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重兵在握的曾國藩為什麼不敢稱帝?(1 / 2)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南京。當時,曾國藩擁兵30萬人,占據中國半壁河山,他已成為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僚中持權最大的官員,超越了清初的吳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李次清等曾國藩的部屬幕僚,他們約集三十多名高級將領深夜求見,欲將黃袍加身與曾國藩,曾國藩麵臨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麵對這些屬僚,曾國藩十分冷靜地給眾人寫下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跡,放棄了在他手上創造曾氏王朝的機會。

看這段曆史,不禁要問,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帥如果順應了“民意”,振臂一聲高呼,就有機會黃袍加身,一步登天成為一帝。難道曾國藩真的沒有產生過這樣的想法嗎?

其實,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的部將就有勸進之說,早有多人對曾國藩進行了“策反”。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石達開卻以韓信之例勸曾獨立,曾默然不應。李元度為其撰聯“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見此立即撕掉,並斥責了他。彭玉麟直接寫信稱:“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這句話嚇得曾國藩直冒冷汗,把信紙吞到肚子裏。王愷運更是三次對曾實施縱橫計,為曾國藩指出兩條路:一是率兵入覲北京,申明垂簾違背祖製,請行顧命;二是幹脆在東南義舉,為萬民做主。同時告誡以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前車之鑒,勸曾國藩做曹操。對這些勸進,曾則平靜若水渾作不知。

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對他說,“你是兩江總督,加上閩浙總督左宗棠,四川總督駱秉章,江蘇總督李鴻章三個現任總督,還有五個現任巡撫全是湘軍嫡係。大哥手裏握著20萬湘軍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納10萬太平軍降兵,這樣30萬之師,即可攻破京師,恢複漢家江山,大哥將成為一代帝王。”曾國藩回答道:“共患難時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貴往往成了仇敵。就說那個左宗棠,他做師爺時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對我俯首稱臣?再說李鴻章,我若平穩安泰他就是我的學生;我若不順,他定會反戈一擊。還有那個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隻喪家犬,誰還聽他的?再說,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難安。”這一番話叫曾國荃無話可說。

事情正是曾國藩預感那樣,按鹹豐帝遺言,“克複金陵者王”。可當曾國藩攻克金陵後,慈禧卻僅僅給其一個一等毅勇候,並未封王。朝廷還下詔令要曾國藩和各級將領,從速辦理軍費報銷。江西巡撫沈葆楨本是曾國藩的下級,他卻在厘金收入中裁減了湘軍的軍餉,戶部也準了。又有蔡壽祺連上兩道奏折,彈劾曾國藩等湘係人物破壞綱紀等8條罪狀,也有人主張嚴厲追究重要人犯太平軍將領李秀成之死的責任,危機顯露。有一些事情涉及到同曾國藩關係密切的恭親王奕。工於心計的慈禧太後不去碰曾國藩,恐生嘩變;而是革去了恭親王奕的議政王及總理衙門差使,來了個敲山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