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領導者
1.對領導者概念的解讀
領導者是領導活動的主體,是指在領導活動中通過指揮、協調,以決策行為引導被領導者向著既定目標努力的、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集體。
中國有句諺語,叫作“不是領頭雁的叫聲而是它的行動,帶領群雁飛行並使它們追隨著它。”指出了領導者就是領頭雁。關於領導者還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即“推動帆船前進的,不是帆,而是看不見的風。”實際上領導者就是推動帆船前進的風。《聖經》也把領導者比作“牧羊人”。著名領導學大師約翰· 艾德爾專門探討了領導者問題,指出,在盎格魯—撒克遜語中,詞語“lead”、“leader”和“leadership”的共同詞根是“laed”,意思是“小徑”或“道路”。而這兩個詞根又由動詞“leaden”演變而來,是“旅行”或“走開”的意思。盎格魯—撒克遜人後來又將它的意思延伸到“人們沿著小徑或道路旅行”。而海員們也把它用於指代一艘輪船在海中航行的過程。“領導者”的原始含義就是指明方向的人。在陸地上,他一般會走在前麵引路,按我們通常的話說,領導者的這種行為就是“帶頭”,在海上,就是領航員和舵手。在古希臘語中,領導者被稱為“hegemon”,很可能就是公路或旅途的共同的形象描述。在羅馬語中,領導者被稱為“dux”。而在拉丁語中,領導者被稱為“goremor”,其字麵意思就是船上的舵手。英語中“領導者”一詞是由撒克遜人從北歐帶到大不列顛島的,總的說來,是道路或旅程的形象描述。法國人則使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描述詞語來表述領導者,即“人體的頭部”(這也算是把領導者稱為“首腦”或“頭頭”的最初來源吧,艾德爾指出,“頭部”和“旅途”這兩種隱喻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前者是垂直的,後者則是水平的。頭部位於身體的頂部,是身體最重要的部分。這種形象自然而然地使人們想到這種比喻性語言裏,離開地麵比較高的東西往往被認為更加重要或是更有意義。這可能也是曆史上一直存在一種預想,即認為領導者應該是高個子的原因。
2.領導者的特點
領導者之所以能成為“領路人”,是因為他因具有與眾不同的能力而地位上具有不同於其他社會成員的特征。
(1)擁有領導職務。領導職務是領導者行使領導權力、履行領導職責的身份。無論什麼社會,要實現領導目標都不能沒有職務,通過職務可以顯示領導者的地位和身份,才能調動被領導者。可見,職務是領導者聯係被領導者的紐帶。領導職務在不同的領導層次和領域具有不同的級別和業務性質。在層次上,分為上層、中層和基層;從領域和業務上,不同的領域,職務的名稱也不一樣。不同的職務代表著不同的權力,職務的高低反映著權力的大小,人們追逐權力主要是通過對職務的爭奪表現出來的,有的人不擇手段,但更多的人還是靠其與眾不同的才能,對後者來說,領導職務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手段。前聯合國秘書長丹格· 哈馬舍爾德就說過:“你的職位從未授權你發號施令。它隻是使你承擔一種任務,即能以恰當的方式使其他人能夠沒有屈辱感地接受你。”
(2)負有領導責任。這也是任何社會領導者共同具有的,所以領導者又叫負責人。這裏的“負”是指領導者對履行的職能承擔後果,即履行職能不好便被追究責任。丘吉爾指出:“偉大的代價是責任”,職位實際上是第二位的。由於領導者關係到追隨者的前途和組織的命運,因而決策必須謹慎,而一旦失誤就必須承擔責任,隻當“負責人”而“不負責任”就是失職。
(3)擁有領導權力。領導權力是一種有目的的影響和改變他人思想和行為的能力和力量。領導者的職務和責任都要通過權力的行使才能體現,而領導者的作為也隻有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才能實現。要有作為必須獲得權力,所以,拿破侖才鞭策部下說:“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兵”。尼克鬆也直言不諱地說:“我是要當總統的,我曾為取得這一職務而奮鬥過,為保住這一職務而苦戰過,我的大部分時間是當總統中得到快樂。”所以,領袖們不過是把追求權力作為實現自己崇高目標的一種過渡手段。把權力作為牟取私利的工具是對權利的誤解和濫用。
作為領導者隻有了解上述特征,才能正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務,責任和權力,而不是把自己混同於普通群眾。
3.領導者的作用
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的作用就是“領路”和“引航”。
