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沒有人說太監不是匹夫,那麼天下事自然也關係到太監身上。雖然說太監這一身份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沒什麼好名聲。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在晚清就出現了一位心係國家前途命運的太監,這位太監,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在曆史上空演出了一幕壯懷激烈的豪情故事。
這位太監叫寇連材,原名寇成元,進宮以後被賜名“連材”,晚清北京昌平人。他出生在農村,小時讀過幾年私塾,15歲時結婚,有兩男一女。寇連材23歲那年,家庭由於人口多,加上他的父親因與財主打官司輸了官司,含恨死去,生活越來越貧困,以至無法維持生計。寇連材隻身到北京去尋找出路。在走投無路時,經一個太監的介紹,寇連材橫下一條心自己動手淨身進宮當了太監,以求“陪龍伴駕”,以報父仇。進了皇宮後,管事太監見他眉清目秀、談吐文雅,將他派在西太後的梳頭房當小太監。寇連材聰明能幹,做事精細謹慎,頗得慈禧喜愛、信任,被慈禧視為心腹,還授予他首領太監才能享受的七品頂戴。
慈禧打人成癖,宮中太監幾乎全被他打罵過,而唯獨寇連材沒有被她打過。這一點,連李蓮英都比不上他。慈禧對寇連材十分寵信,常派他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他後來被派到光緒那兒侍奉當差,實際要他監視光緒的言論行動。《清朝野史大觀》上說:“寇連材)侍西後久,太後深倚之。因派令伺候皇上,實則使之監督行止,偵探近事也。”
這位寇連材為人耿直,很有正義感。對慈禧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一直心存不滿。本來他是慈禧派到光緒身邊的“臥底”,是監視光緒的。但是,他通過和光緒的一段時間往來後,被光緒勤政為民、憂國憂民的言行所感動,他對光緒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開始同情光緒的不幸處境,有了支持光緒希望維新變法、圖強求富、救民於火的想法。深明大義、憂國憂民的寇連材不僅沒有把光緒的言行密報慈禧,反而常將慈禧胡作非為的事情告訴光緒。寇連材最終贏得了光緒皇上的信任,從此承擔起了光緒與維新派之間穿針引線、傳書遞簡的特殊使命。
寇連材從光緒那回到慈禧會計房後,不久改派為司房太監。寇連材每目睹宮中的種種黑暗與慈禧的驕奢淫逸種種醜惡行為,他痛恨至極憤憤不平,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不在其位,亦謀其政”,他幾次試著向慈禧勸諫,都遭到了慈禧的嗬斥。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反對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要求變法圖強,得到光緒皇帝支持;但遭到以慈禧為首的“後黨”的激烈反對。慈禧欲廢光緒帝,下令封禁北京強學會。麵對內憂外患,強烈的愛國心使寇連材整日唉聲歎氣愁眉不展,他琢磨著如何再向慈禧勸諫。
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的早上,慈禧還在睡夢中,寇連材跪在慈禧的床前,涕泣痛哭。西太後慈禧被哭聲驚醒,她滿麵怒容厲聲喝問道:“怎麼回事?哭的哪門子的喪?”寇連材流著淚說:“國家已如此危險,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麼還忍心玩耍,不怕發生變亂呢?”“國危至此,老佛爺既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而生內變也?”慈禧以為他又在胡言亂語說瘋話,臭罵了他一頓,轟趕出去。
麵諫不成,寇連材橫下一條心,決心以死書諫。他請了幾天假,回到家鄉與親人們訣別,他將自己在宮中的一本記事冊交給小弟弟保存。回到宮裏後,又把平時的積蓄給了小太監們。
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96年3月28日),寇連材做出了一件在就是今天看來也絕對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一個太監給慈禧太後上了一道關係到國家大政方針的折子。
《甲午戰爭有關折奏史料》中記載有寇連材的這道奏折,題目是《太監寇連材死諫折》。諫折如下:
奴才寇連材跪奏:為倭奴以來,奴才終日慮前者有例不準太監題奏。現今和約已成,賠軍餉,割台灣,如若日後再有別國生事,當何如也?奴才深慮已久,實觀市街()()太基,天下不平,恐其日久,成其大患,不能割治。奴才蠢愚,奏聞聖鑒十條,開列於後:
一、以紙貫通天下,以興利弊,能安天下,軍民一心。何為現今天下各省地方非用銀鑄票不能通達?現今國虧,各項需用銀款均不足用。宜撒各自錢鋪,不準出票,收回再不許用。竟係國家京內設一官司票局,以為國實流通達市街,以為國用,各款均用此可也。如票舊壞,十年後許舊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