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潮流,每次潮流都意味著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人的一生會有很多機遇,企業也會遇到在某個領域領導新潮流的機會。我們期盼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這個平台上,與國內外出版界同人攜手合作,運用高科技,把中國的圖書推向世界,讓中國豐富的圖書資源在海外形成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為2006年中國出版論壇準備的演講稿)
§§§18、科技創新助推中國融入世界
高科技對於多數人來說,是陽春白雪,是高山仰止,是空中樓閣,是遙遠的過去,比如四大發明;又是科幻,比如人在家中坐,遙控你想做的任何事。曾幾何時,對高科技,人們既不熟悉,也不親近,基本上是於己無關的事情。
然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與世界的親近與融合。這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斷向世界學習,與世界對話,中國的科技與中國的發展同步並且加速了中國的發展。高科技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以極高的速度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產品,走進了大眾生活,與人們親近起來。如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這些產品。比如,我們須臾不能離的手機,不可或缺的電腦,以及不斷更新換代的家用電器,如此等等。在享受的同時,我們也感受著高科技的腳步,比如神舟載人飛船的發射,人們還沒從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的歡呼中醒來,神舟七號的宇航員已經在太空留下了腳印。
高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世界變小,使人與人的距離拉近,我們與親朋好友的溝通不必非要聚在一起,一封電郵,一個電話,不僅聽得見,也能看得見。我們享受了太多的“高科技”,你不能想象,如果回到過去,離開這些科技成果,這些給你帶來方便的產品,你如何生活。
對出版業來說,高科技帶來的好處主要表現在信息的數字化,我們的產品不再隻是一本本圖書,而成為可以搭載在各種形式上的內容,可以在互聯網上讀,可以放在MP3上聽,可以儲存到電子閱讀器裏看。總之,科技有辦法把你需要的信息放到你能想到的地方。不久前,就在我們剛剛討論紙質圖書未來可能隻會在教科書中存有一席之地時,加州州長施瓦辛格就宣布在本州實行教科書的數字化。我們能想象在不遠的未來,閱讀紙質圖書可能會是一種奢侈。
我本人和與我有同樣經曆的人非常期待出版數字化時代的早日到來,期待自己能擁有一個占地很小、內容豐富、查閱方便的數字圖書館。今年4月,世界數字圖書館經過四年多的醞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正式推出。世界各地的讀者將能夠在網上瀏覽各國璀璨的文化成就。通過阿拉伯、中、英、法、葡萄牙、俄羅斯和西班牙七種語言,足不出戶就可飽覽世界各國的璀璨文化,其中引人注目的還有《資治通鑒》等二十件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多年來也在致力於將館藏數字化,並在2008年9月推出了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其中收入的數據目前已經達到1億1500萬頁(但據說,檢索功能尚不理想)。試想,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個數字圖書館,就不會因找不到想看的書而焦慮,不會因不能同時閱讀幾本內容相關的書而煩惱。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盼望著盡可能縮短這個時間和過程,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能夠用上它。
有人說,一個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據統計,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2005年就有3500萬人,居世界之首,其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占80%,我們還有2000多萬高校在校生的儲備,應該不乏“仰望星空”之人。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戰略研究報告》,為我們展示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既有時間表,也有路線圖,這是仰望星空的大作。我們願意支持這樣的項目,也盼望著能與世界分享這個成果。
當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已經融為一體。聯合國今年1月在京發布2009年世界經濟報告稱,今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50%,而2008年是22%。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中,中國仍然保持著快速發展,但是,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相關。中國的科技發展離不開與世界的合作,讓人高興的是,中國與世界的合作正在向深度和廣度進軍。我們與100多個國家有合作關係,參加了300多個國際科技組織,並且有200多位科學家在這些組織中任領導職務。這反映了中國科技地位的提高與實力的躍升,更反映了與世界的互動。
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使世界了解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了解了中國曾經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
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合作是中外出版界合作的縮影,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推動下,中外出版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合作項目,正是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使中國圖書插上了翅膀,讓世界讀者通過圖書,看到中國的發展和變化,看到中國的文化理念,看到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看到中國希望與世界和平共處的願望,看到中國願意為世界和諧發展作貢獻。
希望有更多的中外出版機構的合作,有更多的中國圖書“走出去”,也將國外的優秀圖書引進來。通過閱讀,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寫於《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戰略研究報告》出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