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袁世凱的南北兩麵逼宮術(2 / 3)

這是袁世凱小試牛刀,借用革命力量脅迫清廷屈服讓步,抬高自己身價的一次嚐試。他成功了,一切盡在他之掌握。從此,他就在清廷和革命軍之間,兩麵其手,以北製南,以南壓北,玩弄起呼風喚雨的南北逼宮術來。

袁世凱成為了大權在握的欽差大臣,就決定真正出山,給南方的革命軍一點顏色看看,促使南方的力量為己所用。馮國璋秉承他的旨意,向部隊發布了總攻擊令。10月28日,北洋軍沿鐵路線向劉家廟反攻,經過一天激戰占領劉家廟、大智門。

10月28日,就在革命軍已經無法抵擋清軍的猛烈進攻,將要放棄漢口的危機時刻,在激烈戰鬥的前沿陣地上,革命軍官兵突然看見一匹快馬在他們眼前飛馳而來,馬背上的士兵高舉著一麵大旗,上書三個大字:黃興到。對於革命軍官兵來講,黃興這個領袖的名字如雷貫耳,陣地上頓時響徹歡呼之聲。

原來,在這緊急關頭,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於28日到達武昌,被推為武漢革命軍總司令。

革命軍方麵不知道的是,幾乎與黃興到達武漢的同時,他們陣地對麵的清軍官兵中也響起了一片歡呼聲。一個對於未來中國的政治局麵有著幾乎決定性作用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也在這一天重新登上了曆史舞台,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10月29日,馮國璋下令猛攻漢口。同一天,黃興設司令部於漢口滿春茶園,並立即到前線視察部隊,組織反擊。但北洋軍在優勢火力掩護下,不斷向前推進。30日,馮國璋下令炮兵轟擊市區,人煙稠密的漢口市陷於熊熊火海之中。革命軍戰士在大火中堅持了3天3夜,於11月1日退守漢陽。11月2日,漢口完全落入北洋軍之手。此次爭奪漢口之戰,雙方各死傷2000餘人。

11月3日,湖北軍政府以都督黎元洪名義,在閱馬廠高築將台,舉行隆重的“拜帥大典”,正式拜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當即率領參謀長李書城、秘書長田桐等於漢陽城西昭忠祠設司令部,全麵部署漢陽防務。

革命軍由於在漢口戰鬥中大量減員,加上來援湘軍,也不過1.3萬餘人。黃興將防線布置在南岸嘴、漢水沿岸至三眼橋一線,在武昌蛇山、漢陽龜山、湯家山安設了炮陣地,但對西側蔡甸、寬溝一線則未部署重兵。

北洋軍占領漢口後,將戰線設在礄口至龍王廟一線,準備渡漢作戰。11月中旬,黃興作出反攻漢口的決定。11月16日晚,擔任主攻的湘鄂軍在琴斷口通過浮橋,到達漢水北岸。27日晨,在黃興指揮下,湘鄂軍分左右兩翼向博學書院、既濟水電廠敵陣地攻擊,前鋒到達玉帶門。

北洋軍增援部隊趕到,革命軍左翼發生動搖,首先退卻,牽動全線。黃興嚴令停止退卻,部隊皆不聽命,不得不率軍返回漢陽,反攻失敗。此次反攻作戰,革命軍傷亡800餘人,士氣大受影響。

北洋軍在前線打了勝仗的消息傳來後,袁世凱躊躇滿誌離開了他“息隱歸田”的洹上村,啟程南下,於孝感蕭家港紮下前線指揮所。袁世凱住下來的第二天,馮國璋就攻下了漢口。

袁世凱出山之前,早就想好一套“兩麵三刀”之計。他既為“督師”,前方將士不打勝仗,清廷能看重他嗎?革命軍能把他放在眼裏嗎?所以,他必須封官懸賞鼓勵馮國璋等北洋將上為他賣命,給革命軍一個下馬威,顯示他的威風,顯示他的力量。另一方麵,他並不想擊潰革命軍,消滅革命軍,這叫做“養敵自重”。試想,如果不是武昌起義,他還會出山嗎?如果迅速消滅了革命軍,他還能在朝廷立足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到時候說不定“回籍養屙”猶不可得,枉拋一條老命。上上之策,莫過於一方麵利用清廷對付革命軍;另一方麵利用革命軍對付清廷,從而火中取粟,亂中取勝。於是,打下漢口後,袁世凱下令停止進攻。

