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成就生命(2 / 2)

仙士與俗人異,不貴榮祿財寶,但貴食母者:身也,於內為胃,食五髒氣。俗人食穀,穀絕便死;仙人有穀食之,無則食氣。

已談到“服氣”的方法。食氣的好處,在於不食人間煙火,不受食欲之驅迫,所以它仍是吃,卻與世俗人的吃不一樣。它論男女之欲亦是如此,它說:

陰陽之道,以若結精為生。年以知命,當名自止。

年少之時,雖有,當閑省之。上德之人,誌操堅強,能不戀結產生,少時便絕。

男女結精而生育子女,站在道教貴生的觀點上,當然是不能禁止的。但年少時就不能縱欲,應當有所節製;年紀大了,則應停止。道教既講房中術,又講不行男女交接之道的上清偶景法或後世丹道之孤修法,都是由於這個特殊的理論路數使然。修道人唯有逆俗才能合天,違反生命自然的欲求,被認為才是合乎天道之自然的。

二、這種貴生說,涵蘊了高度的道德要求。除了上麵所談到要超越飲食、男女、功名、利祿、財貨之貪欲外,它更指明了應為善去惡,“人當常相教為權富貴而驕世,即有咎也”,“道用時,家家慈孝。人道不用,人不慈孝,六親不和”,“道意賤死貴仙,競行忠孝質樸”。凡此種種忠孝、慈愛、清靜、質樸之行為,既符合道的原則、符合“道意”,它就成為行道者應該遵守的倫理要求,在《想爾》中即稱此為“道誡”,是道的規定,也是人應持守的戒律。

《想爾》僅存三十幾章,其中談到道誡之處超過二十章。《太平經》論道戒之處更多。《抱樸子·微旨篇》說得好:“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悔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責,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克製天生的欲望,不順性而流,如果視為消極的方法,那麼積善行道就是積極的長生之法了。誡,是漢代皇帝下命令的文書,凡戒敕州郡稱為誡敕,又稱戒書。道教沿用這個詞語,用以指上天大道對人的告誡敕令,而也是人應遵守的,所以誡又稱為戒。

戒條甚繁,項目極多,《道藏》洞真部戒律類收錄了《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等十二種,洞玄部戒律類收錄了《太上洞玄靈寶上品戒經》等十一種,洞神部戒律類收錄了《太上老君戒經》等七種。還有雖未列入戒律類,但實為戒律性質的經典,例如太平部所收《太上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上清太玄鑒誡論》,正一部所收《傳授經戒儀注》《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等都是。許多研究道教的人都說這是模仿佛教戒律而造的,其實不然。因為佛教之“戒”,從來不寫作“誡”,可見道家的誡,另有來源,本於帝王之誡敕。至於律,如天師道的《女青鬼律》,則是模仿漢代律令的,來源均與佛教不同,其出現亦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隻是早期誡條較為簡單,後來參考佛教戒律,續有增益罷了。

這些道誡,表明了道教因其貴生惡死之哲學立場,而對人之倫理態度有了許多積極的要求。唯有符合其道德行為者,它才認為他能長生久視;凡不合其倫理要求者,則認為他會早夭速死。

這個原理,《太平經》說得很簡潔:“天上度世之士,皆不貪尊貴也,但樂活而已者,亦無有奇道也。”人人貴生惡生,所以人人希望能好好活著。但要活著,其實也沒什麼太多奇怪巧妙的方法,隻需進行一種新的(符合天道的)倫理生活即可。因此《太平經》這段話就叫作“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道教,是以此為核心而展開的。若仿佛教“苦”“滅”二聖諦之說,即可稱為“生諦”“成諦”。生是快樂的,人均應貴生、尊生、樂生。生本身就是價值,能知此,即得生諦,可以貴生樂生矣。但生命有其威脅在,如何擺脫死亡的威脅,長期擁有生命、成就生命(所謂屍死為弊,屍生為成),則須有脫死長生之術。其術,一般方士講得神秘兮兮的,許多人也以其術來理解道教。其實術隻是術,不是道。道教之道,平正無奇,不過是教人“不貪尊貴,致善除邪,樂守道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