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清帝國向全世界宣戰的荒唐決策(2 / 2)

慈禧說,“我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大清朝廷宣布自即日起與各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

《宣戰詔書》發布後,朝廷要求全國進入戰爭狀態,然而,在南方的李鴻章卻唱了反調,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李鴻章認為,在國家實力十分脆弱的情況下,如果魯莽開戰則前景堪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南方大臣,也相互通氣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策略。

然而慈禧的態度是堅決的,一定要打。

8月4日下午,聯軍部隊從天津開拔,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發。為了阻止聯軍北進,清政府在京津之間構築了兩道防線,並派遣了裝備精良的武衛軍在兩處駐防。8月5日淩晨,8000名日軍率先向北倉防線發起攻擊,與駐防清軍接火,隨著英、美軍隊炮火的加入,清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出陣地退守楊村。8月6日上午的楊村阻擊戰隻進行了90分鍾,清軍的防線就全麵崩潰,戰鬥過程之短,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幹戈以衛社稷”,這樣自欺欺人的牛皮大話如肥皂泡一般破滅了。

8月12日,聯軍占領了北京的門戶通州,15日淩晨,美軍率先對皇城發動進攻,隨後,聯軍其他部隊一擁而上。就在守城清軍與聯軍在城牆上激戰的時候,大清國的國母卻已經腳底抹油溜了。16日,聯軍占領了北京全城,各國軍隊指揮官下令“特許軍隊公開搶劫3天”,實際持續了至少8天,北京城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之中。從破城之日起,聯軍開始肆無忌憚的大屠殺、強奸婦女,皇宮也沒能幸免。聯軍雖然下達了不進攻紫禁城的命令,但卻準許軍隊以“參觀”名義進入,無數的珍寶被這群強盜肆意掠走。

逃出北京後的慈禧在8月19日發出了兩道上諭,一是發給了軍機大臣榮祿和大學士徐桐與戶部尚書崇綺,明令他們向洋人求和,但在城破不久,榮祿已經跑了,兩位大臣也都上吊身亡。她的第二道上諭發給了身在上海的李鴻章,要求他火速北上,與慶親王奕劻一起主持議和。急於求和的清政府次日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世人發布了《罪己詔》,承認“自己錯了”,不再說“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人人敢死”這樣的話了。

8月24日,喪家犬般逃亡的慈禧再次給李鴻章發去電報,告訴他可以“便宜行事”,朝廷“不為遙製”。經過數月艱苦的反複磋商,清政府向侵略者賠款總額最終定為: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中國有4億5千萬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當年清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尚不到9千萬兩,賠款數額之高令人瞠目,遠遠超過了聯軍的損失。

這次宣戰之後的戰爭,使中國政治上徹底淪入半殖民地化,經濟上則陷入了難以自救的地步,最終加速了滿清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