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攝影家慧眼照西藏
因為想要聽到更多的故事,我的同事、正在援藏現任西藏外宣辦副主任的劉萱,幫我們聯係了一位歌唱家、一位作家和一位攝影家。他們的故事都可以獨立成章。我先把父子攝影家的故事講給大家。
所謂父子攝影家是指德木.丹增加措和德木.旺久多吉。父親丹增加措是西藏著名的上層愛國人士,清朝冊封的四大呼圖克圖之一,在藏傳佛教界的地位很高,其前世第四世德木阿羌.格列堅讚曾隨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覲見過清朝順治皇帝,六世德木阿旺.江白德勒加措在攝政期間,被清朝皇帝封為弘揚佛法攝政西藏的諾門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丹增加措開倉資助進藏解放軍,此後先後擔任西藏軍區編審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常務理事等職。因為興趣廣泛,特別是巧遇尼泊爾攝影師,使得其攝影興趣伴隨終生,並因此留下了大量反映舊西藏的照片資料,為我們了解西藏的社會風情、傳統文化及僧俗生活,特別是貴族生活,提供了直觀的影像。
丹增加措的兒子旺久多吉出生於1949年,他從能夠攝影開始,記錄的就是一個新西藏,從中更多看到的是西藏日新月異的變化。
來與我們見麵的是旺久多吉,他帶來了他與父親的攝影集《慧眼照西藏——父子攝影師眼中的西藏1925—2005》。旺久多吉一邊翻著這本畫冊,一邊講他和父親及家人的故事。奈斯比特夫婦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問點有興趣的問題。因為時間不夠,他們隻能眼巴巴地看著我。我讀懂了他們的意思,影集隻有中文,他們希望看到英文,他們說,對這個故事有興趣的絕不僅限於他們。我答應與作者和出版社協商,盡快把它譯成英文。
由此,我更加堅定了用故事說西藏的決心。我們過去出版了大量介紹西藏基本情況的圖書和畫冊,通常都是見物不見人,缺乏吸引人的故事。因此,外國人讀不懂、不愛讀就不足為奇了。
與學者座談
看到我們的日程表上有與西藏社科院的學者座談項目時,奈斯比特很高興,也很期待,反複問我都有什麼人參加,是研究什麼專業的。我回答,院長帶領幾位各領域的研究人員,包您滿意。
9月7日下午3:30,我們準時到達社科院。王副院長在樓下迎接,原來寫西藏的二元社會結構的孫勇,算是半個熟人吧,現在成了社科院的書記兼副院長,今天就是他領銜接待我們。
孫勇對奈斯比特並不陌生,早年間就讀過他的《大趨勢》,並且說他在阿裏的一個教師家裏也看見過這本書,可見奈斯比特在中國的高知名度。但他說的《中國大趨勢》已經在拉薩脫銷,雖然很讓他們夫婦受用,我卻覺得不大可能。因為我們來拉薩前此書剛剛上市,到拉薩的可能性極小,連《中國日報》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周之前的,更何況書。不知是誰給書記謊報了軍情。
西藏社科院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讓我驚奇的是參加座談的竟有兩位藏族學者可用英語與他們夫婦直接交談,並且十分流利自然,完全不像事先準備好的。兩位都是人類學博士,都有在國外學習的經曆,他們自己沒有介紹。我後來才知道,他們都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戈斯坦的學生,一位叫達瓦次仁,一位叫班覺。我問孫勇,社科院能用英語直接演講交流的有多少人,他說有十幾位。看著他們毫無障礙地講著生態保護、氣候問題時,我心生感慨,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西藏社科院已經今非昔比了。
孫勇書記的最後幾句話引起我們大家的共鳴,現代化是人類的選擇,西藏也不例外。西藏的大趨勢就是要融入世界,與世界共同進步。
在隔天參觀農戶家的時候,驗證了這種說法。據西平講,這兩個農民家庭是很一般的,但從家中的陳設能看出生活的殷實。樸實的農民說,現在的政策好,隻要他們努力,就一定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奈斯比特尤其喜歡這句話,隻要努力,任何事情都不難辦到。
