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生與書為伴(五)(2 / 3)

南方周末:中國的出版社在國外發展業績怎麼樣?

吳偉: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幾家出版社在國外設了出版機構,直接走出去。我們的外國專家顧問,還有當地的華人華僑,都給他們提了很多意見、建議,所以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們出了不少東西,什麼中國畫冊、西藏的畫冊,而且不賠錢了。再比如像人民衛生出版社,先在美國成立出版公司,接著就收購了加拿大戴克出版公司的醫學部分,然後又去美國收購小出版社,這樣等於有了一個本土化的出版平台,這樣的本土化可能是我們圖書出版“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就像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的原老總趙斌說的,出書和賣書就像廚房和餐廳,廚房離餐廳老遠老遠的,弄出的菜都涼了,或者那菜根本就不符合人家那口味。如果餐廳跟廚房離得近,你就可以隨時改良。因為有思維方式、話語體係和傳播方式的問題,所以我們新聞辦特別希望找一些有世界影響的人來寫中國,從而解決思維方式、話語體係和國際傳播的問題。

南方周末:比如庫恩寫《江澤民傳》、奈斯比特寫《中國大趨勢》那樣?

吳偉:我們希望這樣的書會慢慢越來越多。希望找到那些有影響的學者、作家,我們並不強加給你什麼觀念,而是請你來中國走走看看,你希望得到哪些幫助,你希望得到哪些資料,或者說你希望采訪誰、見見誰,深入了解情況,我們都可以幫助安排。你給他提供一點兒方便條件,他做起工作來就會更快一點兒、方便一點兒。我們沒有說你必須寫說明,必須怎麼寫,沒有這樣的要求。

奈斯比特寫《中國大趨勢》還真不是一時性起,更沒有走馬觀花,他關注中國幾十年,來了一百多次。最近這三年,他為了寫這本書,還專門成立了一個中國研究院,他是嚴肅認真的。《中國大趨勢》明年可能有很多國家的出版機構會購買版權,用不同的語言出版,哪個中國學者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比如,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裏麵提到3T:天安門、台灣、西藏。台灣他去過多次,北京他都來過一百多次了,唯獨沒去過西藏,他希望去。希望去我們就安排,你想看什麼就看吧,結果他看完了回來說,這是他生平最偉大的一次旅行。他覺得他眼睛看見的,不是西方媒體裏描述的那個樣子。

任何事情都有多麵性,不隻是兩麵。所以,對外宣傳中國,對外介紹中國,我們老說人家不理解我們,對我們有偏見。當然有他們的問題,沒來過中國,有意識形態的問題,有冷戰思維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有問題,一個是我們沒有說,也沒有做,有些事可能我們覺得這有什麼呢,不用說,恰恰那就是他們關心的事情。有的時候是我們說了,沒說好,說的不是他想要聽的。

南方周末:奈斯比特印象中的西藏是什麼樣的?“偉大的旅行”指的是什麼?

吳偉:奈斯比特這次到西藏,除了自己到社區基層采訪外,也與很多地方官員會見,幾次座談會上,很多官員都在那兒講結論,什麼多少年我們翻天覆地,我們現在生活好,我們宗教信仰自由,然後就一堆GDP。奈斯比特和妻子就有點著急,我也有點著急。我跟這些官員說,他們都是天天看《中國日報》的人,你不用給他講這些,他都能看得見,都能查得著,要講一點故事,或者回答他們的問題。

於是奈斯比特就問,去年“3.14”到底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那麼多人攻擊中國?去年“3.14”是從哲蚌寺開始的,剛好一位活佛就是哲蚌寺的,於是他就講,這麼多年因為黨的宗教政策好,宗教熱不斷升溫,信教的人就越來越多。拉薩是高僧大德聚集的地方,生活條件也好,吃穿用度都不用花錢,之外每年還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外地的人願意到拉薩來學經。他在寺院學習三四年,學完了之後他就不要走,就想入寺,那麼多人想入寺,寺院就承受不了啊,寺院就考試擇優錄用,一些考試沒通過的人,就開始鬧事。去年“3.14”,凡是正式注冊的喇嘛,凡是有正當工作的工人、農民,沒有上街的。上街的全都是那些閑散人員,農民不好好種地,喇嘛不好好念經,都是這樣的人。

奈斯比特聽懂了,他說,達賴喇嘛說過去他在的時候西藏是天堂,現在是地獄,有這樣的地獄嗎?奈斯比特說,為什麼達賴的威信在西方這麼高,西方人都說他好?為什麼班禪沒有人說他好?因為達賴老在西方說,西方人老能看見他,他看上去慈眉善目的,懂得西方人的說話方式,真的是很會說。我們不會說,甚至是不說,說得不好,所以,這樣的狀況必須要改變。

這次到西藏以後,我就更加覺得,西藏的故事很多,沒有講好。我們過去出的書,數字多,故事少。假倒不假,但它是結論式的。外國人說話肯定不這麼說,一定是先講一個故事,然後讓你自己得出結論。所以,咱們的這種敘述方式,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推廣中國的價值觀極其困難

南方周末:我們的圖書對外推廣怎麼走?是我們提供無償的版權還是給出版補助?

吳偉:在2004年之前,我們作過若幹嚐試。比如,我們跟外國出版商承諾,你們看好了哪本書,我們負責給你買版權,或者我們買了版權之後送給你,都不成功。他們覺得你們買了版權,你們不是要強加於我嗎?你們送我們版權算怎麼回事啊,他覺得你有強行推廣的意思。

後來到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法國圖書沙龍咱們是主賓國,新聞辦原來的老部長和作協老書記向我們建議,資助國外出版社,讓他們翻譯咱們的書。開始我們提供了一個三百本的書目,他們選了其中幾十本,有些是書目上的,有些不是書目上的,我們後來一並資助了七十種,真的是大獲成功。當時,希拉克到了中國展台,原來預計在那兒待七分鍾,結果在那兒看了四十幾分鍾。不光是總統喜歡,老百姓也喜歡,四五天的時間,三分之一的書就賣完了。2005年,我再去法國的時候,書全賣完了。我們覺得這條路是走得通的,我們給國外出版商一點翻譯費,錢不多,但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