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激勵的過程理論
這種理論解釋激勵是如何發生的,它為管理者提供一種分析工具,使他們能夠理解並管理下屬的激勵狀態。其中,期望理論和公平理論都鼓勵管理者從下屬的角度進行思考,斟酌自己的決策,以便在各種不同的具體環境中發揮下屬的作用。
(三)激勵的目標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行為是目標的函數。他們認為能導致滿意結果的行為將有可能再發生,而導致不滿意結果的行為則不大可能再發生。因此,建立目標是一種激勵下屬工作表現的有效管理技術。那些為下屬(或者和下屬一起)建立目標的管理者比不建立目標的管理者可以獲得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此外,研究表明,這種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具有挑戰性的,而且是可以達到的,並伴隨著反饋的。雖然建立目標在不同的下屬中會得到不同的效果,但是,隻要正確地使用這種技術,它一般都會改進下屬的工作表現。
三、激勵原理
激勵是針對人的行為動機而進行的工作。單位領導者通過激勵使下屬認識到,用那種符合要求的方式去做需要他們做的事會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滿足,從而表現出符合組織需要的行為。為了進行有效的激勵,收到預期的效果,領導者必須了解人的行為規律,知道下屬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產生以後會發生何種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和條件有何特點,等等。
行為科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而動機則是由需要引起的。當人們有了某種需要且未得到滿足之前,就會處在一種不安和緊張狀態之中,從而成為幹某件事的內在驅動力。心理學上把這種驅動力叫做動機。動機產生以後,人們就會尋找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而一旦目標確定,就會進行滿足需要的活動。如果活動的結果未使需要得到滿足,則會出現三種情況:(1)目標不變,重新努力;(2)降低目標要求,即降低要求得到滿足的檔次;(3)變更目標,從事別種活動,以滿足相同或類似的需要。如果活動的結果使作為活動原動力的需要得到滿足,則人們往往會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確定新的目標,進行新的活動。因此,從需要到目標,人的行為過程是一個周而複始、不斷進行、不斷升華的循環。
上述分析表明: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基礎;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誘發不同的行為;本期行為的結果會使人們產生新的需要,從而影響下期行為。領導者要正確地引導人們的行為,必須:(1)分析需要的類型和特點;(2)研究需要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以及影響程度是如何決定的;(3)探索如何正確評價人們的行為結果,並據此予以公正的報酬,以使人們保持積極、合理的行為,或改正消極、不合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