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由作家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第一本“先行電子書”《不是天使、不是魔鬼》正式在互聯網誕生。這是一本由出版社策劃選題,先出版電子書,再出版紙質書的正式出版物,這被人稱為中國出版業的標誌性案例。雖然網絡出版還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這是一個趨勢。高科技的融入已經使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平麵出版向立體出版的趨勢轉換。
中國正在融入國際大家庭,在融入的過程中,人們渴望相互了解。我見過很多從國外來的人,他們都很希望了解中國,希望知道中國用了什麼辦法使經濟高速增長。圖書,作為了解世界的窗戶,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建立了合適的平台和橋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是有限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往往是間接的,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書本知識來實現的。
目前,我國出版業在圖書版權輸出和實物出口方麵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通過比較2000年和2004年圖書版權輸出、實物出口的數據,我們就會發現大約都翻了一番。2000年版權輸出638種,2004年圖書輸出1314種,翻一番還多。實物出口2000年1200萬美元,2004年2000萬美元,也增長近一倍。兩個翻一番說明,這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05年這種進步更加明顯,第12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共達成版權貿易合同合作意向9237項,其中輸出版權貿易3241項,引進版權貿易5755項,版權合作241項,引進與輸出的比率為1.78:1。在2005年第57屆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我國引進版權731項,輸出版權615項,引進和輸出的比率接近1:1。
據統計,2005年中國的圖書出版已經占中國傳媒產業細分市場的最大份額,約有36%。但是,在國外的書店,在超市,甚至在圖書館,在讀者所能接觸到的終端市場,卻不大能見到中國的圖書,能正確全麵地介紹中國的圖書就更是鳳毛麟角。所以中國的圖書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市場的任務還很艱巨。通過分析,我們看到,由於我國外文圖書生產規模小,缺乏適合國際圖書市場的產品,對國際市場研究不夠,以及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中國圖書在版權貿易和實物出口方麵的情況仍然不夠樂觀,特別是由於某些技術性的原因,使中國的圖書無法直接進入國外的銷售渠道,國外的讀者不能直接在市場上見到中國的圖書。
對於改善上述情形,我們做了什麼努力?並且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特別是我們應當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來推動呢?
國內外出版界的同人們或多或少地知道或者聽說過自2004年啟動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有些人已經有幸參與其中。這個計劃目前正在穩步運行。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通過資助翻譯費的形式,鼓勵外國出版商和出版機構出版發行與中國有關的圖書;向國外圖書館贈送關於中國的圖書等。今年在馬上要開幕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有一個比去年更大的展台來展覽介紹“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及所涉及的圖書,同時,相關的網站也已開通,希望能引起國內外出版界人士的興趣。
這個計劃資助出版的重點是那些能夠正確反映中國麵貌、能增進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的圖書。為推動“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實施,國務院新聞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成立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並已舉行過兩次會議。
工作小組成員單位是包括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在內的中國部分出版集團和出版社,共20家。工作小組實行議事辦事合一的工作機製,辦公室設在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辦公室根據工作小組的職能開展工作,負責與包括成員單位在內的國內外出版、發行機構的聯絡和溝通工作,及時收集並反饋國內外出版動態和版權需求信息,同時負責版權輸出目錄和樣書的征集,以及目錄的編印工作,對資助經費申請項目進行統一彙總,並負責本計劃實施情況的宣傳和推廣工作。
這個計劃的出發點,就是要努力把國際資源和國內資源、政府資源和企業資源、社會資源和自身資源凝聚結合起來,推動中國圖書融入世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為出版單位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平台。未來,將形成一個由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機製。我們將不斷豐富“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內容,加強對國際圖書市場的研究和重大選題的策劃,注意對人才的培養,重視同國外大出版機構的合作。我們將通過策劃和打造高質量的外向型文化產品,把“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做成“走出去”的名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