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分享信心,分享成功(3)(1 / 3)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相識是不能強求得失的,大多都是偶然的締造,許飛與董功文的相識,便純屬巧合。許飛在北京租的房子恰巧是董功文的,而董功文的太太又正好是許飛的老鄉,一來二往,他們也就熟識了。兩個人都很健談,話題從人生到事業,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常常一聊就是幾個小時。許飛把董功文當做事業上的貴人,他什麼事都願意與其暢談,不經意間把自己對未來事業的打算告訴了董功文。“也許是從那個時候,他覺得我是一個有夢想,也能做事情的人吧。”許飛說,這可能就是董功文後來願意幫助他的原因之一。

在其他人看來,這種組合有些不可思議。一個是高級投資經理人,幾乎站在金融行業的最高端,地位和經濟實力自不用說,而一個卻隻是“毛孩子”,也沒有任何的背景。“或許他多年從事投資銀行的經曆賦予了他獨到的眼光,令他發現其中的巨大商機”,連許飛也覺得不可思議。

隨著彼此的深交,許飛越來越離不開董功文,董功文好比他事業平衡的支點,不僅是他真誠的合作人,更是他人生目標、人生價值實現的開導者。“他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專注。”就在年初,忙碌的董功文把徐飛叫到下榻的飯店,告訴他自己2005年的計劃是做好7件事。“其實他的第7條計劃寫的是‘如果有時間,關注以上六件事’,說起來真正的計劃隻有6條。對於他這樣身處高位的人,每天在天上飛來飛去,公務永遠處理不完,居然能列出這樣簡單的計劃,一年就專注做好6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

創造成功的過程其實也是舍與得交錯的過程,“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做好該做的事,不要讓自己有所遺憾就是最大的成功。這是董功文希望許飛能明白而且能身體力行的道理。“今年以來我照他的樣子也給自己定了6條計劃,他所說的話對我未來的處世方式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許飛說這種指引對他而言可能比提供資金更重要,因為眼界決定了格局。

許飛的事業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他眼光獨到,看準了銀行界高層,把他們作為“獵物”。

許飛現在公司的主要業務以金融係統的培訓為主,他所做的事情有兩個重點,第一是找合適的人來教課,第二是吸引目標群體來上課。有別於一般的培訓,他的學員大都是名人,昂貴的學費對他們來說不在話下,有這樣的目標群體,還怕資金短缺?而邀請來授課的也都是響當當的人物,不是隨便請得動的。現在已經在這個圈子裏縱橫捭闔的許飛回憶起最初的艱難時光,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某銀行北京分行經理徐健。徐健的另一個身份是某著名大學MBA聯合會秘書長。因為許飛當時對運營MBA課程項目充滿興趣,所以主動向徐健請教。兩人相談甚歡,沒多久就稱兄道弟了,這也是種緣分啊!“我那時候還經常住在他家裏,我們兩個常常聊天到深夜。”聊天的內容天馬行空,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還是關於銀行業務的。

“雖然徐健的職位不算很高,但是他幾乎在銀行的每個部門都做過,對銀行內部的業務問題有很深刻和獨到的看法。”許飛說,徐健從來不對許飛設堵無形的牆,他總是力所能及地把自己能幫許飛的事情做好,毫無保留地真誠幫助許飛。

“因為一直在銀行工作,徐健自己在銀行界有很多人脈關係,而且作為MBA聯合會秘書長,他在MBA的圈子裏也有很廣泛的網絡。我最初認識的銀行界朋友很多是由他介紹認識的。”徐健為許飛架起人脈的橋梁提供了材料。門戶打開後,天地頓寬,之後許飛的人脈雪球越滾越大,關係網也迅速膨脹,事業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