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明代張三豐故事越增衍越繁富、越傳年代越早的狀況。
技擊家依附於這位傳奇人物,以神化自己的拳技,也起於這個時代。嘉靖間的張鬆溪,或活動於天啟、崇禎間的王征南,都可能是依托者。雖然如此,依托也有依托的原則。技擊家所說,均言張三峰,以自別於丹道家之言張三豐。丹道家論張三豐,俱如黃兆漢所說,是“沒有提到他懂技擊的”,張三豐隻不過是一位邋遢遊戲人間的神仙罷了。“張三峰”與“張三豐”之不同,恰如“達磨”與“達摩”。禪宗文獻,通稱達磨;技擊家依托,則稱達摩,以別畛域。後人再予混一之以後,這個區分便蕩然了。
張鬆溪之術,今已不可考。《寧波府誌》所載,摭拾傳聞,未必可據。可確考者,厥為王征南。
征南之法,黃宗羲強調其“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又說他“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
似乎一是說他應付攻擊時擅長借力使力,以靜製動;二是說他攻擊時著重打穴;三是說他打穴時是將醫學上以銅人認穴的辦法挪用於技擊,故穴有可暈可啞可死之分。
黃宗羲之子黃百家曾從王征南習藝,述其學尤詳於宗羲。“略謂其法有五不傳:心險者、好鬥者、狂酒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有應敵打法色名若幹:長拳滾斫、分心十字、擺肘逼門、迎風鐵扇、棄物投先、推肘、捕陰、彎心杵肋、舜子投井、剪腕點節、紅霞貫日、烏雲掩月、猿猴獻果、綰肘裹靠、仙人照掌、彎弓大步、兌換抱月、左右揚鞭、鐵門閂、柳穿魚、滿肚疼、連枝箭、一提金、雙架筆、金剛跌、雙推窗、順牽羊、亂抽麻、燕抬腮、虎抱頭、四把腰等。”
所謂應敵打法色名,就是後來所說的招式。用於應敵,故應屬散手。招式串聯,則為套路。王征南之拳,又有六路與十段錦。六路歌訣雲:“佑神通臂最為高,鬥門深鎖轉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錘衝擄兩翅搖。”十段錦雲:“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紐拳蹍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人步韜隨前進,滾斫歸初飛步。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對這些歌訣,黃百家有注釋甚詳。其中可以看出來王氏很重視斫法。斫法為其三十五種練手法中第一種。百家並說:“拳家惟斫最重。斫有四種:滾斫、柳葉斫、十字斫、雷公斫,而先生另有盤斫,則能以斫破斫。此則先生熟久智生,劃焉心開而獨創者也。”對之推崇備至。可是何謂斫法,至今殊難明了。大概屬於掌劈,故形容如刀斧之斫。柳葉斫,也可能類似後來拳家所謂柳葉掌。但滾斫、十字斫、雷公斫、盤斫之法,終不得而知。
王氏所擊穴法,據黃百家說有死穴、啞穴、暈穴、咳穴、膀胱、蝦蟆、猿跳、曲池、鎖喉、解頤、合穀、內關、三裏等。綜合其法,則有五字訣法為:敬、緊、徑、勁、切。
王征南這套拳法,隻有黃百家這一位傳人,但百家後來並未繼續學拳,所以說:“先生之術所授者唯餘,餘既負先生之知,則此術已為廣陵散矣。”號稱傳自張三豐的內家拳,至此業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