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利蘭通過試驗研究,歸納出三大類社會性需要:對成就的需要、對權力的需要和對社交的需要。
1.對成就的需要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主要特征:(1)有個人承擔責任、尋求答案的需要;(2)尋求挑戰,趨向於尋求適度困難的目標,即既有風險,但又是現實的、能達到的目標;(3)需要具體的即時的反饋;(4)對工作熱忱,執著於所從事的工作。
麥克利蘭對企業家的成就激勵作了廣泛的調查。所謂成就激勵即是想按高標準行事的願望,或要在競爭環境中取勝的願望。麥克利蘭發現,盡管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有“做出成就的動機”,但在美國總人口中隻有十分之一的人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成就欲。人們事業心的強弱取決於個人的童年生活、個人和職業上的經曆,以及工作單位的類型。
2.對權力的需要
主要指對影響力的向往,或對個人與群體有影響的願望。麥克利蘭發現,具有高度權力欲的人對施加影響和控製他人表現出極大的關切。這類人的主要行為特征有:(1)尋求領導者的地位,要求取得、行使並保持權力,或影響他人;(2)好爭辯,直率,很健談,頭腦冷靜並善於提出要求;(3)樂於同他人競爭,使他人服從自己的支配,喜演講,愛教訓人。
3.對社交的需要
社交需要是指希望和他人建立親近和睦關係的願望。有高度社交需要的人,其特征如下:(1)尋求建立並保持和他人的友誼和親密的感情關係;(2)希望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好感;(3)樂於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以尋求知心朋友;(4)樂於幫助和安慰危難中的夥伴。
實際上,人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以上三種動機,但各種需要的強弱程度則因人而異。麥克利蘭早期的許多著作都強調了成就需要對工商界人士的重要性。他認為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對單位和國家都有重要作用。單位中這類人越多,其發展就越快,獲利也就越多。他還發現成就激勵在小單位更普遍。此外,人的成就激勵是可以通過教學逐步發展的,甚至對於身處不同文化環境的人們也可同樣傳授。
怎樣才能增進個人的成就需要呢?麥克利蘭提出了四個辦法:(1)以成功人士為楷模,有意識地宣傳取得高成就的人的形象。如果某人周圍的人都取得了成功,就會刺激起他也想取得成功的動機。(2)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饋,每過一個階段,對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應加以肯定,對每次成功都給予一定的獎勵。(3)改變自我觀感。通過增強人的自信,促使人們設想每個人通過努力都能取得成功,從而改變自身的形象,成為一個有高度事業心和責任心的人。(4)控製遐想。經常用正麵的思想鼓勵自己,當人處於緊張狀態時,可采用不斷和自己對話的方式來克服消極的意識。
麥克利蘭以後的研究又發現,權力需要對管理人員來說是最重要的。最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權力需要、適度成就需要和低度社交需要的人。
綜合馬斯洛、赫茨伯格以及麥克利蘭等人關於需要的分類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影響人類行為的需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1.需要的多樣性
人類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可有多種不同的需要;即使在同一時期,也可存在著好幾種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
2.需要的層次性
馬斯洛認為,支配人們行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當低一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
但是我們認為,研究需要的目的是指導管理者如何改變和引導人們的行為,我們對需要的研究是從如何影響人的行為這個角度來進行的,而決定或左右人的行為的又是人們感覺到最迫切的需要,因此,需要的層次應該是由其迫切性來決定的。這就是說,人雖然有多種需要,但這些需要並不是在同時以同樣的程度來影響人們的行為的。在一定時期,隻有那些表現最強烈、感受最迫切的動機影響人們的行為。對於不同的人在同一時期,或對於同一人在不同的時期,感受到最強烈的需要類型是不一樣的。因此,有多少種類型的需要,就會有多少種層次不同的需要結構。
3.需要的潛在性
需要的潛在性是決定需要是否迫切的原因之一。人們在一生中可能存在多種需要,但這些需要並非隨時地全部被他們的主體所感知,所認識。有許多需要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著的。隻是到了一定時刻,由於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發生了變化,人們才發現、才感覺到這些需要。
4.需要的可變性
需要的可變性是指需要的迫切性,從而需要的層次結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原因可以有兩個:(1)原來迫切的需要,通過某種活動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緊張已經消除,需要的迫切性也隨之而減弱;(2)是由於外界環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對自己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的迫切性的認識,使一些原來迫切的需要現在“退居二線”,而一些原來不很迫切的需要現在成為影響人們行為的迫切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