漢口之役,袁世凱撈足了政治資本。3天之後,11月5日清廷禦前大會,決定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10天之後,袁世凱組成了清政府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責任內閣”。載灃解除了攝政王職務,退歸藩邸;毓朗解除了滿族軍諮大臣職務,交出了禁衛軍的指揮權,由徐世昌接任。民政部大臣由號稱袁府“師爺”的趙秉鈞升任;軍部大臣由號稱“北洋三傑”之一的王士珍擔任。至此,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大部分落到了袁世凱手裏,甚至紫禁城的警衛權也落到了袁黨手裏。

11月11日,袁世凱在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支持下,派人過江與革命軍“議和”。袁世凱的代表被革命軍一些將士轟走,但把袁世凱的信留下了。信上寫道:朝廷已經實行“君主立憲”,何必還大動幹戈。如果起義將士“悔罪投誠”,朝庭將“不究既往”。

武昌革命軍首腦人物黎元洪、黃興各寫了一封回信。黎元洪勸他“倒戈反正”,推翻清廷,革命軍將推舉他為“汴冀大都督”。黃興勸誘他做“新中國的華盛頓”。

袁世凱誘降不成,認為革命軍還沒受到足夠的“教訓”,又玩弄起軍事手段,下令馮國璋進攻漢陽。

於是,北洋軍在革命軍反攻漢口受挫後,又於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漢陽發起進攻。北洋軍一部從新溝渡過漢水,占領漢陽門戶蔡甸,並迅速推進到漢陽以西的三眼橋附近。11月21日,兩軍在三眼橋展開激戰。同日,另一部分北洋軍搶渡舵落口成功,突破美娘山防線。11月23日,北洋軍占領美娘山,革命軍趁其立足未穩,實施反擊,美娘山失而複得。11月24日,北洋軍增兵美娘山方向,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美娘山、仙女山。

黃興鑒於仙女山之敵對漢陽威脅甚大,遂令預備隊投入戰鬥,進行反擊。因有的部隊不聽指揮,反擊未能成功。北洋軍一部乘勢進攻三眼橋。革命軍被迫退守鍋底山、扁擔山。經反複爭奪,終因力量懸殊,鍋底山、扁擔山及磨子山相繼失守,25日,革命軍再次奪回磨子山、扁擔山,北洋軍以炮火向革命軍猛烈轟擊,兩山複被北洋軍奪占。至此,漢陽周圍製高點盡失。

革命軍因傷亡過大,無力再組織反攻。11月27日,漢陽終於失守。

漢陽保衛戰,革命軍傷亡3300餘人,清軍亦付出了沉重代價。袁世凱麵對各省紛紛獨立和起義的局勢,加上沒有海軍支援(海軍已在九江附近江麵宣布站在革命軍方麵),同時也為了給“和談”留些餘地,因此沒有馬上進攻武昌,隻是隔江與革命軍對峙。

漢口、漢陽保衛戰,雖然均已革命家失敗而告終,但為各省組織起義、完成獨立贏得了極可寶貴的時間。

北洋軍占領漢陽後,袁世凱不但沒有乘勝進攻武昌,反而請英國領事出麵,建議停戰3天,再次發動“和平攻勢”。

袁世凱的和平攻勢,是他竊權之後進而竊國陰謀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革命形勢發展迅猛,上海、蘇州、浙江相繼光複,先後宣告獨立,革命軍在南京又開辟了一個戰場。北洋軍即使拿下武昌,也不能撲滅革命烈火。何況北洋軍未必有這個能力。所以,袁世凱認為:“角力不如鬥智。”更重要的是,他的和平姿態是向革命軍表明,他並非死心塌地作清廷鷹犬。隻要滿足他的要求,凡事都可商量。

這一信息,首先是滿族王公大臣替他“義務”發出,迅速傳遍天下。他們瘋狂反對議和,大肆攻擊袁世凱,甚至有人主張推翻“奸細內閣”,另組“戰時內閣”,繼續對南用兵,把革命軍斬盡殺絕。

另外,袁世凱利用汪精衛把信息傳給同盟會。汪精衛於1910年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曾作絕命詩一首:“慷慨歌幽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

1911年11月6日,汪精衛獲釋,“袁府師爺”趙秉鈞見他很有利用價值,把他留在北京。11月12日,袁世凱從孝感前敵指揮所回到北京,召見了汪精衛,見他英俊瀟灑,談吐不俗,大為讚賞,便叫他的長子袁克定與他結拜為異姓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