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武學之再現於江湖,是與太極拳相關聯的,時間則在清末。
萬本太極拳譜(因抄在萬縣興隆街裕興昌印的十行紙上,故稱萬本)所錄王宗嶽《太極拳論》之後,加了行注語雲:“此係五當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文光印務館,1931年)、陳微明《太極拳術》(上海中華書局,1925年)、徐致一《太極拳淺說》(上海文華圖書印刷公司,1927年)均抄錄了這段話,而改為“武當山”“張三豐”。可見太極拳本於張三豐,已成為這些拳師的“共識”,陳微明《太極答問》且說太極拳可斷定是張三豐所傳無疑。
陳微明之說,唐豪曾有駁議,認為王征南拳法與太極拳名色顯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少林武當考》下編之五)。另外,光緒七年李亦畬《太極拳小序》及抄本王宗嶽《太極拳論》都不作此依托,反而明言“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唐氏也論斷:“太極拳附會於張三豐,乃光緒七年以後事。”(《行健齋隨筆》)考王宗嶽《太極拳論》,萬本作《山右王宗嶽先生太極論》。
我認為這個題目是較妥當的,因為這篇文章隻是王宗嶽對自己拳術的闡明,以“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來說明拳理。並不意味這套拳就叫太極拳。所以底下說:“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李亦畬抄本才在“長拳者”上麵加上“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李氏姨甥馬印書抄本同。
但仍無“太極拳”三字。其餘萬本、陳微明本、徐致一本、楊澄甫本則都沒有這一段。可見王宗嶽說拳理,固然由太極講起,以說八卦五行,但其拳本應稱為長拳。現在通行的太極拳,傳自河南陳家溝,亦與山西王宗嶽無關,更不用說王氏拳論與武當張三豐原本也是毫無關係的了。
太極拳出現甚晚,陳長興(1771—1853年)、楊露禪(1799—1872年)之後始顯於世,光緒間始大盛。興盛之後,推源溯祖,也是越扯越遠。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說》甚至提出了唐許宣平、武當道士李道子以及張三豐所傳諸說。其中講張三豐的部分,雲:“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者,得其真傳,名聞海內。”不知王宗嶽乃乾隆時山西人,鹹豐時人武霽宇始獲其拳譜,其弟武禹襄因學拳於楊露禪,始將此譜傳出,與張三豐何幹?王氏也非元世祖時人。此即可見太極拳家推源溯始時,有將一切久遠化的傾向。論張三豐如此,論王宗嶽也是如此。
但自光緒初年有人把王宗嶽《太極拳論》說成是“張三豐祖師遺論”,並逐漸獲得太極拳師們的認可後,太極拳與張三豐的關係越來越被坐實,竟形成了武學上的武當派。金一明1930年出版《武當拳術秘訣》,論列了武當拳術源流、張三豐生平事跡與內家拳之名稱及其源流、內外兩家拳術不同點等。狄兆龍、高飛1960年又出版《武當秘傳八卦掌》。1985年湖北丹江口市更創辦了《武當》專業武術期刊,以宣揚武當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