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現今無嗣,就此可選天下文武兼全、才學廣大者過繼,不可按親友過繼。天下之人均有天分,有才即有分。以此安民,即尊覃(?)之道。自後國家再嗣者,均按才襲,有才準襲,無才不準封為王位。如選國嗣之(?),宜各村按十戶選一歸營,營選一再歸縣,(縣)選一再歸省,(省)先一由省歸京。聖上親自目看,按選一人做嗣。天下人等,前有利之貪,後有天分之貪,天下國號“大清”二字萬無一失,永享太平永世在。日後不拘何人坐皇帝之位,永是大清之後代也。各外國知其底細,天下內外……(以下殘缺)。
寇連材所奏十條,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四點:第一,加強國防,防範外患。第二,富國利民,安定人心。第三,整飭吏治,興利除弊。第四,擇賢為嗣,繼承皇位,以使“國號‘大清’二字萬無一失,永享太平”。
寇連材的這道奏折涉及銀票、用人、軍事、教育、司法、婚姻等等諸多領域,有很多想當然的成分;通篇語法不通,錯別字隨處可見;很多想法也都迂腐可笑,沒有什麼真正有價值。相反倒是有很多荒誕不經的地方。例如,寇連材認為修鐵路,使洋藥治病是危害中國的大患,主張一律禁絕裁撤。更荒誕不經的是,寇連材竟然認為“洋槍打硬不打軟”,他為清兵設計的武器是“火槍、洋戟子,藤盤、削刀”,建議戰時的清兵“頭戴英雄帽,足登連襪鞋,襖褲宜瘦”,建議清兵應該用“軟牛皮”做甲胄用來抵擋洋人的子彈。等等。
寇連材的這道奏折,說句實話,也就是當時百姓街談巷議的水平,沒有什麼真知灼見。本來,對待這樣一個荒誕不經滑稽可笑的折子,一笑了之扔在垃圾桶裏就算了。寇連材的演出也就結束了。可是,曆史往往是在決策者的思維下寫就的。
慈禧看過奏折後,連聲咆哮,把寇連材抓來審問。這是因為:慈禧懷疑這份奏折是寇連材在別人指使下寫的,這很可能是一個“政治陰謀”,寇連材不過是一個卒子,其背後一定隱藏著反對她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問題的性質可就嚴重了。
慈禧親自審問:“這折子是你自己寫的,還是受人指使寫的?”寇連材從容答道:“是奴才自己寫的。”慈禧不信,叫他從頭至尾背了出來。寇連材果然一字不差全背了出來。慈禧再看這個折子也覺得不像是出自富有政治經驗的行家裏手,再者折子上有不少錯別字,內容多半不倫不類。慈禧說:“本朝成例,‘內監言事者斬’,你知道嗎?”寇連材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抱定了一死的決心,他毫無懼色地說:“奴才知之甚詳,若能拯救國家於水火,死而無憾。”慈禧下令將他關在內務府慎刑司,聽候發落。
慈禧召見內務大臣、工部尚書懷塔布,下諭旨將寇連材由內務府交刑部立即正法。懷塔布為寇連材求情。李蓮英在一旁說:“寇連材私通宮外,泄露內宮的事,理應處斬。”這樣寇連材又多了一項“私通宮外,泄露宮內事”的罪名。慈禧點頭稱是,指令從速將其正法,以儆效尤。
慈禧殺寇連海的想法是:寇連材你隻是一個奴才,奴才就應該死心塌地地做奴才,一個太監竟然敢於公開上書,竟然還想管什軍國大事,心存僭越之心,這還了得啊?如果都這樣做,那還不翻了天。所以一定要小題大做,殺一儆百。
二月十七日,寇連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場處決。臨刑時,寇連材神色鎮靜從容,頗有幾分英雄主義色彩。他整了整衣冠和襟領,朝宮殿拜了九拜,說:“如此足以千古了。”然後從容就義,年僅28歲。“神色不變,整衣冠,正襟領,望闋九拜,乃就義。”
寇連材的事在清朝太監中可謂空前絕後。寇連材死後,光緒皇帝痛哭流涕,數日不思飲食。
寇連材是中國太監史上一個少有的忠義之士。梁啟超稱寇連材為“義烈宦官”,並為其作《烈宦寇連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