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太平軍中堪稱完人的一位豪傑(2 / 3)

身價敢雲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東。

儒林異代應知我,隻合名山一卷終。(這一首概述自己的少年誌向)

(二)

不管天人在廟堂,生漸名位掩文章。

清時將相無傳例,末造乾坤有主張。

況複仕途皆幻境,幾多苦海少歡場。

何苦著作千秋業,宇宙常留一瓣香。(這一首奉勸曾國藩棄武從文)

(三)

揚鞭慷慨蒞中原,不為仇讎不為恩。

隻恨蒼天昏瞶瞶,欲憑赤手拯元元。

三軍攬轡悲贏馬,萬眾梯山似病猿。

我誌未成人已苦,東南到處有啼痕。(這一首陳述戰鬥曆程,痛陳革命的同仁們無遠誌)

(四)

若個將才同衛霍,幾人佐命等蕭曹。

男兒欲畫麒麟閣,夙夜當嫻虎豹韜。

滿眼山河罹異劫,到頭功業屬英豪。

遙知一代風雲會,濟濟從龍畢竟高。(這一首指出開創王者之業不易,但堅信革命必將成功)

(五)

虞舜勳華多碩美,皇王家世盡鴻蒙。

寬容居背移神鼎,亭長還鄉唱大風。

起自布衣方見異,遇非天子不為隆。

澧泉芝草滅根脈,劉裕當年田舍翁。(這首詩進一步闡明將待機而動,完成複國大業的雄心壯誌)

石達開還有一首豪氣衝天、吞吐風雲的詩:

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五嶽抱住擎天柱,喝盡黃河水倒流。

這是1862年石達開大軍經過貴州黔西大定一帶時,當地苗族百姓以歡迎“最尊貴的客人”的儀式歡迎石達開遠道而來的大軍--將用黃豆、毛稗、高粱、小米、包穀和穀子釀貯,埋藏於地下多年的陳年美酒取出,盛在壇子裏,放在花場正中央,再將通心的吸管插入壇內。石達開和太平軍將士與民同樂,與苗民們一同載歌載舞,披著月色,照著營火,手扶吸管,開懷暢飲,酣暢淋漓。席間,石達開即興賦得此詩。這首詩是中國幾千年來難得一見的豪放詩,與李白蘇軾之作相比,亦毫不遜色矣。

《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曝光率最高的牛人

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梁啟超這個名字出現的頻率,竟然比任何一位皇帝、權臣都要高。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兩位近代奇才推崇備至,一位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另一位是“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的梁啟超。

楊昌濟於1915年4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言……渠之父先亦務農,其外家為湘鄉人,亦農家也;而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餘因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滌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楊昌濟是毛澤東的恩師,他指點毛澤東讀書與治學,“引曾滌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就是說楊昌濟常常引用曾滌生、梁任公的實例來勉勵毛澤東。曾滌生即曾國藩,梁任公即梁啟超也。所以,在學生時代,毛澤東對曾國藩和梁啟超最為關注。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這是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寫給黎錦熙的信中所說的話,這裏的所謂“獨服曾文正”,主要是指佩服曾國藩“收拾洪楊一役”的“完美無缺”的軍事手段。後來毛澤東於延安時代也曾勸黨的高級幹部說:“要讀一點曾文正公的家書。”晚年,毛澤東於1969年1月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毛澤東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他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

梁啟超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很高,他曾說:“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康梁分道揚鑣後,曾國藩著作長伴梁啟超左右,使他在幾次重大挫折與激憤中,能很快恢複平靜沉著。

而論及對青年毛澤東成長影響最大的近代人物,則非梁啟超莫屬。梁啟超是一位罕見的各科皆治的通才,對毛澤東在思想、政治觀點、文章風格等諸方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是任何近代人都無法比擬的。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六歲就學完五經,九歲能夠寫千字文章,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其早慧與聰穎之超人,實屬世所罕見。中舉時的主考官李端棻盛讚梁啟超是“國士無雙”,愛其年少才高,竟然打破門第觀念的束縛,把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許配給梁啟超做妻子,李惠仙比梁啟超長4歲。兩年後,二人完婚。

梁啟超22歲就跟著康有為公車上書,成為名動一時的士子領袖,1898年,25歲的梁啟超在戊戌變法中一躍成為了“亂黨”頭子。戊戌變法之後流亡,又擔任《時務報》主筆,一紙風行海內外。“十年之後當思我,舉國欲狂欲語誰”(梁啟超詩句),生動刻畫了梁啟超當時的走紅指數與巨大的影響力。

梁啟超舉人出身,立過憲保過皇,流亡海外之後思想大變,為捍衛民主憲政不惜與老恩師康有為反目;梁啟超另一個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他敢於否定自己,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他是一個能夠與時俱進的思想啟蒙大師,對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等一代知識人有思想哺乳之功。

梁啟超的思想影響過很多人,弟子也大都很厲害,如率先舉起反袁大旗的蔡鍔將軍,就是梁啟超的得意門生之一。梁啟超教育子女的水平也是無人可及的,他的9個孩子都是人傑,其中出了三個院士。長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五子梁思禮是著名火箭控製係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三院士,世所罕有。

毛澤東比梁啟超小20歲。受時代的局限和環境的製約,毛澤東小時候在私塾中所能接觸到的書不過是《百家姓》、《三字經》、《論語》、《孟子》、《中庸》、《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傳統的東西,很難接觸到到一些新思想。

1907年,14歲的毛澤東才從表兄文運昌那裏借到了早期改革家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所著的《盛世危言》。這兩本書都是講學習西方,變法維新,振興商務,強國富民,使毛澤東學到了許多新知識,眼界大開。這些新鮮的知識為他打開了一個嶄新而又奇妙的世界,毛澤東為之很是振奮。

然而,讓毛澤東倍感新鮮的《校邠廬抗議》和《盛世危言》,講的都是30多年前洋務運動時期的事了。馮桂芬在1861年寫成的《校邠廬抗議》,明確提出“采西學”、“製洋器”、“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馮桂芬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林則徐的學生,受其師影響,有強烈的經世意識。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則明確提出仿照西方國家法律,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指出國弱民窮根源乃在於專製政治。

25歲時就挾戊戌變法之雄風而成為耀眼的政治明星的梁啟超,此時正縱橫捭闔地馳騁在思想舞台上。梁啟超不僅繼承和發揮了近代思想解放先驅者馮桂芬、鄭觀應等的思想,而且突破了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的思想框架,以《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宣傳新思想,傳播新觀念,介紹新知識,為一批立誌改革的青年所傾倒。他以半文半白的流暢可讀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奧的強國富民的大道理,再交織著動人心肺的熱烈的情感,吸引了社會上數以百萬計的讀者,梁啟超迅速成為那時輿論界的“執牛耳者”,具有極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時有中國百年以來第一時評家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