹。在這樣一番‘強中更有強中手’的高水平競爭中脫穎而出,則不僅需要功底、技巧、刻苦,還需要機遇、信息、關係。從該意義上講,勝利者既是英雄,又是幸運兒。”但再困難也得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徐某在其個人博客裏描繪考上後的輝煌圖景:“從此高枕無憂,鮮花、美女接踵而至;大城市、大機關任君挑選。”
考研也難免存在盲目性。在人民大學的一個考研輔導班中,許多學員千裏迢迢從外地趕來,竟連“你們學校有哪些係較好?”“考研考哪幾門?”“政治考哪些內容?”等基本常識都要谘詢。他們簡直無知得很,隻是被一股“考研風”所驅使,加之現實壓力,就迷迷糊糊興起了考研的念頭。另一些考生則全然不考慮自己的實力、特長、興趣,一心報考知名學校的熱門院係。且別說其總分與錄取線相距甚遠;縱使僥幸過線,又能有什麼學業成就?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2003級的一名女生,本來專業挺好,在本係深造綽綽有餘,卻出人意料地改報了對外經貿大學的國際商貿專業,結果以失敗而告終,自吞苦果。
考研還有很大的功利性與現實因素。不少考生的目的僅為留京,因為研究生的戶口相對不受限製。隨著就業形勢的進一步緊張,用人單位越來越注重文憑。哪怕一家小“衙門”的純體力性職業,“招聘條件”欄亦赫然寫著:“本科或碩士。”如果是一對正處熱戀中的男女,一方甚至雙方均係外地生源(尤其原籍在邊遠省區者),為避免將來變成“牛郎織女”,更是唯有考研一條路可走。
唉,現在大學畢業生這麼多,好地域、好單位、好崗位這麼少,競爭這麼激烈,就業這麼難,真是:讀研不一定有出路,不讀研一定沒出路,簡直是“惡性循環”了。
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的石曉蘭老師告誡大家:“我們歡迎、支持同學們考研,對大家的學習態度我們也表示讚賞。可我們也希望大家實事求是,有針對性地複習與報考,這樣機會將更大。還有,要培養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別一味沉湎於考試、背誦當中,得不償失。尤其是專業不合適,興趣不大,學起來很苦,成績不出色,將來照樣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照樣不會有好的前程。”若是這種情形,想成為有前途的大學生,那幾乎是“難於上青天”了。
5、博士當官,何以落後省區尤其多?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有博士文憑的國人越來越多。另一個明顯的情況是,有博士文憑的各級官員也越來越多。而且,各級官員中有博士文憑的人的比例,也似乎比其他許多領域都高。特別是有博士文憑的人的增長速度,比其他領域都快,並且快得多——可能隻除了少數薪水極高的三資企業、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可與其略有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