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出入袁府,很快了解了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和兩麵手法。他用密函報告給上海同盟會。汪精衛說:袁世凱並不是清朝的“忠臣”,不可把他視為敵人,如果能夠推舉他為民國總統,袁氏“舉手之勞”即可推翻清廷,革命大業可以“兵不刃血”而“大功告成”。
汪精衛還與袁世凱的親信楊度組成“國事共濟會”,以“同舟共濟,調停南北,促進和平”為宗旨。楊度公開說:“現在南北和議,不是革命黨與清朝皇帝議和,而是革命黨與袁項城(袁世凱的敬稱)議和。袁不想做曾國藩李鴻章,你們切莫把他逼上梁山。袁的問題解決了,你們的革命也就成功了。”他的話十分露骨:袁世凱也是漢人,不像曾國藩、李鴻章甘做滿人的奴才。你們革命的目的不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嗎?隻要袁世凱倒戈反正,革命就成功了。關鍵在於解決“袁的問題”。
11月30日,革命軍11省代表齊集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革命軍各省代表會議。12月2日,作出決議:“虛臨時總統主席以待袁君世凱反正來歸。”對袁世凱發出的信息作出了反應。
12月5日,袁世凱通知11省革命軍代表大會,他已任命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前往進行和議。南方革命軍代表伍廷芳提出以上海為和議地點。12月18日,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雙方談判的實質內容就是,袁世凱倒戈反正,推翻清廷,革命軍保證推舉他為總統。
12月25日,孫中山回國,到達上海,12月29日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孫中山就職,對於革命軍各省代表來說,不過是個“激將法”。這些代表大多屬於同盟會和立憲派。他們早把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借以刺激他早日動手,逼迫清帝退位,以免夜長夢多,再生枝節。就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他們作出了這樣的決議:“如袁君世凱反正來歸,則臨時總統當選人即當讓位於袁,以符本會議之諾言。”孫中山本人也在就職之後打電報給袁世凱:“暫時承立,以待賢者。”
逼迫清帝退位,不得不提到日程上來了。袁世凱建議南京臨時政府,製訂一項優待清室的條例,讓清帝“光榮退位”。
四
1912年1月11日,北洋軍全體將領,由直隸提督、淮軍老將薑桂題領銜通電清政府:“現值軍情緊急,請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獻私財,毀家紓難,共濟時艱。”這是袁世凱壓製滿族主戰派的一條妙計。
滿族王公大臣氣勢洶洶,大話炎炎,天天叫嚷南征勘亂,但是要他們出錢籌餉,一個個就噤若寒蟬了。主戰高調一下子就壓了下去。
同時,袁世凱派人四處散布謠言,把革命黨人說成三頭六臂,凶神惡煞,“他們已經派人鑽進北京城裏來,布下天羅地網,一旦發生爆動,主戰派誰也休想活命”。更加把那些主戰派嚇得不敢開口了。
1月12日,袁世凱終於把牌攤了出來。他指使奕劻在宮廷會議上提出了皇帝退位和民國政府優待清室條例。大多數王公啞口無言,但以良弼為首的少年親貴堅決反對。會議意見分歧,不歡而散。
1月16日,袁世凱終於粉墨登場,親自出馬了。他上朝向隆裕太後奏道:“自古無不亡之國。亡國之君,身受殺戮,古今中外,班班可考。”他先把隆裕太後嚇了一通,接著勸誘道:“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歲費,這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創舉啊。”隆裕太後聽了這番話,嚇得心驚肉顫,隻得往後推延,說道:“從長計議吧。”
誰知當天上午,袁世凱退朝回家,路過丁家街三義茶館門口,猛可間一顆炸彈從茶館樓上扔了下來,馬車慌忙疾駛而過,剛剛走到祥宜坊酒樓門口,義一顆炸彈從酒樓飛了出來。一聲巨響,衛隊營管帶袁金標及排長1人,親兵、馬巡各2人,頓時倒在血泊之中。袁世凱所乘馬車安然無恙。他的衛隊一麵開槍還擊,一麵擁送他逃離現場。
