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有一部分大學生,顯得非常功利。功利與世俗其實是結合在一起的,功利是世俗的一個表現。
本章中反映部分大學生的功利化,比如:通過鋌而走險、不合法的“高考移民”渠道,“暗渡陳倉”,成為大學裏的“黑人部落”;讀書的浮躁、膚淺,實用性、功利性目的過於明確;純粹基於將來找工作的考慮,為各種證書而奔波,其實綜合素質並沒有上去;有些學生考研,也不是為做學問、搞研究,而隻是出於功利性因素(取得留京入滬戶口、就業好薪水高、能與男友或女友在一起等);有些攻讀博士學位的,也並不想當學者,隻是為了當官、從政,“光宗耀祖”;甚至還有參與違法亂紀、損人利己、取之無道的所謂“計劃外高考招生”,大賺其錢,等等。
在中國,大學生曾幾乎一度成了理想主義的代言人,他們曾經是社會上最浪漫、正義、不通世故的一個群體。但是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媒體看到,大學生的世故、勢利,已經比社會上任何通過金錢關係維係的群體都毫不遜色。幾年前,記者出身的作家張者推出了一本暢銷書《桃李》,以中國最著名的高校為原形,描寫了一群法律係高材生追求金錢與成功的生活遊戲,其中的師生關係簡直與赤裸裸的商業關係毫無二致(他們叫導師為“老板”)。
至於各媒體報道的校園中選學生會幹部、加入社團組織、評獎學金、發放助學貸款、找工作等涉及利益的事情,更是幾乎沒有一件不持否定、批評觀點。以至於,湖北某公司曾在當地媒體上發布一條招聘信息,其中竟有這樣一句話:“歡迎對口專業應屆大學畢業生前來應聘(校、院、係學生會幹部及班長除外)。”據報道:“該公司以前在招聘時,也會和很多企業一樣,注明學生幹部優先。但是,他們招來的學生幹部工作較為浮躁,沒有一般學生踏實,喜歡做表麵文章。而且,和一般學生比起來,大學生幹部更易跳槽。幾年來,他們公司招聘了十多名大學生,學生幹部基本上跳槽走了,一般大學生卻很多都成了公司骨幹……持相同觀點的企業家不在少數。很多企業,在招來學生幹部後委以重任,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另據某報道中提到,曾臭名遠揚的“五毒書記”張二江,以前就是武漢某大學的學生會主席。張二江在學校時就“喜歡當官,愛高談闊論,熱心社交”。他在上學期間就表示了強烈的從政願望,並在學生幹部模擬政治操練中頗有建樹,最後還當選為全國學聯委員。但他最終卻觸犯國法,陷入囹圄,身敗名裂。
如同世俗化的大學生一樣,功利化的大學生也是不可能有前途的。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合格的大學生,必須超脫功利性目的,專心、紮實、認真、全麵、勤奮地學習,態度要端正,思想要單純,目光要放長遠,不要貪圖眼前的一點點利益得失,不要為一些小恩小惠而迷失人生的奮鬥方向,不要有太強的功名利祿思想,不要老是算計著投機取巧、蒙混過關、占便宜、走“終南捷徑”,這才能學到真正有價值、將來真正有用的知識和能力,也才能具備更好的綜合素質,更有本事、更有出息。
1、“高考移民”請留步!
從高分考區進入低分考區參加高考,通過不合理手段(有些叫“高考移民”)來到各所高等院校就學的考生,本文稱其為“大學黑人”。這是“象牙塔”中一個頗為獨特、奇異、尷尬的部落。
高考與分數線
眾所周知,中國地廣人多,各地文化教育水平差別較大。為照顧一些落後地區與少數民族,每年一度的高考,各地根據具體情況自劃錄取線。一般是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有個統一線;而其下屬個別地、市、縣還另有照顧。1990年湖南最後一屆傳統高考,文科重點線469分,而廣西才432分,差了37分;理科大概差了50多分。其最低中專線,兩省(區)差別更大,有60—80分。2004年,湘、鄂、魯、蘇等高分區,比藏、新、京等低分區超出100多分。
分數線不同,除了與其文教水平有關外,還與各個地區的高校數量、錄取數量等有關。上海市高校多,升學率高,分數線自然較附近的江蘇、浙江兩省低。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大學密集,錄取線在各省、市、區中排後列。據說,一個在山東連中專也沒法上的考生,在京城能進一流大學。
當然,不能以高考成績的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學習好壞。京、滬分數線雖低,但其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比任何地方的學生差,甚至在某些方麵還有過人之處。王偉上大學時,高考總分比本班的幾個北京同學要高出100多分;但一旦上電腦課,他還得請人家教自己一些最簡單的操作程序。
可是話說回來,升學畢竟是要靠分數:根據自己總分與錄取線所作的比較,決定該進哪類院校與專業。要知道,高考被人稱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激烈,牽涉到千家萬戶,可謂“一分之差,命運懸殊”。所以,許多考生受升學、就業的壓力,為家長所驅使,就在分數線上打起了主意。他們千裏迢迢外出投考(即“高考移民”),名不正、言不順地進了各所大學,當起校園“黑人”來。
“偷渡”外考,由高分區走向低分區,包括進入民族地區、邊遠地區,那兒一般管理不嚴、尚未“曝光”。這種被戲稱為“曲線救己”的地下活動,自1977年恢複高考以來,在全國各地一直程度不等地存在著。其大致路線,由東、中部發達區走向西、北部落後區,與過去人口遷移的路線驚人相似。因為,無論昔日遷居還是今日偷考,不都是尋求一條生路麼?
2008年的青海高考“狀元”就是一名外省“移民”,最後當地招生主管部門沒有給他投檔,他填報的大學也不好錄取他,雖然分數非常高,仍落得個榜上無名的結果。而2005年的海南高考“狀元”李洋,因“移民”身份被清華大學取消錄取資格後,竟拿了全額獎學金(44萬元)進入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就讀,倒是十分慶幸。
湖南省的分數線,素來高居全國前幾位,考生長期有出外趕考的“傳統”,南到兩廣,東往贛閩,西至雲貴,北去陝甘,甚而遠至新疆,唯求跳過“農門”。“風蕭蕭兮易水寒”,他們明知吉凶未卜,也“義無反顧”,場麵悲壯得很。湖南中部的祁東、邵東等縣,更是其中“典範”,每年都有不下100位應屆或往屆高中畢業生跑至外地考試,而僥幸錄取者寥寥無幾。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國家各級教育等部門,每年下達給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區(自治州、縣)的大中專錄取線,是有個具體計劃與規定的。所以,外地高分考生入埠,實際上就侵占了其本地生源的錄取指標。但是,當落實到基層某個縣、中學、班級時,他們為提高升學率,爭取重點大學名額,給自己擴大“聲譽”,便對外來考生“偷渡”之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暗地鼓勵,甚至公開歡迎與籠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