用英語講藏醫
9月9日上午11:00從佛協出來,就到了藏醫院。長得頗像漢族卻是地道的日喀則藏族的占堆院長和穿著白大褂的次旺丹巴主任在門口迎接我們。
據占堆院長介紹,藏醫院有93年的曆史,起初,不僅有藏醫,還有天文曆算。民主改革前以醫院為主,民主改革後醫院還兼教學。現在的醫院分為三部分,門診部、住院部和藥廠。藥廠主要為醫院服務,大概生產350多種藥,有中成藥,丸、散、湯劑,部分藥品進入市場。院長簡單介紹情況後,次旺丹巴主任開始講藏醫的原理。難得的是他能用我們都聽得懂的英語,這比在社科院更讓我驚奇。藏醫也聽不少人講過,但像他這樣講得如此簡明、生動、有趣,還是頭一次。真希望他能將此生動的講解變成文字,那麼,傳播力將大大提高。就我的英語聽力和理解力,大致明白了他的說法:
他指著麵前的三幅掛圖,描述了人體內存在的三大因素、七種物質和三種排泄物,認為它們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三大因素中的隆是氣,聚集在腦髓、肺和骨骼裏,主管呼吸、循環、感覺、運動;赤巴是火,分散在肝髒和血液中,促進消化、吸收及熱能和智慧的產生;培根是水和土,存在於脾、胃、膀胱內,可以調節消化及水分代謝,影響人的體重和性情。七種物質包括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們均可在赤巴產生的熱能作用下,漸變成“精華”,“精華”散布全身,使人發育、成長,保持健康。三種排泄物包括糞便、尿和汗,可以通過它們將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隆、赤巴、培根既被用來解釋人的生理活動,還被用於區分人的類型。根據身材、膚色、性格特點,人被區分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和各種混合型。隆型的人身材窈窕、膚色微黑、性情活潑,特點是多愁善感、性欲旺盛、喜好娛樂;赤巴型的人身材適中、膚色微黃、性情急躁,特點是才智聰明、嫉妒心強、喜好爭鬥;培根型的人身材魁梧、膚色白潤、性情溫和,特點是舉止穩重、胸有成竹、喜好嫻靜。《掛圖》反映出,疾病的內因決定於人的類型和年齡,外因則主要是季節、氣候、環境、起居和飲食的變化。三大因素、七種物質、三種排泄物平衡失調,均可導致疾病。
聽完他的講解,我們都不由得把手伸出來,想讓次旺丹巴醫生給把把脈,尤其是奈斯比特夫婦。但時間實在是太晚了,隻能留待下次了。
我想,好故事太多,不能一次講完,也留待下次吧。
§§§32、“感知”以色列
2009年10月,一陣陣濃鬱的中國風吹拂著這片既古老、蒼涼又現代、繁榮的土地。為期19天的“感知中國.以色列行”活動在這裏成功舉辦。
我們常說,外國人不了解我們,細想想,我們又了解多少外國?一個重要的事實是,除歐美之外,我們對很多國家也了解甚少。我是第一次踏上地中海東岸這片神奇的土地,此前,想象中的以色列,是戰火、硝煙,當然還有經濟發達。但當我從法蘭克福乘四個小時飛機抵臨特拉維夫機場時,看到浩瀚的大沙漠裏藍寶石一樣生動的湖泊,很快就被這裏的安靜、祥和所感動。
如果不是路邊偶見的一卷卷鐵絲網、一堆堆石塊(聽翻譯說,那些東西是為了一旦發生戰爭做路障用的),很難想象這裏曾經或可能要發生什麼。
耶路撒冷是一座被毀壞了27次的城市,兩千年前,人們還沒有炸彈可使用,也沒有破壞力強的工具,仇恨使得人們用石頭砸石頭,城堡被毀之後還用犁犁了一遍,就是這樣,27次的毀壞,第28次又獲得重生。不由得感慨這是一個多麼頑強的民族!哭牆前,很多人抱著《聖經》,還有抱著小孩、舉著《聖經》的婦女,一邊哭一邊念,然後寫張紙條放在牆縫裏,希望上帝能聽見他們對和平的祈求吧。
以色列是一個隻有600多萬人口,麵積僅為2.4萬平方公裏的小國,但卻是一個GNP(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7萬美元,位居世界前列的經濟、科技、軍事強國。我們住的地方在海邊,寧靜,與中國海濱城市沒有太大區別,晚上有人喝啤酒、聊天。“感知中國”活動讓這裏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