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從事的對外出版工作,就是希望通過圖書搭建中國通向世界的橋梁,向世界說明中國。十幾年間,我參與組織策劃的圖書選題有多少,連我自己也數不清。但是,它們的去向我清楚,直接或間接地到了中外讀者,多數是外國讀者的手中,為外國人了解中國作出了貢獻。我送給奈斯比特先生的那本《中國辭典》,實際上是國情辭典,可以說是“一書在手,中國全有”了。我希望它能對奈斯比特先生撰寫《中國大趨勢》有所幫助。
特別要說幾句的是,近幾年,由中國政府倡導的,我為之嘔心瀝血、親曆親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已經在中外出版業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因為向世界推廣中國的圖書,我與很多國際出版大家成為好朋友,也與像奈斯比特先生這樣願意客觀公正地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知名作者成為朋友。
我希望在中外出版界以及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讓中國圖書走遍世界,讓外國讀者通過讀書了解中國,進而喜歡中國,熱愛中國。讓人類的溝通與交流沒有障礙,從而消除誤解,消滅戰爭,讓和諧世界不再遙遠。
不知道我的故事是否能讓奈斯比特先生和夫人滿意?我要謝謝他們二位讓我講故事,使我有機會將自己的前半生作了大致的梳理。
雖然我不知道奈斯比特夫婦對我的故事是否滿意,但我知道,與書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我,還將繼續下去。
書將伴隨我的終生。
§§§2、做中國圖書走向世界的推動者
采訪:中國網
時間:2007年8月29日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網。這裏是正在直播的“中國訪談,世界對話”。
圖書是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交往的一種渠道,中國人通過圖書了解了美國的海明威、俄國的普希金、法國的巴爾紮克、英國的莎士比亞。我們關注這些作品,關注這些作家的國度和文化,在中國了解世界的同時,我們也希望世界能夠了解中國,希望中國的圖書可以走向世界。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5年應運而生,作為該計劃的推廣者和倡導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副局長吳偉女士做客中國網,與我們聊一聊中國圖書走向世界之路。坐在我身邊的這位就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吳偉女士。
吳偉:非常高興來到這裏做訪談。
中國網:剛才我們談到“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現在大家非常關注,這個計劃是怎麼提出的呢?
吳偉:“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應該說起源於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當時,中國在法國搞“中國年”,中國圖書作為法國圖書沙龍主辦國的活動,我們希望在圖書沙龍上能有中國的圖書展出,於是就聯係到法國的出版機構,希望他們可以翻譯出版中國的圖書。
法國的出版社也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出版中國圖書可以得到我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資助,原計劃要翻譯出版100種圖書,因為時間關係執行了70種。在法國圖書沙龍四五天的時間裏,70種圖書每種印了兩三千本,他們在四五天的時間裏就銷售了三分之一。
開幕時,法國總統希拉克到中國展台,原定計劃隻停7分鍾。但看到這麼多法文版的中國圖書,他非常興奮,也非常喜歡,整整待了40多分鍾。而且從圖書銷售情況看,四五天的時間裏銷售三分之一,我們覺得中國的圖書在法國很受歡迎。由此我們想到,中國圖書不會隻是在法國受歡迎,在國外一定有讀者群。
由此,我們希望把法國的經驗推廣到全世界。2005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正式有了名字,2004年時還沒有這個名稱。2005年開始實施這個計劃時,希望有組織保障,於是開始籌備成立由20家組成的工作小組,這20家成員單位選擇的標準是“走出去”走得好的出版集團和出版社。比如,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和中國科學出版集團,以及北大、清華、北語,等等。
中國網:這不是一成不變的。
吳偉:是這樣的。工作小組成立之初,我就在不同場合講過這個話。不是工作小組的成員做得好的可以隨時加入進來,做得不好的成員也有退出機製。
今年年初,我們開工作小組第三次會議時,有八家出版集團和出版社成為新的成員單位。當然,現在還有若幹出版集團和出版社在外麵排隊。因為這個工作小組不僅僅是榮譽單位,我們希望這個工作小組成為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先鋒隊,能夠保持它的先進性。
所以,成員單位今後可能還會更多一些,但是不會無限擴大。退出機製現在執行和操作起來有點難度。
中國網:您剛才為我們介紹了計劃誕生的一些背景,這些單位是先鋒隊,不隻是一個榮譽單位這麼簡單,比如印刷、發行、推廣這些實際操作起來有什麼措施呢?
吳偉:“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工作小組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牽頭的計劃,已經納入“十一五”文化發展重大工程,我們要把這個工程作為一個名牌工程。這就需要這些成員單位切實把這些工作落在實處。
一方麵是政府要搭建平台,要搭建兩個平台。一個是版權貿易的平台,一個是實物出口的平台。這個工作小組成立以後,各個成員單位要有配套措施,除了政府拿錢資助翻譯、出版中國的圖書之外,各個成員單位自己也都有一係列配套政策和獎勵政策。比如說,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做“走出去”的事,每年拿出錢獎勵“走出去”的個人和“走出去”的單位。各個集團下麵有很多出版社也做這些事。
中國網:比如我們想讓圖書“走出去”,在國外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我們自己摸索了什麼經驗?
吳偉:我們曾經嚐試過各種辦法,比如原來我們希望政府出錢,把出版社的版權買過來,贈送給國外。實踐證明,這種辦法國外不大接受。類似這種資助出版的做法國外很多國家都是這麼做的,比如美國、英國、法國等等都有類似的做法。
其中做得比較成功的是法國。法國不僅做得早,從1991年開始,做得還很人性化,在中國叫“傅雷計劃”,在俄羅斯叫“普希金計劃”,在西班牙叫“塞萬提斯計劃”,在印度叫“泰戈爾計劃”。在屬地國找一個該屬地國家非常熟悉的名稱做這個事,就特別有親和感,讓人容易接受。
法國從1991年到去年也就是2006年的15年間,資助中國翻譯出版法國的書有600多種,我們“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兩三年間就有300種。所以,我們的計劃推進還是比較迅速的,也很穩定。因為年年都在遞增,我為這個計劃的實施順利感到很欣慰和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