行刺的人是同盟會員和其它革命團體成員。他們認為袁世凱一日不除,民主共和一日不能實現。他們的行動是自發的行動,同盟會並不知情。結果10人被捕,3人判處死刑,袁世凱卻毛發未損,安然無恙。
從這天起,袁世凱稱病不朝,卻讓他的親信趙秉鈞、胡惟德、梁士詒代他逼宮,脅迫清帝退位。
滿族王公大臣載灃、奕劻等人主張或者被迫同意退位,但是以溥偉、良弼為首的青年親貴結成了一個以保全皇位為宗旨的“宗社黨”。他們堅決反對退位,主張繼續用兵,並且派人警告載灃、奕劻,如果再言退位,他們將采取“激烈行動”。載灃、奕劻嚇得不敢吭聲,宗社黨人氣焰更加囂張。
清帝退位是袁世凱當總統的先決條件,不意受到宗社黨的阻撓,袁世凱不禁憂心如焚。他一直避免采取強硬手段逼宮篡位,奪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背上千秋萬世罵名。於是想出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除掉良弼,威嚇宗社黨。他讓他的長子袁克定去請汪精衛幫忙。袁克定把宗社黨阻撓清帝退位的內幕告訴了汪精衛,指出,“殺一人而全局可定”。汪精衛心領神會,滿口答應。
汪精衛經過一番策劃,刺殺任務落到老同盟會員彭家珍頭上。1月26日,彭家珍在良弼家大門口碰見良弼,扔出一顆炸彈。良弼中彈倒地,彭家珍也被彈片擊碎頭骨,當場身亡。良弼傷在腿部,送進日本醫院搶救,於次日死去。
良弼一死,宗社黨以及滿族王公大臣嚇得魂飛魄散。隆裕太後哭哭啼啼對趙秉鈞、胡惟德說:“你們快去對袁世凱說,保全我們母子二人的性命要緊。”
1912年2月12日,清室以清帝名義奉太後懿旨下詔,宣布退位,由此結束了清朝260餘年的統治。
2月14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
2月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參議院電文中稱袁世凱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
孫中山辭職時,提出了三個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不能更改;二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製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製章程。這裏,他把“辭職”與“解職”分開。也就是說:他雖辭職,但袁世凱必須實現這三個條件,他才“解職”。孫中山的三個條件,隻有第二條是實的。袁世凱必須到南京來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孫中山以為調虎離山,使袁世凱脫離他的北方老巢,就不至於“為害民國”了。其實,他過高估計了首都所在地的意義。袁世凱“為害民國”無論在南京或在北京,效果都是一樣的。但是,這樣的條件,袁世凱也不接受。
南京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衛等五位專使到北京。他們又讓了一步,不談首都問題,隻求袁世凱南下就職。袁世凱一麵隆重歡迎專使,“懇談”南下就職事宜,一麵密令北洋舊屬曹錕率部在北京嘩變。2月29日北京東安門、前門一帶突然槍聲四起,火光衝天。北洋軍第三鎮士兵因欠餉鬧事,搶劫商號焚燒房屋,奸淫婦女,虜掠市民。把住在迎賓館的五位專使從睡夢中驚醒,慌忙躲進六國飯店避難。
第二天,天津、保定也發生了兵變。形勢變得極其混亂。日本軍部調動軍隊,準備向北京推進;北方各省督撫紛紛通電勸阻袁世凱南下,否則無人坐鎮京師,北方前途堪虞。袁世凱大言不慚地說:“我若一走,必將引起內憂外患,北方將陷於不可收拾之局。”
五位專使驚魂甫定,電告南京參議院:“不妨盡量遷就。”孫中山的條件全部落空。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月1日,孫中山宣布解除大總統之職。至此,辛亥革命的全部果實全叫袁世凱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