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晚清牛人黎元洪何以稱譽官場?(2 / 3)

新任總督陳夔龍到任不久,其幼女便不幸夭折了。貪財的陳氏夫婦有意趁機斂財,後來擔任新軍第八鎮統製的張彪趁機大獻殷勤,在湖北軍政各部門廣為活動,硬是搞到了十幾萬兩銀子買了一件珠衣為之送葬。而黎元洪卻很反感官場上趨炎附勢之行徑,在他的上司張彪大肆向總督表忠心,其他同僚也紛紛用重金孝敬總督之際,他這個正需要提拔的協統卻僅湊上寥寥五塊銀元略表了心意。

可是,在陳夔龍為小女大辦喪事不久,湖北地區遭受了一場罕見的洪澇災害,黎元洪毅然帶著全家人到漢口慈善總會慷慨捐款3000塊銀元(他當時月薪為500塊銀元,3000元是他整整半年的工資)。陳夔龍自然對黎元洪懷恨在心,曾多次找借口向清廷彈劾黎元洪。隻是一直未見朝廷批複,而且又考慮到黎元洪在軍中頗孚眾望,惟恐搬掉了黎引起軍人嘩變而丟了自己的烏紗帽,陳夔龍才悻悻作罷。

黎元洪對上級不卑不亢,對下級卻關愛有加。1903年黎元洪軍中招了一名家住宜昌的新兵張之善,黎元洪到現場親自考核了一番,發現張的文墨還不錯,在與他攀談之後才知,原來張是一名窮秀才,債台高築,家裏還有一位年邁的老母。為生活所迫,他才來到軍營。黎元洪見張難得有一片孝心,當即慷慨解囊把身上僅有的上10塊銀元交給秀才手中,希望他好好孝敬老母。事隔不久,張秀才母親因下雪天上山砍柴,不幸摔下懸崖身亡。黎元洪得知後,親自到軍營,再掏腰包80元作為奠銀,讓秀才盡快返鄉葬母。由於後來張秀才表現出眾,黎元洪還推薦他上了陸軍學堂。

在武昌起義之初,黎元洪也以廉潔自律著稱。當時,他與軍政府的職員一樣,每月隻支20元的生活費。正在這時,海軍提督薩鎮冰奉命率海軍來漢鎮壓民軍,他聽了手下人員的如此報告後,心裏產生了強烈的震撼。

黎元洪還經常住在軍營,很感知士兵的疾苦,對待士兵十分愛惜體貼,使他在士兵中贏得了崇高的威望。章太炎在《大總統黎公碑》中讚之:“治軍嚴仁,不濫費軍需一錢,有餘,即以逮士卒……”

清末民初的著名作家蔡東藩在《民國演義》中說:“黃陂(指黎元洪)起義武昌,首創民國,論革命之功,自屬千秋不朽,即以人格而論,民國十餘年來,自總統以迄軍閥,亦未有潔身自好如黃陂者。故以功業言,以道德論,均不得不為民國完人。惜其才識稍短,不免受人利用……不能不哀黃陂之長厚,而痛恨軍閥政客之無賴也。”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是西安碑林博物館中一塊刻石上的36字《官箴》,這則《官箴》最早出自明代曹端之口。黎元洪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官箴,所以才在民國官場能夠呼風喚雨,成為一時之人傑。

愛才如命

黎元洪雖是行武出身,但他嗜好讀書,常常手不釋卷,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早在留日期間,黎元洪就深深認識到日本軍事科技之發達,從而產生了強烈的人才意識。歸國後,他就極力建議張之洞派員到日本學習先進技術與軍事,張之洞采納了他的建議,到1906年,湖北地區派出留學生達1360人,占全國派日留學生總數的1/4.也正是這一批留學生經過洗腦回到湖北後,把日本先進的技術與西方的先進思想帶到湖北新軍中來,成為日後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當時,在軍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湖北新軍如此人才輩出,多虧了黎元洪當初在總督張之洞麵前的極力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