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相對來說顯得比較保守,英國的父母隻是簡單地問一下兒子有沒有喜歡的女孩,如果沒有,就告訴他們有的時候一定要通知父母。這讓對男女愛情還不太懂的孩子有些時候很尷尬。美國人的愛情教育則很開放,就像百老彙著名的歌舞劇《發膠》中講的那樣:隻要有愛情,不管你是瘦子還是胖子、黑人還是白人,都可以在一起。看到這樣的話,不禁讓人聯想起以前的美國。在20世紀中期以前,美國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不要說黑人和白人能夠結合在一起,就連站在一起說話,都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那時的黑人是沒有地位的,早從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運到新大陸開始,黑人便作為奴隸在美國長期備受歧視與奴役。1955-1968年,非裔美國人為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進行了一次民權運動,這次民權運動被稱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或“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當時領導黑人民權運動的靈魂人物是馬丁路德金,他在1963年於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被收入我國中學教科書。直到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美國才從法律意義上還黑人以平等權利。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一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責任。
文化貼士
音樂劇的代名詞--“百老彙”
百老彙其實是美國的一條大道--百老彙大道(Broadway),是紐約市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裏公園(BatteryPark),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由於道路兩旁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劇院,是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祥地,因此“百老彙”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百老彙的曆史可追溯至19世紀初。當時的百老彙大道就已經成為美國戲劇藝術的活動中心,建立於1810年的ParkTheater(帕克劇院)是現今百老彙劇院的始祖。百老彙大道每年有幾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這些遊客大部分是來欣賞百老彙的歌舞劇。百老彙大部分的劇目改編自小說或文學作品。在美洲人眼裏,百老彙的劇目是歌劇、戲劇,屬於美式歌劇;但在其他大洲,如歐洲、亞洲,喜歡把百老彙叫成音樂劇。百老彙大道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大街之一,全長共計有24公裏之長,是美國最長的一條街。其最出名的一段叫作“白色大道”,這一段路雖然隻有1000米長,卻是紐約市大劇院的集中地。在沒有霓虹燈的年代,各大劇院的燈光都是白色的,一到晚上,就會把夜晚照得像白天一樣,“白色大道”也因此得名。