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被領導者關係領導活動的成敗。社會發展離不開人的活動,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係形成促進社會發展的“總的合力”,正是這種“總的合力”使社會曆史發展“像自然過程一樣”進行。而作為被領導者的人民群眾及其社會活動便是“總的合力”中的“動力”部分,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在曆史唯物主義產生之前,英雄史觀長期占統治地位,托馬斯· 卡萊爾在 《論英雄》和 《英雄崇拜和曆史上的英雄詩》 中都談到“不相信偉大人物是他本人渺小的最佳證據”。他認為全世界的曆史也就是偉人們——詩人、先知、牧師和國王們的傳記。克勞塞維茨在世界軍事科學史上首次提出“人民戰爭”概念,並將其作為係統理論正式納入自己的戰爭學說體係中,指出:“因為民眾中蘊藏著取得戰爭勝利的巨大力量,民眾是戰爭威力最深厚的根源。民眾是戰爭人力的源泉,民眾是戰爭物力的源泉,民眾是戰爭財力的源泉,民眾是戰爭勝負的精神力量之本。”然而,在他那裏,人民戰爭仍隻是正規軍作戰的輔助手段,人民群眾並沒有被視為戰爭的真正主體。馬克思的認識則前進了一大步,指出,“事實上,反對拿破侖第一的普魯士人民戰爭,在勇敢的費裏德裏希——威廉三世看來,簡直是一個真正的眼中釘。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圖而不按照聖諭作戰,使費裏德裏希——威廉三世感到很傷腦筋。”恩格斯也曾說過:“君主國當然決不敢進行革命的戰爭,決不敢發動全民起義和實行革命恐怖。它寧可跟自己的最凶惡的但出身相同的敵人講和,而不願同人民聯合。”毛澤東在這方麵的論述最為全麵和深刻。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就提出:“人民這個條件,對於紅軍是最重要的條件”。之後又提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在 《論持久戰》 一書中他更進一步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麵對擁有原子彈的世界頭號軍事強國,毛澤東一再強調,“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在曆史上的作用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創造者;其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其三,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製度的決定力量。正是通過這些作用,毛澤東才得出結論:“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當然,人民群眾的這種作用又受到領袖人物的製約,他們必須在與領袖人物的相互作用中推動曆史前進。其實,對群眾作用的肯定本身,就內在地包含了對領袖個人作用的肯定。首先,領導者影響追隨者,追隨者也影響領導者行為;其次,這種相互關係在本質上是相互作用的;最後,追隨者將他們的個性、技能、能力、動機(如需要、願望、喜好、期望)、偏見和個人曆史帶入領導環境中。這些追隨者品行部分地決定了領導者為產生影響而作出的努力的效果。也就是說,追隨者的特征會調整領導者與最終結果之間的關係。
三、領導環境
1.領導環境概述
領導環境又稱情境,是領導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領導實踐中,領導環境問題不僅製約著領導效能的高低,而且決定領導工作的成敗。
環境或情境是指影響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在時間、空間、條件和因素,一般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領導環境是指除了領導者自身因素以外的,影響領導者從事領導活動的一切時間、空間、條件和因素。
按係統論觀點,領導係統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的用以實現特定功能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其各部分之間相互關聯,共同組成一個係統來實現組織目標。作為開放係統,領導係統與外部環境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環境向它輸入,它又向環境輸出,這些輸入與輸出以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方式來影響環境,它們同時為環境所影響。“組織不是個人的全部世界,它不是個社會。人們必須盡其他的社會職責;再說,社會已經用各種方式塑造了人,而這些方式影響著他們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一個男子具有婚姻狀況、種族特征、宗教屬性、獨特性格及朋友等等,每天人們帶著社會的影響進入組織。”組織行為學家霍曼認為,組織是由外部環境係統和內部係統組成,而這兩個係統又彼此獨立和相互作用。塞茲尼克也認為,組織是一個動態係統,它不斷變化著,以適應來自係統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壓力。英國學者艾默裏和特裏斯更認為,組織是一個社會技術係統,技術子係統包括任務、工具、設備和操作技術,社會子係統則由組織成員構成,這兩個子係統即互相作用又相互獨立。技術子係統影響著組織的輸入與輸出,社會子係統則決定著技術應用的效率與效果,第三個子係統——組織結構,則是連接這兩個子係統的紐帶。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任何組織都是一個開放係統,領導組織也不例外,在一個開放係統中從事領導活動,不僅要受到內部環境的製約,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必須把領導活動置於一定的環境中進行考察,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處理。
2.領導環境的特征
(1)客觀性。領導環境是獨立於領導者之外的客觀存在,不依領導者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為此,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應以審慎、求實的態度去認識和把握環境。
(2)差異性。領導環境是有差異的。首先,這種差異表現在環境性質的多樣性上,如存在政治的、經濟的、自然的、技術的、精神的、文化的等多種多樣的環境。其次,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對輔導活動的作用上,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有的起關鍵作用,有的則起輔助作用;有的起直接作用,有的起間接作用。最後,這種差異性還表現在作用的方向上,有的環境對領導工作起支持、積極作用,有的則起消極、阻礙作用。總之,認識領導環境的差異性,分清其性質和作用,就能采取不同的對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複雜性。領導環境是複雜的。首先,環境自身的某些界限難以劃分,常常相互交叉。其次,當環境與領導者結合時更是錯綜複雜,同一環境對不同的領導者作用可能截然相反,不同的環境可能造成同一結果。最後,領導環境中還包括人的因素在內,而人是有思想、有欲望、有情感的,還會出現假象,這一切使領導活動更為複雜。
(4)多變性。領導環境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有許多難以預料的、不確定的事情會經常發生,因此,領導者必須具有一定應變能力,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5)可塑性。環境是客觀的,但並不是說人們在環境麵前無能為力,領導者不僅要認識環境,還要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當然,這種改造絕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要在認識和把握環境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推動環境朝著有利於領導活動的方向發展。
3.領導環境的分類:
(1)按領導環境性質劃分,可以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等等。
(2)按領導環境的範圍劃分,可以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3)按領導環境的作用劃分,可以劃分為有利環境和不利環境。
(4)按領導環境可控程度劃分,可以劃分為可控環境和不可控環境。
(5)按領導環境在領導係統中的地位劃分,可以劃分為宏觀領導環境和微觀領導環境。
總之,隻有掌握了領導環境的含義、特征和分類,摸索其規律,才能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把握工作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