許多思想家都談論過領袖任務的曆史作用。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善人為幫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墨子提出,隻有全國效法國君,就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在西方,關於領導者問題的一個著名隱喻就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這個故事在英語世界中接近於有關領導過程的核心內涵,荷馬和蘇格拉底都曾借助這個隱喻性的故事提出了領導者應該滿足他們所領導的人們的需要的觀點。艾德爾在 《卓越領導》 一書中專門舉了大衛王的例子。大衛王作為家裏最小的孩子,負責看管家裏的羊群,為了救羊,曾與獅子和熊搏鬥。在一次與腓力基人的遭遇戰中,他用牧羊人的擲石器打敗了敵人,最後被以色列人推舉為國王,他們對大衛說:“上帝對你說:你應該是我們以色列人民的牧羊人,你應該是我們所有以色列人民的君主。”牧羊人後來也成為團結的象征。《聖經》 上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說法印證了這一點,即“我打倒了牧羊人,羊群就會被驅散”。耶穌也曾說過:“我是一個好的牧羊人”。當然,與所有的類比或隱喻一樣,用牧羊人和羊群的例子來比喻對人的領導也有一個界限,因為人和羊之間畢竟存在相當多的不同之處,但領導過程的核心理念基本上都體現在裏麵了,一個優秀的牧羊人很擅長呼喚他的羊群,並給予它們方向感和嗬護。艾德爾進而提出,牧羊人必須對羊群中三種潛在的需求作出反應:第一,羊群需要找到食物,因此牧羊人會引導羊群前往它們渴望的目的地;第二,牧羊人要保持羊群的凝聚力並使整體和諧平靜;最後,牧羊人要滿足羊群中每隻羊的個體需求。好的牧羊人知道每隻羊的名字,不管是山羊還是綿羊。他還必須確保能夠找到合適的食物和足夠的水。而當羊被荊棘刺傷時,他還要為它們的傷口塗油;當羊生病時,他必須悉心照顧直到它恢複體力。伏爾泰說過:“一個仁慈的國王是上蒼賜給大地的最好禮物。”馬基雅維利在 《君主論》 中也談到了領導者的這一“領路人”作用:一個城邦沒有“碰巧遇見一個深謀遠慮的創造者”,將總是發現自己“處在一種不能令人愉快的處境”。相反,一個城邦若能回顧其偉大的創造者的“德行和方法”,就往往能碰上極好的命運,克勞塞維茨在 《戰爭論》 中同樣強調在對戰爭勝負起決定性作用的諸多要素中,軍隊和指揮官的“精神要素”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戰略要素,而其他的戰略要素,如幾何要素、作戰基地、製高點等等與之相比則是次要的。他尤其指出,將帥的堅強意誌“就像城市主要街道彙集點上的方尖碑一樣,在軍事藝術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理查德· 尼克鬆在 《領導者》 一書中也談到了“領袖人物”的作用,指出:“曆史確實有它自己的力量。如果掌權的領袖人物,隻是向空中伸出弄濕了的食指去試探民意的風向,曆史就會不顧他們而按照自己的方向發展。但如果是由那些對未來能高瞻遠矚而又有能力左右國家的領袖人物執政,他們就能改變曆史進程。這就是當曆史成為荒無人煙的野地裏的幾條小路時,可以看到有一個人首先踏上一條小路,接著又說服別人跟著自己走。”尼克鬆進一步指出:“領袖人物當然要突出地走在老百姓的前麵。在國家該朝什麼方向前進、為什麼要這樣前進、怎樣達到目的地等問題上,要比老百姓有更清楚的認識,但是,領袖必須帶領老百姓前進。如果吹起衝鋒號之後,回頭一看,沒人跟上來,那就沒意思了。領袖必須做說服工作,要爭取老百姓同意他提出的想法。在爭取時要做耐心的說服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大量地了解他們關心的是什麼,對什麼問題有保留,希望什麼,害怕什麼,而這些都是做領袖的應該處理的問題。”華倫· 本尼斯把領導者的重要性歸結為三個方麵:一是領導人決定著組織機構的成敗。二是變革和動蕩使我們的生活需要靠山,而領導人正好可以滿足需要。三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廉政問題。“所有組織,不管是足球隊、電影公司,還是汽車製造廠它們的成敗都取決於領導者的素質,甚至股價也隨著領導人在公眾心目中的印象好壞而漲跌。”朋茲伯格提出了領導者的10種角色:名義領袖、指揮者、聯絡者、監督者、傳播者、發言人、企業家、緊急情況處理者、資源分配調節者和協調者。“文化大革命”時人們讚頌毛澤東的四句話,即偉大的導師、偉大的統帥、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舵手,這是對領導者作用恰如其分的概括。
二、被領導者
1.被領導者的含義
被領導者是領導活動的客體,是指在領導活動中執行領導決策、完成領導任務、實現領導目標並在這個過程中使個人需要得到滿足的個人或集團。他們是領導活動中領導者實施領導的主要對象,共同的利益是聯係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紐帶。被領導者的名稱也有很多,如追隨者、擁戴者、下屬、支持者等,西方學者大多采用追隨者這一提法。《美國傳統詞典》 將追隨者(follow)定義為“一個同意他人教導的人,一個隨從、服務員或是下級(subordi唱nate)、一個能仿效或同意他人的人;一個能接受其他人的指導和領導的人”。筆者認為這些提法區別不大,相對於領導者,其餘的不管怎麼稱呼都應視為被領導者,隻不過他們與領導者的聯係或直接或間接。被領導也就是跟隨、追隨,總之是從者,脫離了領導者也就無所謂被領導和追隨、跟從。可見,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