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多久,馬克思又到訪中國,我們在王府飯店見麵。他拿來了外國專家的名單,並且說這些人非常願意做我們的顧問,幫助中國圖書“走出去”。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還沒把聘書做好,馬克思已經辭職。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埋頭苦幹、不肯苟且的精神。而德國人的認真也世界聞名。貝塔斯曼集團現在雖然業務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業務涵蓋廣播電視、圖書出版、雜誌報紙出版、印刷和媒體服務、圖書和音樂俱樂部等,但作為德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型公司之一,我想德國性格仍是其企業文化的重要特點,我從馬克思身上就看到了這點。
雖然我們沒再見過麵,但是,馬克思的熱情、認真、負責任,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遺產”不僅有他推薦的幾位專家,還有我對貝塔斯曼的好印象,以至於我與他的繼任、領導、下屬、同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我曾經請貝塔斯曼的朋友給馬克思帶過問候,盡管他沒能成為我們名義上的顧問,沒能拿到我們的聘書,但是,在我的心裏,他始終是我們的第一位顧問。如果馬克思能夠看到我的這段文字,我還要說一句,將來無論是你到中國來,還是我到美國去,希望我們還能見麵。除了書,我們還應該有人類共有的普世語言。
希望馬克思順心順利。
§§§9、東方書店的山田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更多。人們通常喜歡把中、日、韓三國放在一起,比較哪些相同、哪些相近,又有哪些不同。韓國有一個漫畫家叫李元馥,他的漫畫書把三個國家的人好好地比較了一下,有些特點我很以為然。比如,三國同屬於漢字文化圈,都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都用筷子吃飯,等等。盡管如此,飲食的不同決定了筷子的長短不一。中國人睡覺在床上,日本人和韓國人雖然睡在看似一樣的榻榻米上,但在韓國卻叫做“地炕”,並且在下麵燒火取暖。我不是比較學家,但在與他們接觸時,有時會下意識地加以比較。比如見到韓國人時,我會想,他們像中國人,也像日本人,那麼,是更像中國人呢,還是更像日本人?同樣,與日本人打交道時,也會有同樣的遐想。我不知道韓國和日本朋友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若真如此,在見麵時,我們互相打量,心中暗自比較,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中日之間的恩恩怨怨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甲午戰爭,清朝大敗,割地賠款;“二戰”中,日本入侵中國,南京大屠殺,細菌戰,“三光”政策,有記載的中國死亡人數是3000萬。雖然中國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我們放棄了戰爭賠償,就是希望中日友好。老一輩的日本人感念中國的友好,敦促日本政府做了許多促進中日友好之舉。日本東方書店的老社長福島正和當屬這老一輩之列。我們見過多次,我對其堅持不懈地維護中日友好並為之所作的努力深感欽佩。因為年齡原因,福島退休後,將東方書店出版社社長的位子交給了山田。
東方書店出版社,應該是以賣書為主,以出書為輔。國外有許多這樣的書店兼出版社。東方書店出版社在日本不是大出版社,但以出版中國主題的圖書見長。對山田社長,我們也並不陌生,因為每次老社長福島訪華時,相隨的總有他。隻是因為在老社長的光環下,他不大表現自己,從不多言多語,所以不大引人注目。我見過的多數日本人好像都很內斂,無論是在東京的大街上還是地鐵裏,日本人從不大聲說話,連打手機都是捂著嘴低聲細語,生怕打擾別人似的,與我們在電影裏見過的日本軍人反差很大。真正認識山田是在其任社長後的數次訪華活動中,我們才有了較多的溝通。
每次山田來京,我們都要在一起坐坐,他仍然不太愛講話,但要緊的事一點兒也不怠慢。在成為“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的外國顧問後,他每次來京,我們的談話就不僅是東方書店自己怎樣翻譯出版中國的圖書,也要講講整個日本書業的狀況,講講中國主題的圖書在日本的出版情況,也介紹寫出暢銷書的作家。山田的談話有數據也有案例,在其位謀其政,他是認真履行顧問職責的人。
人們都說,日本人精細,日本的產品精致、耐用,早些時候,我們寧願多花些錢也要買日產的電器。為什麼?恐怕與他們的責任心和對自己工作的精益求精有關。山田的東方出版社也是如此,他們出的書不多,但是都很好,本本都是精品。在日本書業不大景氣的今天,他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特別是在中日關係發生磕磕絆絆的時候,他們能夠一如既往地為中日友好而努力,就屬不易了。
日本東方書店
東方書店於1951年成立,現為日本最大的出版發行有關中國圖書的專門書店,其中文書刊的銷售量約占日本中文書刊市場的一半。業務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在日本發行中國的書刊,二是出版發行有關中國的學術類和漢語教學類圖書。
§§§10、美國大男孩
但願布賴恩看到我這段文字時不要詫異,這確實是我見到他第一麵的印象,並且印象一直持續到今天。
貝塔斯曼的讀者俱樂部有著悠久的曆史,發源於歐洲,進而擴展至世界,其模式最初應該是先進的,這種先進的模式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不然不會擴張得那麼快。因為有了這種直接為讀者服務的會員製模式,貝塔斯曼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傳媒集團之一。雖然貝塔斯曼最終在2008年關閉了中國的讀者俱樂部,但並不說明他們不努力或者“水土不服”。按照中國業界的說法,是因為沒有“與時俱進”,沒有適時地利用互聯網,開展網上售書業務,錯過了一個產業升級和進一步擴張的機會。有人說,當年如果貝塔斯曼出手,可能就沒有後來的亞馬遜、卓越,更別說當當了。當然,曆史不可能逆轉,就是重新來過,對有些人來說,也可能會跌倒在同一塊石頭上。
布賴恩是貝塔斯曼上海地區的主管,也應該算中國地區的主管,實事求是地說,他是努力的,對中國的情況也算熟悉,重要原因是娶了一位中國太太。為了迎接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我與遼寧出版集團商量,希望有兩本這樣的書——讓中國人了解世界,讓外國人了解中國,類似於普及性的讀本,不是簡單的穿衣戴帽、握手送禮等一般性禮儀教育,更側重的是文化的差異帶來的言行舉止的不同。《在同一世界——麵對外國人101題》,請我們新聞辦的老主任趙啟正撰稿。以他豐富的外交與外宣經驗,能夠告訴國人怎樣得體地麵對外國人。在討論《與中國人交往的101個故事》的作者時,我希望找到一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遼寧出版集團推薦布賴恩,不僅是因為他對中國的了解,同樣重要的是,他有一位西方文化背景很深的中國太太。出版社請他們夫婦二人與我見麵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